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dfjc/
▲作者=严清,指导老师=翁立立徐钰程。
本篇约字,阅读约需要15分钟。中国的“四大发明”世人皆知,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居功至伟。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人民出版社年版,P)可见作用之大。但在此,我们且不说“四大发明”,而是说说被忽略的“第五大发明”——“筷子”。私以为,筷子的发明和使用足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数据为证:世界上存在三大饮食习惯或饮食文化圈:①用手指吃饭,占世界人口40%,包括南亚、东南亚、中东、近东、非洲;②用刀子、叉子、勺子吃饭,占世界人口30%,包括欧洲、南北美洲;③用筷子吃饭,占世界人口30%,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截止年04月12日,全球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为78.98亿,30%人口超过23亿——影响之大、之广,无论怎么说都当得一个“第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大成就,无论冷热,使得人们的进食过程既卫生又简便。只是,“筷子”如何不首先在人类文明的摇篮——非洲出现(那里生活着最早的人类呢);也不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他们以发明见长呢,工业文明即从那里开始),而是出现于中国?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中国发明了筷子,继而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筷子的出现背景:环境、气候与烹饪方式。三大饮食圈的形成,与各自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有关联。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凉食为主,以手进食最为方便;高纬度的人必须以刀叉分割肉类,所以刀叉为餐桌所必备;中国人追求食不厌精,主食是米饭,配合食用鱼、肉、蔬菜等,且喜熟食,简单多用途的筷子就再实用不过了。尤其在先民时期,粮食不足,只能加入一些树叶、野菜与黍米一起煮粥,以此充饥,过程中就会用筷子来挑吃粥水里的野草、薯根等。(所以,《礼记·曲礼》曰:“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即箸,也即筷子。)从这个角度讲,筷子的出现也是农业社会的一个特征。此外,据《盐铁论》记载,早在多年前的汉代,烹调方法就包括有烧、烤、炙、煨、蒸、煮、煎、炸、焖、拌、涮等10余种。唐宋时期,“炒”法盛行,尤其是宋时,普通家庭大多用上铁制炊具,“炒”成为主流烹饪之法(如今,中餐的八大菜系除粤菜之外,大多离不开一个“炒”字),这拓展了筷子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在以上烹调过程中,筷子可以用来挑拣、搅拌、品尝食物,用途更广泛。并且只有筷子,最好用的也是筷子,既可以任意拆分、拾取大块的食物,又可以随意拈取,挑拣块、条、丝、丁、片、末等任何形态的食物。而且,在食用面条和饺子的时候,筷子更是比勺子方便。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筷子原来“箸”的位置有了质的提升。到了明代,筷子成为餐桌上最主要的餐具,不怕高温,不怕寒冻。因此,虽然最早的刀叉出现在中国——在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宗日遗址中,出土了距今多年的骨质餐叉、餐刀和餐勺,这组餐具,与现今所用的西式餐具非常接近,大小也相差无几,而改写了西式餐具是西方人专利的历史(西方餐叉的使用历史不超过年,自11世纪意大利开始),却逐渐让位于筷子。筷子的演变:梜、箸、筷。年12月,在扬州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后一次发掘中,出土了前-前年的42根骨棍。根据考古发掘报告,这些骨棍长9.2-18.5厘米,直径0.3-0.9厘米,中间粗一点,顶部略呈钝圆形,底部逐渐变细。考古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它们就是骨箸,即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型!这么算来,中国筷子距今已有超过年的历史。只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筷子最早是作为烹饪工具,且用途甚广。勺子才是最早用于进食的主要工具,即文献中的“匕”或“匙”。大约至周代晚期,筷子才完成了从烹饪工具到进食工具的转换,但那时不称“筷子”,而叫做“梜”。先秦,匙和梜的分工明确,匙用来吃饭,梜用来吃羹里头的菜。《礼记·曲礼》曰:“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汤里有菜可使用梜——使用的频率不高。虽然《韩非子》说:“昔者纣为象箸。”应该也不是常用。考古出土文物显示,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一捆51枚餐叉。不过是纣王名声不好,韩非子以他说事,“箕子怖”。理由是“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奢侈亡国——一如曾经繁盛的罗马帝国,即亡于奢侈(与淫乐)。