白癜风应注意什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6/5791800.html
黄庭坚(年8月9日—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
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的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砥柱铭》,行书。录唐代魏征《砥柱铭》,此卷长8.24米,共计82行字,加上历代题跋,总长近15米。仅次于现藏于美国的18.22米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和藏于台北故宫的10米长大行楷《明瓒诗卷后跋》,比著名的《伏波帖》(8.20米)、《诸上座帖》(7.29米)还长。
《砥柱铭》卷作于年前后,作品经王厚之、贾似道、项元汴等收藏,长期流传于中国民间,20世纪上半叶从广东流往日本,为日本有邻馆收藏,直到数年前,为台湾藏家购得,这是首次出现在拍卖场中。
此前,这件手卷因为文字内容、书法风格等方面与黄庭坚其他作品存在差异,早在乾隆时期曾经被认为是赝品,有诸多猜疑。经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台南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博硕士导师傅申先生研究,最终确定为黄庭坚的真迹,而且是黄庭坚书风转换期的真迹,他还为此卷专门书写了一份近两万字的研究报告。
在年6月3日晚举行的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大字行楷书《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上佣金4.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新纪录。
释文: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轨),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魏公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见其妩媚者也。吾友杨明州,知经术,能诗,喜属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慢以诳于下愚。可告以郑公之事业者也。或者谓: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夫世道交丧,若水上之浮沤;既不可以为人之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之优则。砥柱之文座傍,并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悦,下愚之所畏惧。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节哉?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黄庭坚约作于宋哲宗元祐二年(年),时年55岁,纵29.1厘米,横.8厘米。《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落笔奇伟,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结体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纵观《寒山子庞居士诗》帖,用笔凝练有力、遒劲郁拔,而神闲意株,尤得秦篆中实、汉隶俊俏笔意。行笔曲折顿挫,如同逆水撑舟,力能扛鼎。正如清初诗人冯班《钝吟杂录》所评:“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结体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边发散的结字风格。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通篇大气磅礴,笔墨淋漓。清康有力曾评曰:“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称,入门自媚。若其笔法,瘦劲婉通,则自篆隶。”
释文: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寄语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任运堂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涪翁題。
《松风阁诗帖》,黄庭坚七言诗,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年)九月,时年58岁,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厘米,全文计29行,字。
崇宁元年()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传达出与东坡笃厚的情谊,是尚意书风的典型。
释文:松风阁。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令参天。风鸣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泉枯石燥復潺湲。山川光暉為我妍。野僧。早。旱饥不能饘[zhān]。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臺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经伏波
神祠
蒙蒙篁竹
下有路上壶
头漠垒
()溪霧
雨愁怀人
敬遗像
阅世指东
流自负霸
王略安知恩
泽侯乡
圆辞石柱
()力尽炎
洲一以功名
累翻思马
少游
师洙济
道与余
儿妇有
瓜葛又尝
分舟济
家弟嗣直
因来乞书
会予新
病()()
不可多作
劳得墨藩
漫书数
纸臂指
皆乏都
不成字若持
到淮南见
余故旧可
示之何()元祐
中黄鲁直
苏也建中
靖国元年
五月乙亥
荆州沙尾
水涨一丈堤
上泥深一尺
山谷老人病
起须发
尽白
《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卷,又称《书刘宾客诗》、《伏波帖》等,黄庭坚书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亥(),时年57岁。本纸粉笺本纸8幅相接,接缝处均钤“鲁直黄氏”。凡46行,字。全卷纵33.6厘米,横.5厘米。
此为书刘禹锡词卷,伏波指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书于建中靖国元年(年)五月黄庭坚五十七岁时所书。卷后自题云:“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盖其晚年得意之笔。明代文徵明评其:“真得折钗、屋漏之妙。”曾经宋养正善、明沈周、项元汴、清成亲王、刘文清及现代叶恭绰、张大千等人收藏。《清河书画舫》、《珊瑚网》、《平生壮观》等著录。《听雨楼帖》、《诒晋斋法帖》、《小清秘阁帖》等收录。有影印本行世。
《行书赠张大同卷》亦称《张大同乞书帖》、《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行书,纸本,34.1×.9cm,凡45行,字。
宋哲宗绍圣四年,新党得势,东坡贬岭南,黄庭坚也因修《神宗实录》落“不实”之罪,被贬黔南。此时黄庭坚体衰多病,“心腹中蓠芥,如怀瓦石”,精神上也很压抑,此卷是黄庭坚应外甥张大同索书《韩愈赠孟郊序》而写下的,惜前后早已分为两段,前面那部分已不知所向,仅余后面这段“后记”。
黄庭坚擅行、草二体,书法结字中宫收紧,而四面呈放射状,笔画长枪大戟,筋脉舒展,锋芒外露,骨力特健,此卷被认为是黄贬谪时期的杰作。钤有“绍兴”、“內府书印”等印记,后面有王铎、吴宽、李东阳等题跋,曾经徐俊卿、周湘云、张大千等收藏。后美国收藏家JohnB.Elliott(艾略特)在方闻教授的指导下,从香港购入张大千旧藏此卷,现寄存于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中。
释文:元符三年正月丁酉晦,甥雅州張大同治任將歸,來乞書,適余有腹心之疾,是日小閑,試筆書此文。大同有意於古文,故以此遺之,時涪翁自黔南遷於僰道三年矣。寓舍在城南屠兒村側,蓬藋拄宇,鼪鼯同徑,然頗為諸少年以文章翰墨見強,尚有中州時舉子習氣未除耳。至於風日晴暖,策杖扶蹇蹶,雍容林丘之下,清江白石之間,老子于諸公亦有一日之長。時涪翁之年五十六,病足不能拜,心腹中蒂芥,如懷瓦石,未知後日復能作如許字否?
黄庭坚行书欣赏《懒残和尚歌》卷,书于元符三年(公元年),时年56岁。黄宋笺,纵26厘米,横.4厘米,连款共七十行,每行六字,共四百十一字。董其昌小楷题跋:黄文节公书世多摹本又多赝本,生平所见以此卷为灼然无疑。梵志诗较寒山更自奇崛,书亦近之。董其昌观因题。
文
城隅轩主
声明图文来源网络,转载此文旨在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最新!年10月出品!
《印证——第三回当代书家用印题跋展作品集》现货发售!↓↓↓点击图片链接购买↓↓↓
+位作者,页码,布面硬壳精装,正度十六开本;
年度书法篆刻全新创作模式探索呈现!生动记录并见证当代书坛实力名家的亲历故事情节、历史进程!
添加书艺公社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