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宝21种情况知识和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订阅,每天进步一点点

父母是全世界重要的职业,可是我们基本都没经过什么培训,就仓促上岗了!“母婴悦读”致力为人父母者,提供终生学习爱与被爱知识技能,从精神到营养、健康上抚育新时代中国人!“母婴悦读”每天早7点前发布,谁读谁受益,名门望族,自你始

对于很多新手爸爸妈妈来说,因为经验的缺乏,常被小宝宝的许多"异常"情况吓坏。其实,新生宝宝很多所谓的异常现象不是病,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新生儿不是病的21种"异常"状况,来了解下吧~

1、双足内翻、小腿轻度弯曲

出生前,由于子宫内的空间限制,胎儿的动作大都是头向胸,双手紧抱于胸前,腿倦曲、手掌紧握的姿势。出生后头、颈、躯干及四肢会逐渐伸展开来,所以宝宝出生后常有小腿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双手握拳,或四肢屈曲等状态。

另外胎位对于出生后最初几日的体位有重要影响,例如臀位产中的膝的伸展,头位产中的轻度膝内翻(即O形腿)及足外翻或可矫正的足内翻变形。

2、体重减轻

对大多数新生儿来说,出生后一周体重可减轻6%-9%,这是正常现象。这是由于婴儿进食和喝水少,肺和皮肤不显性失水及胎粪(一种黏性的墨绿色的东西,含有来自于吞咽的羊水中的胎毛和鳞状上皮,以及肠分泌物)及排尿的排出,胎脂的脱落和脐带的干燥均可引起一些体重丧失。10天之后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3、打喷嚏

新生儿及婴儿都很容易打喷嚏,有时还会两个三个地连着打,有些家长见此情景便以为孩子着了凉而赶紧给孩子加衣被。其实打喷嚏并不一定因着凉所致。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新生儿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新生儿鼻腔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比较薄弱、鼻腔狭小、鼻道短,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及灰尘等的刺激,从而产生一种神经性反应。外界微小物质,如棉绒、尘埃等均可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喷嚏,溢奶返流至鼻腔中,也可引起喷嚏。

洗澡后小儿受冷气刺激,也可引起打喷嚏,家长不必担心。但也要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异常情况。

4、女宝阴道出血

新生女婴在出生后不久,父母常常发现有少许血液从阴道流出,俗称"假月经"。这是由于新生女婴在出生前体内有一定数量的雌激素,这些雌激素大部分是由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的,另一部分则是由胎儿自身分泌的。

降生后,新生女婴体内雌激素的大部分来源突然中断,雌激素的水平急剧下降,到生后5-7天时已降至极低水平,使生殖道原来增殖、充血的细胞脱落,于是便出现阴道流血的现象。 

如果阴道流血不多,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加强护理,勤换尿布,尿、便后用洁净的毛巾和小盆清洗外阴即可。

注意:阴道出血时不宜将新生女婴放在浴盆中洗澡,以保证局部的清洁卫生,防止感染。

5、尿中略带粉红色

新生儿在最初几天尿色发深,稍有混浊,有时尿布上可看见淡淡的红色,这是尿中的尿酸盐引起的。属正常现象,一般5~6天后会消失,但如果10天后仍有此情况,则为异常,就要及时就医了。

6、乳房增大

男或女足月儿在5~7天日龄时,常出现新生儿乳房肿胀。这是由于母亲怀孕时体内雌激素与催乳素等含量逐渐增多,到分娩前达最高峰,这些激素的功能在于促进母体的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而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胎盘也受到这些激素的影响,因此不论男宝宝或女宝宝的胸部都会稍微突起,有些甚至会分泌少许乳汁,俗称"新生儿乳"。

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的治疗。在胎儿离开母体后,来自母体激素的刺激消失,胸部也会自然平坦,增大的乳房也就渐渐消失。

注意:父母不用刻意地去挤压宝宝乳头,以免引起感染。

7、肤色频繁变化

新生儿的血管伸缩功能和末梢循环尚未健全,因此肤色的变化非常频繁。天冷时手脚会稍稍有点发紫,而哭泣时则会满脸通红;有时甚至会因为睡眠姿势的关系,身体两侧或上下半身也会出现不同的肤色,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现象。 