正所谓见微知著。所以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为立国三宝之一,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历史进入(西)汉,天子与太后秉持黄老之术,以俭立国。将纣王的象箸改为竹箸(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年出土一双竹箸,长17厘米,直径0.3厘米。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从成语“借箸代筹”中可见一斑。留侯张良接用餐桌上的一把竹箸,为刘邦定下了年的基业。对此,留侯的隔代知音刘伯温有诗曰:“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借间!”只不过,年也不过须臾之间。两汉之后经历数百年的分裂,进入隋唐,而后宋元明。在明代,“箸”被称为“筷”——因为避讳。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比他稍晚的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朝的康熙皇帝并不承认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只是呢,皇帝也不能不下旨取消民间的忌讳,让人讨个口彩。在《红楼梦》第40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3处称“箸”,2次呼“筯”,而4次直接写明“筷子”。并且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快”的说法向各地扩散并进入通语。如今,筷子的称呼更是习以为常。只不过呢,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如明人程良规《咏竹箸》诗曰:“殷勤问竹箸,甘苦君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这是在替“箸”打抱不平呢,还是在感叹自身的际遇?筷子的哲学。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筷子!首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曰四楞箸,自明代开始,沿袭至今。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宇宙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筷子的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这是中国人本主义思想的日常表现。再次,筷子必须成双成对,两根为一对,合二为一——这是阴与阳的结合,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在日本,认为筷子能够建立人与神、生与死、阴与阳之间的精神联系。祭祀时用过的箸上都附有神灵,人们通过使用供奉的箸和神佛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神合一。每年的8月4日是日本的“箸节”。)第四,使用筷子之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尤其是修行者,修三合为一,方有可成)。这时,使用者是用5根手指使用筷子,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见上图)。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第五,使用筷子之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并且,使用筷子的力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力度太大了筷子打不开,太小了又夹不住食物。这表明人在天地之间要懂分寸、知礼节,不能走极端,中庸为好。筷子的寓意。《史记》记载:“(汉)景帝居禁中,召条侯(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时,“不置箸”不是没有摆放筷子,而是一份平常之心。可惜条侯未能明白其中道理,因一双筷子而冤死狱中。然而,另一位大臣却被天子御赐一双金箸。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宋璟为相清正廉洁,朝野上下称道。在一次宴席上,为奖赏宋璟,唐玄宗亲自将自己的金箸(见下图)赐予他,宋璟不肯领受,唐玄宗看出了他的疑惑,便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意思便是称赞宋璟为官正直清廉,金箸是对他的奖赏。寓意宋璟的品德如筷子一样耿直刚正。以上是宫廷给予筷子的寓意。在民间,筷子在婚嫁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如在中国南方,在准备新娘的嫁妆之时,一定会准备至少两双筷子,寓意双双对对、恩恩爱爱、早生贵子。回门之时,也需要准备一双筷子,祝福娘家。特别是在广东潮汕地区,在那里的每一对新人在结婚时,新郎和新娘依据传统都需要喝一碗桂圆汤。而真正特别的不是这碗桂圆汤,而是喝桂圆汤所用的工具——喝汤我们一般都会用勺子,但结婚的这一碗桂圆汤在当地只能用红筷子。之所以用红筷子,一方面是因为红色喜庆,另一方面,筷子的“筷”与“子”与桂圆的“桂”谐音被翻译成“快生贵子”的意思,这也是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福。