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净化

文章来源:奶牛微刊

摘要: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重要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凡是养牛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感染,每年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奶牛场集中饲养,如有个别发病没有及时隔离,便会很快蔓延全群,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人类生活与牛奶、牛肉制品关系非常密切,人接触病牛、饮用病牛的生乳或制品均可被感染,所以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的净化、防控极其迫切、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布鲁氏杆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年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防治规划大纲》和实践经验,对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净化、防控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的净化、防控有所帮助。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病;净化;防控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重要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牛布鲁氏杆菌病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凡是养牛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感染,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美元,并且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本病的流行。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畜间布鲁氏杆菌病阳性检出率的上升和人间病例的不断增加,我国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加重,布鲁氏杆菌病防控形势愈来愈严峻。由于该病可通过人类饮食牛奶、奶制品、牛肉等感染人类,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的净化、防控尤为迫切和重要。

1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

1.1病原

1.1.1病原体

布鲁氏杆菌属已发现的有9个种:牛种、羊种、猪种、犬种、绵羊种、沙林鼠种、鲸种、鳍足种和田鼠种。布鲁氏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主要侵害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其中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杆菌的毒力和致病力较强。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易感布鲁氏杆菌病。引起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病原多为牛种布鲁氏杆菌和羊种布鲁氏杆菌。

1.1.2形态及染色特性

布鲁氏杆菌属是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或短棒状杆菌,可被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红色,柯兹罗夫斯基染色为红色,可作为其鉴别染色。

1.1.3抵抗力

布鲁氏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h,但此菌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30min或70℃加热5min即被杀死,煮沸立即死亡。该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2%石碳酸、来苏儿、火碱溶液、5%新鲜石灰乳、2%福尔马林作用1~3h,0.5%洗必泰或0.01%的消毒净或新洁尔灭作用5min即可杀死该菌。

1.2流行病学

1.2.1易感宿主

人和多种动物均易感。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牛种布鲁氏杆菌还可感染犬、马等家畜和野生动物及人。

1.2.2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感染的妊娠母畜最危险,它们在流产或分娩时,大量的菌随胎儿、羊水、胎衣排出而污染周围环境,流产后3年内阴道分泌物仍带菌。

1.2.3传播途径

布鲁氏杆菌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等各种途径感染。

1.2.4季节性

布鲁氏杆菌病可全年发生,但有一定的季节性。牛种布鲁氏杆菌病春、夏季发病率高一些。

1.3临床特征

该病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4~d,多为隐性感染。该病常发地区,多为慢性,不呈显性经过,而一旦侵入清净区,则几乎都取急性经过,在妊娠牛群中常暴发流行。母畜中以头胎发病较多,可占50%以上,多数母畜只发生1次流产。老疫区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局部脓肿、胎衣不下、久配不妊者较多。母牛除流产外,其他症状常不明显。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5~8个月,产出死胎或弱胎。流产后可能出现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流产后阴道内继续排褐色恶臭液体。公牛发生睾丸炎并失去配种能力,有的发生关节炎、淋巴结炎等。

1.4病理变化

胎盘呈淡黄色胶冻样浸润,表面有絮状物和脓性分泌物,胎膜肥厚且有点状出血,胸腔、腹腔积有红色液体,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并有坏死灶,胃内有絮状黏液性渗出物。妊娠牛子宫黏膜和绒毛膜之间有淡灰色污浊渗出物和脓块,绒毛膜上有出血点。

1.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根据GB/T—《动物布鲁氏杆菌病诊断技术》作病原鉴定和血清学检测。

1.5.1病原鉴定

1.5.1.1样品采集流产胎衣、肝、脾、淋巴结等组织。

1.5.1.2显微镜检查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杆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他菌为蓝色

1.5.1.3分离培养细菌用新鲜病料在培养基上培养,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培养细菌的周期长,因此在布鲁氏杆菌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1.5.1.4其他方法新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PCR、基因检测技术、荧光探针分析法等。

1.5.2血清学检测

1.5.2.1样品采集血清、牛乳等。

1.5.2.2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这是布鲁氏杆菌病监测的常用方法。在玻璃板上均匀划4cm正方形的小格,将被检血清与诊断抗原各30μL在玻璃板上混匀,如果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1.5.2.3试管凝集试验(SAT)试管凝集试验的具体规定标准如下:牛血清1∶稀释度(含0IU/mL)出现50%(++)凝集现象时,判定为阳性反应;1∶50稀释度(含50IU/mL)出现50%(++)凝集时,判定为可疑反应。可疑反应的牛,经3~4周后重新采血检验,如仍为可疑反应,则判定为阳性。1.5.2.4全乳环状试验(MRT)这是布鲁氏杆菌病监测的主要方法。焦兰芬等通过对比试验证明,MRT与RBPT2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相符。由于全乳环状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判定方便的优点,因此可以作为布鲁氏杆菌病检测的初步筛选方法,在奶牛的布鲁氏杆菌病检测中可大面积推广。但为了防止奶牛患隐性乳房炎而出现假阳性反应,需采血作琥红平板凝集试验作对照,确定阳性的,再作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复检,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1.5.2.5补体结合试验(CFT)补体结合试验至今仍是布鲁氏杆菌病的重要诊断方法,是牛、羊等布鲁氏杆菌病诊断的国际贸易指定试验,作为确诊试验用。1.5.2.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方法与CFT效果相当,操作更方便,既可以作为确定试验,又可以作为筛选试验。用于牛种布鲁氏杆菌病的ELISA是国际贸易指定试验,不但用于血清学诊断,还可用于乳汁检查。