8、黄疸:出生后2—3天皮肤变黄

新生儿皮肤为粉红色,但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足月宝宝在生后2-3天开始颜面和白眼珠发黄,甚至全身皮肤黄染,尿稍黄但不染尿布,4~6天左右黄染程度达到高峰,而后黄染开始消退,到7~10天左右黄染就完全消退,此时宝宝无其他明显不适表现,称为生理性黄疸,又称胎黄,属正常现象.

宝宝黄疸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一般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性黄疸消退得要比足月儿慢一些,大约在生后3~4周左右完全消退。

注意:当黄疸出现时间早于生理性黄疸,黄染消退时间明显延迟,黄染程度重,加上宝宝有其他不适表现时,应警惕是否是病理性黄疸,医院检查。

9、体温波动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因此调节功能不好,体温的波动也较大。感受到凉意时,新生儿不会像成人一样颤抖,他只能依赖一种称为棕色脂肪的物质来产生热能,且新生儿的体表面积较大(按照体重比例计算),皮下脂肪又薄,所以衣物穿少了可能体温过低,穿多了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轻微发烧。

因此,要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应让新生儿处于通风及温度适中的环境内。

  

注意:若有轻微的发烧,可以让宝宝多喝点水、注意衣物宽松舒适,过1个小时再测量宝宝的体温。一般以测量肛温最为准确。

10、呼吸不规律 

新生儿的呼吸运动很表浅而且没有规律,呼吸频率较快。在出生后的前2周,呼吸频率一分钟大约在40次以上,有的新生儿也可能多达80次,这些都属正常现象。

这是由于新生儿肋间肌较为柔软,鼻咽部及气管狭小,肺泡顺应性差,由于呼吸运动主要是靠横隔肌肉的升降,所以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较弱。又因为新生儿每次呼气与吸气量均小,不足以供应身体的需求,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注意:若是早产儿或肺部发育较差的宝宝因缺氧而脸色发青时,可以刺激宝宝哭泣,促使肺泡张开,增加换气量。

11、脱皮

几乎所有的新生宝宝在生后1-4周内皮肤显得干燥,全身皮肤有白色薄皮脱落,医学上称生理性脱屑。不论是轻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样的脱皮,只要宝宝饮食、睡眠都没问题就是正常现象。

脱皮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最上层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容易脱落。此外,新生儿连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并不发达,使表皮和真皮的连接不够紧密,造成表皮脱落的机会增多。这种脱皮的现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会出现,但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只要于洗澡时使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须特别的采取保护措施或强行将脱皮撕下。

注意:若脱皮合并红肿或水泡等其他症状,则可能为病征,需要就诊。

12、惊跳反应

新生儿常在入睡之后局部的肌肉会有抽动的现象,尤其手指或脚趾会轻轻地颤动,或是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强光、声音或震动等,会表现出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有时还会伴随啼哭的"惊跳"反应。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此时,只要妈妈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注意:如果宝宝出现了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做咀嚼、吸吮动作、呼吸不均匀、皮肤青紫,面部肌肉抽动等症状时,就不是惊跳了,考虑可能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医院就诊,并做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协助诊断。

13、掉发、脱发

新生儿的胎发都是由母体带出,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3周内发生明显的脱发。这是由于婴儿出生后,大部分头发毛囊在数天内由成长期迅速转为休止期所致,一般经过9~12周后,小儿的毛囊会重新形成毛球,重新长出新发。

