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速行驶小巨人企业家的9种特质

一个美好的商业世界,不仅仅有苹果、IBM等卓越的强公司,更有无数在规模和品质之间寻求平衡、专注打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小巨人企业。如果说苹果公司改变了世界,那么小巨人企业则为我们填充世界的细节。水杯的质感、球鞋的舒适度、登山杖的安全性……它们是细腻而值得信赖的,还是粗糙而经不起考验的,就取决于一家企业如何做产品。正文:字阅读:12分钟作者:刘波来源:老椅子教练转载请留言

经历了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更多企业的经营逻辑不再是求快求多,而是求稳向好。被誉为“零售界海底捞”的胖东来就给企业的增长限了速:许昌超市五年内不允许超过三十亿的销售规模、十年内不允许超出四十亿的销售规模……和制定高增长目标相反,成就小而美的企业,不仅仅是一份情怀,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限速之后,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美国学者伯林翰在《小巨人》一书中提到:小巨人企业有一种商业魅力,它与经营者的人性化理念紧密相关。在伟事达,很多会员是小巨人企业的创始人。观察他们的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会让我们更了解小巨人企业的魅力所在,而他们的着力点也将为更多企业提供参考。小巨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分别指什么?小巨人企业:最早由美国学者伯林翰提出。在《小巨人》一书中,他阐释了不扩张也能成功的企业经营新境界。隐形冠军企业:最早由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早在年4月2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一文提出,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这三个概念所指的企业有相似特征,如中小型规模、行业地位领先、专注细分领域产品创新等,同时,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比如,专精特新侧重业务的属性,隐形冠军侧重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对,小巨人则侧重规模和利润的比对。

本文借用了伯林翰的提法。

概念贴士

伟事达组教练刘波服务过近三十家小巨人企业,他还是一位善于观察和感悟的咨询顾问,和十多位小巨人企业家过从甚密,“不是在拜访企业,就是在去拜访企业的路上”。让我们听听他的分享(文中部分人物姓名为化名)。

我一时难以概括小巨人企业家的特质。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倒是有一些深刻的印象和感触。一起回顾和他们相处、交流的场景,或许我们能感受到小巨人企业家的一些特质。

01.看似吹毛求疵,其实精益求精

前些日子,我跟朋友去拜访宁波宁海的一位企业家。他叫胡风林,50多岁,经营着一家户外用品企业。进了公司大门,见楼前有一只大狗。它一点也不凶,注意到我们进来了,晃晃悠悠的。这家企业持续做登山杖20年,处在行业第一梯队。这是一个办公的地方,但我觉得好像这位客户是住在这里的——它氛围中有令你放松、宁静的感觉。江南三月的天气还有一点凉,办公室两面朝窗,他身穿一件羽绒服背心儿,正在看着桌上的一堆图纸。我是第一次见他,感觉似曾相识,但并没有来得及细想。他看到我们进来了。

尽管是商务类的拜访,但我们聊得很轻松,还认真探讨了一件事。他看着从楼顶上垂落下来的绿植,琢磨它伸展到多长恰到好处?多一厘米还是少一厘米?听起来吹毛求疵,但他认真的样子让我印象深刻。

这是第一次见面,他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和探索。他说喜欢喝酒,尤其是清酒,大概用半年的时间买了市场上大同小异的很多款清酒,一个一个试,最后选了几种爱喝的。说到这时,他玩味地笑了。我想,这样找来的酒喝起来一定更有滋味。

我们约定拜访结束的时间是11点,而时间到了他没有急于离开,直到有人来叫他。他没有那种被时间追赶的急促。临别时,我送了他一本莫言写的《生死疲劳》。

离开他的公司后,我忍不住去回想初进门时的第一印象——那种似曾相识来自何处?

02.别人看到的走神,其实是他的走心

我们伟事达组的组员郭正言,每次说起他公司的产品就会“走神”。一旦他聊起产品细节,旁人很难打断他。他做产品的方式也有点特别。公司也是做户外产品的,不仅仅他公司的研发团队定期在野外扎营生活,每年还会请外面的设计师长时间和研发人员一起体验户外生活。

公司的每一个产品,他都让团队去野外使用,除了自家生产的,也大量尝试别家的产品。这让我想到胡风林说的他找清酒的过程。他们的风格不是雷厉风行,而是深入透彻,略带一点强迫症的味道,肯花力气,找到关键点然后追求极致。这种做事很彻底的力度,我想是来自内心对极致的渴望。也许是这种内在外化成了一种气质,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另一位好朋友费小庭也是如此。他公司做的每一只鞋出厂前都会用X光机检查一遍,避免制作过程中遗漏小钉子、金属片等。他们公司还有一件津津乐道的好事儿。有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有严重的脚疾,大脚趾旁的骨节突出了将近1厘米,一般的鞋都不合脚,会磨出茧子,脱落之后长新肉,磨得很疼。老人的脚经常皮肤泛红、透着血丝。他听说小庭这家鞋厂款式多样,质量也好,就顶着高温、抱着一只西瓜老远地找来。公司的生产部长心地柔软,看不得老人家遭这样的罪,急忙帮他找鞋。

当时没找到合适的,后来又让设计师量了尺寸,专门定做,做好了又送到老人家里,还赠送了他一双替换的鞋。老人这么多年难得有一双鞋合脚,不知怎么感谢,还联系了报社,说这辈子终于有双合适的鞋穿了。这么一双柔软、贴合的鞋子,其实就是企业价值最好的体现。像是扁平足、高脚背、拇指外翻等特殊的情况,小庭他们都考虑到了。这种感觉就像一群人乘坐小竹筏过河,总有人要去撑竹竿。我很受触动,不仅仅是他们有耐心服务这样一位老人,也看到了企业家如何为社会贡献多样性。物质是否丰富,不只在于每样商品总量有多少,还在于能否关照到每一个人的需求。

03.自相矛盾是假,自知之明是真

我很难说我的组员们更相似还是更不同。胡风林和我说,在公司的管理上,他会反思自己管得太细了,而郭正言能够放得开。能够看到别人做得更好的细节,又知道那是自己做不来的——胡风林对自己非常了解,也因此拿主意很快,很笃定。

比如,他看重家庭生活,不是很喜欢社交。如果邀请他参加活动,他会直接告诉我们“周五来,周六不来”。在生活方面很坚决,在商业决策上也是这样。他不会因为羡慕一件事马上跟过去,也不会掩饰或吹嘘自己,这一点很有趣。

04.最难的时候我难,但我知道你更难

某次和几位组员谈到应付账款的账期。一位组员提到是否应扩大供应商的账期。我问他目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好的经营不是应该有更好的账期吗?”我:“这是你的标准,对于一个企业的上游经营来说,你哪怕给他延长了一点账期,也破坏了他经营的逻辑。你有没有想过缩短账期?是不是差这点儿钱?如果不是,为什么让他变得更难?”然后是一片沉默。

没一会儿,余春波告诉我,他非常认同我的说法,也介绍了自己是怎么做的。某次他发现因为员工忙碌和管理上的疏忽,给一家供应商付款延迟了几个月,发现以后马上安排付款,并打电话跟供应商致歉。在执行和供应商约定的付款条件时,他要求公司一定做的比合同承诺的要好。

那天,“善待供应链”成为大家的共识,而那位对应付账款账期问题带着一点困惑的组员也豁然开朗,很高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大家都会设身处地为合作方考虑。

05.很少谈信仰,但很有信念

现在做企业的都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bx/10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