2布鲁氏杆菌病的监测、净化

2.1监测、净化方案及路线

奶牛场必须%监测,不得抽检。凡检出阳性牛的牛群为布鲁氏杆菌病污染牛群。连续2次全群监测都是阴性为净化牛群。如在牛布鲁氏杆菌病净化群中(包括犊牛群)检出阳性牛时,应及时扑杀阳性牛,其他牛按假定健康群处理。根据奶牛场的监测情况,将奶牛场分为以下4个种群(表1)。

未控制牛群、控制牛群、稳定控制牛群都为污染牛群,应反复监测,每次间隔3个月,发现阳性牛及时扑杀。污染牛群连续2次全群监测都为阴性可按照净化牛群处理。净化群每年春、秋各进行1次监测。凡连续监测结果均为阴性者,仍是净化牛群,如果监测一旦出现阳性牛按照污染牛群处理(图1)。图1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监测、净化路线

2.2净化

2.2.1阳性牛的处理

确诊为阳性牛后将患病动物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等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进行无害化处理。阳性牛要立即采取无血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深埋)。检出阳性牛的牛群应进行反复监测,每次间隔3个月,发现阳性牛及时处理。

2.2.2可疑牛的处理

可疑牛要立即隔离,限制其移动。用实验室方法进行诊断,若仍为可疑视同阳性牛处理。可疑牛确诊为阴性的,不要立即混入原群,隔离1个月之后再检测为阴性方可混群。

2.2.3环境、污染物的处理

牛群中检出阳性牛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对病畜和阳性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养畜场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用5%来苏儿、10%~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流产的胎儿、胎衣应在指定地点深埋或烧毁,不要随意丢弃,以防病菌扩散。处理流产牛后的用具、工作服用新洁尔灭或来苏儿水浸泡。饲养场的饲料、垫料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或其他有效的消毒方式。

3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

尽早发现、控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所有疫病防控的根本。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净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除了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以外,还要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最终将所有牛群变为净化群。具体的防控路线见图2。

图2奶牛场布鲁氏杆菌病防控技术路线

3.1分群防控

净化牛群以主动监测为主;稳定控制群以监测净化为主;控制群和未控制群实行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要控制未控制群,压缩控制群,稳定扩大净化群。

3.2监测

所有的奶牛、种畜每年应进行至少2次血清学监测,覆盖面要达到%,不得实施抽检。污染牛群要连续反复监测,每3个月检1次。净化群每年2次,春、秋检疫。检出阳性牛要立即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布鲁氏杆菌病监测合格应作为奶牛场、种畜场《动物防疫合格证》发放或审验的必备条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奶牛场、种畜场的检疫净化情况监督检查。

3.3检疫

牛场最好自繁自养、培育健康幼牛,如果必须引种或从外地或当地调运奶牛时,必须来自于非疫区,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对调运的牛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d,并做好检疫工作,确认健康后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方可解除隔离,同群饲养。引进精液、胚胎也要严格实施检疫。鲜奶收购点(站)必须凭奶牛健康证明收购鲜奶。屠宰场凭奶牛健康证明对奶牛进行屠宰,发现阳性牛要立即追根查源,消灭疫源

3.4净化

阳性牛要立即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如不及时处理阳性牛只能是进一步扩散病原,给后来的净化工作带来更大困难,检而不杀将会造成更大损失。并应禁止出售阳性牛及其肉、奶等相关产品。

3.5消毒

奶牛场要做好定期、临时和日常的消毒,以达到灭源的目的。使用2~3种消毒剂交替使用对场地、栏舍、用具、进出口、车辆、排泄物等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染途经,防止各种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可用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定期进行带牛环境消毒,但应避免消毒剂污染到牛奶中。

3.6日常管理

要健全制度,并认真实施。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需穿戴工作服经过消毒间,洗手消毒后方可入场。奶牛场员工每年体检,发现患有布鲁氏杆菌病的及时治疗,痊愈后方可上岗。奶牛场不得饲养其他畜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奶牛的健康,增强奶牛体质和提高奶牛抗病力。

3.7加强培训

加强奶牛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动物疫病危害、防控的认识,提高防控水平,培养员工自觉地按动物防疫要求搞好各项防疫工作,自觉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这是奶牛场防控疫病的有力保证。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牲畜流动和交易的频繁,近年来,在奶牛布鲁氏杆菌病检测中出现的情况:一是检测不彻底,抽样、走过场式的检测,政策不能落实到位;二是对检测出的病畜不能及时处理,反而加速了病畜的流转,成为流动的传染源,加速了该病的传播;三是国家扑杀补偿措施不力,造成奶牛布鲁氏杆菌病控制不力。为了切实保证人类健康,保证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高度重视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工作。

本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本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ys/3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