注意:如果有加重脱发的迹象,医院儿科就诊,先明确病因。

14、头垢

新生儿头皮上常会产生一层油脂,这是由于新生婴儿皮脂腺分泌过盛所致,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擦洗,时间久后会混合尘土和脱落的表皮组织而凝结成鳞状污垢或黑色痂皮,即头垢。在农村不少人认为,头垢对婴儿的囟门有保护作用,因而他们长时间保留它,不去洗掉,要等到它自然脱落。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保留头垢是有害无益的。应及时把它清洗掉。清除头垢时,如果头垢较厚,同头皮粘贴很紧,可用洁净纱布或毛巾蘸消毒植物油进行轻轻地擦拭、使头垢渐渐软化,然后再用肥皂和温开水轻柔地将头垢洗净;如果头垢特别厚,可以用油纱布包裹数小时后轻轻揩去,再用肥皂和温开水洗净。清洗头垢之后,可以天天擦洗头皮,以保持头皮清洁卫生。

注意:千万不可直接用手硬剥除头垢,这种做法很不科学,非常容易损伤头皮,引起细菌感染。

15、打嗝

打嗝是新生儿及婴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不停地打嗝是因膈肌痉挛,横膈膜连续收缩所致。有时孩子打嗝的时间可持续5--10分钟,看起来好像很难受的样子,但是,打嗝本身对孩子的健康并无任何不良影响,不必担心。

那么,如何让宝宝停止打嗝呢?解除婴幼儿打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当婴儿打嗝时,先将婴儿抱起来,轻轻地拍其背,喂点热水。

2、将婴儿抱起,用一只手的食指尖在婴儿的嘴边或耳边轻轻地挠痒,一般到婴儿发出哭声,打嗝即会自然消失。

3、将婴儿抱起,刺激其足底使其啼哭,终止膈肌的突然收缩。

4、不要在婴儿过度饥饿或哭得很凶时喂奶,这也是避免宝宝打嗝的措施之一。

16、肚子老是咕咕响

有些宝宝平时肚子里经常会发出咕咕响。而且这并不是宝宝肚子饿了。其实,这是宝宝的肠鸣声。是由于宝宝腹壁薄,肠蠕动快产生的。是一种已很正常的现象,新爸妈们并不用过分担心。

17、脸上长了很多小疙瘩

小明妈妈发现小明自从出生后,脸上就一直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先是长满了白色的小疹子,然后脸上又出现一片片的红斑。宝宝还小,又不敢给他随便抹药,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部分刚出生的宝宝鼻尖或小脸上长满了黄白色的小疹子,这种疹子叫做粟粒疹,是由于宝宝皮脂腺分泌旺盛造成的。

  

一般来讲,粟粒疹在宝宝出生后2-6个月时就会自行吸收。这段时间期间千万不要用手去挤,以免会引起局部感染。有的宝宝头部、面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会出现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多形红斑,这是由于宝宝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还没有完全形成,皮肤娇嫩造成的,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会使宝宝的皮肤发生充血,不过,这些红斑不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而且一两天内就会自行消退的。所以妈妈们不用过于担心。

18、睡着了孩子还在使劲

有些宝宝在睡着的时候,身子一直绷得紧紧的,转来转去,睡得很不安稳。宝宝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快睡醒的时候,其实是他在伸懒腰,这是新生宝宝特有的一种运动方式。这种现象并非不正常,甚至能使宝宝多吸进一些氧气,有利于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

  

许多新妈妈都会发现,刚出生的小宝宝并不像电视剧中播的一样,是白白嫩嫩的小可爱,而是稍微有点偏黄,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大部分宝宝都会在出生24小时以后出现皮肤泛黄的情况,这是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19、溢奶

宝宝在出生3个月内,贲门肌肉仍未发育健全,此时的贲门就像是一个还不能很好控制收缩的瓶口,而且新生儿的胃容量也较小,所以容易引起胃内的奶汁倒流。

因此,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尤其是在喂奶后、哭闹多动或轻拍宝宝背部的时候,宝宝或多或少都会溢奶,因此当妈妈喂食完宝宝后,可让宝宝趴在爸妈肩头,用手轻拍他的背部2~3分钟,让宝宝打嗝。避免宝宝过度哭闹或是睡姿呈右侧卧位,也可以减少溢奶。

20、眼睛斜视

斜视也就是两眼眼球移动不能协调。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而且眼部肌肉的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的斜视,属于一种生理现象,也称为假性斜视。尤其好发于脸型宽阔、鼻梁扁平的宝宝,爸妈可以在家里自行观察。

