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其在认识论层面究竟有什么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体育运动不同于一般身体活动,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心理和社会诸维度的需要而有意设计出来的,具有一般身体活动所缺乏或不足的重要认知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贬低身体、弘扬精神,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价值自然被人们所忽略。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重新认识身体作用的认知变革兴起,其主导理论‘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来源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及深受其影响的萨特及海德格尔的观点,尤其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这种理论……强调身体活动的身心一元性,拨乱反正,以求在本源上让身体活动回归其应有的位置,重构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点”。
传统认知主义主张认知是大脑的功能,与感觉运动的身体无关,强调认知是主体通过大脑对外在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头颅”之中,是一种“中枢过程”,与外周化的身体无关。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容器”或“载体”。但具身认知主张,认知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身体体验,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过程规定了认知的种类和性质,构造了认知的结构和属性。具身认知的经典作家瓦雷拉等人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一书中,从现象学与认知科学融合的视角,探讨了身体及其运动模式对认知产生的塑造性作用,指出认知并非是对外在环境的内部表征,而是一种具身的行动,“之所以使用‘具身的’这一术语,其意在强调两点:第一,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而这些经验来自于有着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第二,这些个体本身的感觉运动能力自身内含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和文化的情境中。使用‘行动’这个术语,我们意在再次强调感觉和运动过程、知觉和行动在其根本意义上,在活的认知中,是不可分的。的确,二者并不仅仅偶然地在个体身上联系在一起,它们是一起进化发展起来的……认知结构形成于反复出现的感觉运动模式中,它使得行动能被知觉地引导……”。瓦雷拉等意在强调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认知起源于感觉运动的身体活动,经常和反复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造就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影响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身体化生命的生物学因素渗透到认知的方方面面……。”各种身体活动,包括体育运动,都会对人类认识过程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以“擦边球”为例,乒乓球运动中经常会出现擦边球的状况。击球运动员幸运地把球打在球台的上檐,球既碰到了桌台,又不在台上,擦边而落,对方球员很难应对。体育运动中身体的这种特殊活动方式就被引申出来,用以隐喻那种在规定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以便讨巧谋利。这个事例就典型地表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证明了经常和反复的身体动作铸就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受笛卡尔二元论思维的影响,传统认识论把知识与信念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是以命题形式表述的有关客体存在状况的描绘。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知识是概念的和理论的,知识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与知识的主体和主体的体验严格分离。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科目真正代表了这种知识体系,而体育和艺术等以身体活动为中心的科目被排斥在这种知识体系之外。依照传统观点,这些以命题形式表述的理论性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任何其他形式的知识都是不恰当的,因而应该加以拒斥。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传统观点。以现象学第一人称下的身体经验为基础,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是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既非来源于康德式的“先验范畴”,也非建立在后天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而是来源于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认知语言学家Johnson指出:“我们人类是肉身的动物。身体决定了我们体验到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想象、推理和交流……简而言之,当我们说意义是具身的,意思是说,意义、理解和推理等直接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怎样工作,依赖于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模式。这句话并不是想说,为了思维我们需要大脑和身体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而是更大胆地主张:概念的性质甚至理性本身都是被我们的身体工作塑造出来的,我们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决定了我们形成什么样的概念。”人类有双脚,每天为了生活,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再从这个地点走到下一个地点,实现着我们的生活目的。天天如此、岁岁如此、代代如此,久而久之,就形成始源—路径—终点的“路径图式”;人类的祖先每天从洞穴里走出来,从洞穴外走进去,把物品放进口袋,又从口袋里拿出,逐渐形成了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小的空间的“容器图式”;走路需保持身体平衡,端一碗水需保持碗的平衡,由此形成了“平衡图式”;用手可以推动一个物体,也可以阻挡一个物体的前进,由此形成“力量图式”。这些图式都是身体活动造成的经验模式。长期的、反复的身体动作模式无意识地塑造了这些经验图式,使之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之所以把事业比喻为“走路”,认为达到一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就是受到路径图式的隐喻作用:它是身体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体育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方式同样造就了我们的一些思维方式,比如足球运动中的“黄牌警告”“越位”等,就被用来隐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行为方式。因此,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身体运动都对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认知是被身体塑造出来的,体育运动是有着丰富认识论价值的。
体育运动等身体活动方式之所以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其首要的原因是通过身体运动获得的知识是实践的和实用的,它不是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第一人称”的身体经验基础上,这种知识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更具有实用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理论化的、命题式的和陈述性知识,这是一种有关“知道是什么”性质的知识;知识的属性是客观的,知识的标准是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则是实用的、程序性的、身体化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的是“知道怎样做”,经常与行动联系在一起。“我知道足球比赛的规则”是前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我知道怎样踢足球”则是后一种类型的知识。由于笛卡尔以来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后一种知识因与身体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排斥,而理论化的知识则因其“理性色彩”而倍受推崇。但是一直以来,许多思想家都呼吁重视身体化知识的获得,认为两种知识形式都是人类理性的表达:前者是理性智慧的表达,它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后者则是人类理性实践的表达,它让我们行动实践更加智慧。进一步说,在知识学习领域,我们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