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元
宵
节
TheLanternFestival
本体感觉训练在康复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损伤机制还是康复训练,无论神经系统疾患还是肌肉骨骼系统损伤,这种种都与“本体感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那么什么是本体感觉呢?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时(方向、空间位置、速度变化等)产生的感觉。关节周围组织本体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身体各部分的生物力学和空间特性等信息,更新身体模式,参与感觉运动控制,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的定义最初由CharlesBell提出,他将本体感觉作为感、知觉和运动的根本结构基础,年,Roland等人将本体感觉定义为身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感觉,主要是对身体空间位置和用力大小的判断。
现代更多的学者将本体感觉作为衡量肌肉运动知觉和关节位置觉的特殊变量。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节位置的静态感知能力;二是关节运动的感知能力(关节运动或加速度的感知);三是反射回应和肌张力调节回路的传出活动能力。前两者反映本体感觉的传入活动能力,后者反映其传出活动的能力。
本体感觉一般由机械性刺激而产生,机械性刺激感受器位于关节、肌肉、肌腱和皮肤中。本体感觉不仅是外周感觉神经输入,还包含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命令的输出机制。
本体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指的是位于肌肉、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等运动器官处的感觉神经末梢等装置,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本体感受器能够感受肌肉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感受关节伸展程度,并将这些感受变化的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以调节骨骼肌的运动,使人感受到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运动的变化等。
肌梭
肌梭(musclespindle)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长约1~7mm,外层为结缔组织囊,囊内有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musclefiber),两端为收缩成分,中间部分是感受装置。梭内肌纤维的中段肌浆较多,肌原纤维较少,有些肌纤维的细胞核排列成串,有些肌纤维的细胞核聚集在中段而使中段膨大。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时失去髓鞘,其轴突细支呈环状包绕梭内肌纤维的两端。囊外的一般肌纤维称为梭外肌纤维(extrafusalmusclefiber)。
肌梭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分布于抗重力肌,体位变时肌肉受牵拉变长,梭内肌受牵拉,感受装置敏感性增高,传出神经发出的冲动增多,到达脊髓后,经传出神经纤维使肌肉收缩
腱梭
腱梭又称为高尔基腱器官,分布于肌腹与肌腱的连接处。其结构与肌梭相似,亦呈梭形,表面被结缔组织的被囊所包裹,囊内有数根腱纤维束,也有1--2条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腱纤维束上。
腱梭是一种肌肉张力感受器,能感受静力工作中肌肉张力的变化,当肌肉收缩张力增加时,腱梭因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肌肉舒张。
本体感觉的重要性
(以颈椎病为例)
本体感觉是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和保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本体感觉信息主要由关节周围韧带、肌肉、肌腱及皮肤等组织产生。因此,本体感受器的损伤将会降低肌肉控制能力,影响姿势反射,从而导致运动功能的障碍。
颈部本体感觉障碍与颈椎病关系
目前认为颈椎的平衡稳定依赖三个方面的稳定维护系统:
1.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其相连接的韧带,组成了颈椎的静力平衡系统。
2.外源性稳定:主要为附着于颈椎的各肌肉,通过相应肌肉运动来活动颈部以及调整维持颈部姿势,构成了颈椎的动力平衡系统;
3.神经系统控制:内外源稳定系统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相互促进并制约维持颈椎的稳定。
含有丰富本体感觉器的颈部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在颈椎静、动力平衡稳定系统中占有重要作用。来自颈椎关节和肌肉机械感受器的本体感受信息与前庭和视觉反馈相结合,控制头颈部位置、头部定向和全身姿势。
颈部本体感受器发出的异常本体感觉信息,会影响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对肌肉协调性的准确控制,导致肌肉控制能力下降,动静平衡调节均会出现障碍,头颈姿势异常,不仅对相应的软组织及关节造成重复性损伤,还会使椎体、关节突关节与椎间盘所受应力增加,导致椎间盘变性和突出、小关节的退变、韧带肥厚钙化等颈椎病的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出现疼痛等颈椎病症状。这些病理改变及症状使颈部组织内的本体感受器产生相应病理变化,如体积缩小、部分结构缺失等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正常本体感受器的数量减少,导致本体感觉损害加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本体感觉评定
本体感觉的定性评定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简单评定其正常与否,如音叉振动检查震动觉,闭眼感知肢体摆放位置或运动方向检查位置觉、运动觉。定量评定本体感觉障碍程度的常用测量方法有角度测量法、本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法、定量感觉检查法、事件相关电位法、平衡测试仪检测法等。
本体感觉训练起初只是出现在康复医疗领域,以恢复为主要目的,其主要运用于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预防踝关节不稳者再损伤、提升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等方面,随着当今社会各学科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不断,本体感觉训练逐渐被引用到体育界,在训练运动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念恩,李世昌,黄文英,董圣鸿.本体感觉差异性特点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34(04):41-48.
[2]李翔,佟剑平.颈椎病本体感觉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5(06):-.
声明:部分代表个人看法,只做分享学习!
参考来源:部分网络,侵删
图片:参考网,侵删
投稿合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