  

注意:若受到光照时,宝宝两眼的瞳孔反光点位置是一致的,即为假性斜视,并不需要治疗处理;否则,便需要通过医师诊断后手术矫治。

21、马牙

新生的宝宝或生后2-3个月内的宝宝在上、下齿龈或在上颚中线附近,常会有一点一点的乳白色颗粒,表面光滑,为数不一。少的话可能1~2颗,多的话可能有数十颗,俗称"马牙",医学上称为"上皮珠"。

这是由于当胚胎发育6周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开始增厚形成牙板,为牙齿发育最原始的组织。在牙板上细胞继续增生,每隔一段距离形成一个牙蕾并发育成牙胚,以便将来能够形成牙齿。

当牙胚发育到一个阶段就会破碎断裂并被推到牙床的表面,它是口腔中退化的牙板组织,一般在两周左右就可以自行吸收消失。马牙不影响新生儿发育但会感到胀感或牙痒,不需处理。

注意:千万不要用针去挑破或用布擦伤马牙,以免损伤黏膜,使之成为细菌侵入门户,甚至发展为败血症。

新手爸妈们,你们都了解了吗?当你碰见宝宝出现这些情况时,就再也不必慌张了

茵栀黄退黄的残忍真相!宝宝吃了后果很严重,还有多少妈妈蒙在鼓里?

初为人母,尤其月子里,只要宝宝有一点情况就容易焦虑,尤其是涉及到健康问题,更是不知多少妈妈入过各种坑,尤其是茵栀黄的坑。

茵栀黄不能给新生儿吃

到底为什么不能吃,听我细细道来。

我的宝宝因为是早产,黄疸一直到满月还没有好,在医院住了7天,吃的就是茵栀黄。在医院的时候就一直拉肚子不止,在医院没有条件,就一直穿纸尿裤,屁股开始是红,后来就烂了。回到家还是一直拉,不是一次一次的便便,是随时拉水,屁股就没干过。每天都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哄也哄不好,肯定是疼的。

当时屁股烂的心疼死了,用遍了抹的药,后来才明白是茵栀黄搞的鬼,若是能回到那个时候,我肯定是拒绝的。

小编:真的不能给宝宝吃茵栀黄了,我现在带的宝宝在月子里就吃过,结果导致宝宝便血了,多吓人啊……

明确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十个新生宝宝八个有黄疸,足月的孩子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现黄,生后5-7天黄疸程度达峰值,之后黄疸值逐减,2周左右完全消退。在国际上,黄疸需要治疗的数值也越来越宽松,从原来12mg/dl就要去照蓝光,到现在15mg/dl之下都可以不用额外治疗,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吃奶正常、睡眠良好就可以再观察看看。这样的黄疸称之为“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1、新生宝宝的黄疸出现的时间过早(24小时);

2、或黄疸期间胆红素值大于15mg/dl,黄疸值还在升高;

3、黄疸消退延迟(2周),或消而又复现。伴嗜睡、吃奶减少、精神差等现象,这就属于“病理性黄疸”的范畴,是需要积极干预治疗的。

年茵栀黄注射液

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茵栀黄作为中医治疗黄疸的常用药,相信月嫂姐妹们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因为它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在去年国家药监局就明令禁止了对新生儿和婴幼儿使用茵栀黄的注射液。

注射液所有的医生都知道了不能用于小宝宝,但茵栀黄口服制剂、茵栀黄颗粒能给小宝宝用吗?

年药监局:

茵栀黄口服剂副作用太多

而在年8月21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发布了关于修订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的公告(年第96号),明确的说明了服用茵栀黄口服制剂会引起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脾虚大便溏者慎用。可用完很多宝宝就会拉肚子,随时随地拉水。

为啥要重新修订?

因为口服茵栀黄的退黄原理其实与泻药类似,让孩子多排便,将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黄疸自然就退了。没错,退黄的真相就是——拉肚子!

茵栀黄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这个茵栀黄口服液的原方出自于《金匮要略》的“茵陈蒿汤”,此方原来是用来治疗成人“阳黄症”的。茵陈蒿汤原方组成是三味药:茵陈蒿﹑栀子和大黄。茵陈蒿汤被“中西医结合”,中药西制成了口服液之后,还在原方之中增加了一味寒凉药“金银花”,目前被西医移植广泛用来治疗新生儿黄疸,并且被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治疗手段。

按着中药学的药性来分析茵栀黄口服药的药性:

苦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心肝经。

甘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四味苦寒药,给孱弱孩子雪上加霜

以上四味药全部属于寒凉药!而且按着四味药的归经,由服用这四味药所带入的寒性,就会进入到婴儿的相应的脏腑!这就解释了大多数新生儿在服用了茵栀黄口服液之后首先会出现腹泻。

苦寒药堂而皇之地灌进腹中

在新生儿刚刚出生1-2天之后就被服用了巨寒药,而且一般需要服用7-10天!可想而知,这对新生儿的身体将会造成多大的损害哦!作为新生儿父母,都会对新生儿呵护有加,唯恐其受到一点点的外来风寒,但是这样的寒凉药就被西医堂而皇之地直接给灌进了新生儿的腹中!那显而易见地比之于外来的风寒,这个长驱直入的寒凉药对于新生儿的伤害要更严重千百倍以上哦!

茵栀黄用不得

年《中华儿科杂志》曾发表了一篇「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中记录,每个孩子中就有25个孩子会出现严重腹泻的症状,从概率学上来讲,这真的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

新生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全,哪里遭得起中成药的「蹂躏」。

(茵栀黄颗粒也不要给宝喝)

这样频繁的腹泻对孩子来说,已经大大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

宝宝屁股整片的红色溃烂,当时不知,还怪自己,以为是自己护理不当的原因,自责,甚至十几分钟换一个尿布,宝宝哭闹的很厉害,不睡,当时真的很无助。后来才知其实都是茵栀黄害的。

而长时间的腹泻,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这对还在喝奶的孩子来说,在营养吸收上是非常不利的。

多吃多排、蓝光

才是最适合新生儿的退黄手段

生理性黄疸并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只要宝宝吃的睡的好,大小便颜色正常,过了高峰期,黄疸便会自行消退。

若是家长们还不放心,可以适当的让宝宝多吃些,促进代谢,加强胆红素的排出。

病理性黄疸最好的治疗办法

1、蓝光仪——为什么蓝光仪可以拯救黄疸宝宝?新生儿黄疸的元凶“胆红素”是不溶于水的,主要在肝酶的作用下从胆道排泄。但是神奇的蓝光仪能使胆红素“变形”,然后它就变得可溶于水了,于是不需要再经过肝脏的改造就能够经胆汁和小便排出体外,这就加快了胆红素的清除速度。对于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而言,蓝光光疗是简单而快速起效的方法。

所以就算大夫给开了茵栀黄都要跟大夫商量一下,看能不能不吃,大夫含糊其辞,那就不给宝宝吃茵栀黄。如果大夫非让吃,那就跟大夫商量看能不能用照蓝光代替。

(医院宝宝在照蓝光的时候家人可以陪着,不用担心母婴分离)

2、葡萄糖——

用葡萄糖帮助宝宝退黄的原理就是利用葡萄糖是单糖分子,可被人体直接利用和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形成一过性血容量增加引起渗透性利尿,从而增加了肾脏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将血液中过多产生的胆红素及其不典型碎片通过渗透压的带动作用从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从而部分地降低了黄疸作用。

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天中,在两次母乳喂养之间用小勺加喂给新生儿10%葡萄糖20~30毫升,每天6~8次,连续2~3天,以后逐渐减少加喂次数,直至一周后停止加服,单纯母乳喂养即可。

新生儿肠胃较弱,月嫂和家长能不让宝宝受罪,就选择温和的退黄治疗手段,让宝宝少受罪。

既然都知道吃茵栀黄有腹泻的风险,为什么还要宝宝冒这个风险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zl/84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