若作为一种平日礼物,送筷子也是吉祥之极。如送恋人寓意着成双成对,不离不弃;送朋友寓意着和睦相处、同甘共苦;送师长寓意着高风亮节、桃李满天下;送老人寓意着快乐永久,福寿无疆;送商友寓意着双木成林,希望可以合作长久;送爱人寓意着双宿双飞,相濡以沫;送孩子寓意着筷长筷长也就是谐音快长快长。这种寓意,在日本也相同。新生儿出生后百日要举行“初次用箸”仪式,摆上一个可爱的小碗和一双柳木或杉木制成的箸,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和完整的鲷鱼,还要去神社参拜,神社会送给婴儿“初食箸”,祈求孩子一生受神灵护佑,衣食无忧。但如果,有人当面折断筷子,则表示决绝之意——希望这种现象不要出现。如唐宣宗有意将永福公主嫁于琮,公主不愿,便“折箸”表达自己“拒绝”的决心。(她不曾想到,于琮后来官至宰相。如果,她懂得利用箸占卜,就好了。曾经,唐玄宗在发动唐隆政变之前,曾用箸占了一卦,“既卜卦,一箸无故自起,凡三偃三起,观者以为大吉征。”这无疑坚定了临淄王李隆基的决心。而这种以箸占卜的方式,在古代中国并不鲜见,而是一种常事。)筷子的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是《礼记·礼运》所说,大意是说: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一方面,正确使用筷子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另一方面,分享食物、一起吃饭又是改善和维系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共用餐具甚至成为表达友情和爱情的特殊方式。因而,古人使用筷子,在礼仪方面颇有讲究,在准备用餐时,筷子需要齐整摆放在碗碟右边,餐后整齐放在饭碗的正中位置(见上图)。餐中,伸筷进盘夹菜不能随便翻动(执箸巡城),且只能夹取自己方向的菜区的菜肴。更不能再次放回盘中,这会被视为不礼貌。还有,不能用嘴含筷子(品箸留声),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仙人指路),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当众上香)等等,这是礼貌,更是规矩。还有,摆放筷子之时必须查看筷子是否一长一短——这被认为是三长两短的不好寓意,代表着家中有不幸降临。若一双筷子颜色不同,则预示家庭不和睦。在日本,据说有25种有关筷子的禁忌,和日本朋友吃饭,一不留神就可能犯了禁忌。在中国,向来是家族混用筷子,非但如此,家庭成员之间更是以自己的筷子互相夹菜让菜,看上去好像有点不卫生,但却透出了一股浓浓的亲情。(多一双筷子,多一分热闹,多一片心意。)韩国人在桌上则与中国人很近似,一顿饭会吃得热火朝天亲情四溢。日本人家庭则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餐“专筷”,绝不可乱用。(不过,在使用筷子的某些习惯上,比如,中国忌击盏敲盅,日本也有忌敲筷一说,韩国则干脆吃饭就不端碗了——他们认为“捧碗”即“要饭”之意。)据《日本人和中国人在这里大不一样》一书分析:日本人之所以钟情一次性卫生筷,是因为日本人骨子里有源于安土桃山时代(又称织丰时代,-)的茶人山上宗二((‐))发明的“吃茶”心得的“一期一会”之心境。而中国人喜欢用用了洗洗了再用的长筷,则说明了永不绝望的具有忍耐力的民族性、持续性和强力的粘着性等。至于朝鲜半岛普遍使用金属筷,则反映出了居于大陆和岛国之间的半岛的折冲性和半岛地带的悲情情结。还不是结语。▲作者=严清,指导老师=翁立立徐钰程。(上图)韩式筷子;(下图)日式筷子。
传说,筷子的发明者是大禹。禹受舜命治水、勘定九州,其辛苦可想而知。不能按时吃饭、野外就餐应该是常事。当釜中食物熟了,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于是折枝为梜,夹而食之,当在情理之中。至于说妲己拔钗为梜,也可想像。应用场景都不违逻辑。此后,一如汉字,筷子成为最具中国意蕴的符号。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首先传至朝鲜半岛——应该是那位见微知著的箕子带过去的。(他们的筷子是扁平的两片金属,是来源于用银筷子试毒。因为韩国人喜欢腌制泡菜,用银筷子可以试出是否有毒。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金属筷子。至于说“扁”,据说是因为不容易滑落——这个理由有些牵强。)越南的一部分曾经在中国版图之内,所以自然使用筷子,他们至今的习惯和对筷子的形制与喜好都与中国相似。隋朝,日本的遣隋使将中国的筷子文化与习俗带回日本(之前他们是“手食”),至8世纪时,箸在日本已相当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喜闻乐见的食具,人们称之为“唐箸”,意为来自大唐的筷子。至今,日本保留了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只是呢,他们的筷子略有不同中国筷子的天圆地方,而是尖头,不知道与武士道有否关联?(或许是,细细的箸头挑拣食物更方便些?)文献记载,迟至两宋时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基本上形成了以筷子进食的习惯;而在东南亚其他地方以及西域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人们仍然以手进食。但随着西域和北方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和战争中互相影响,也逐渐养成使用筷子进食的习惯,他们将筷子与刀叉组合使用,到了14世纪,筷子的影响力扩展到蒙古草原和兴安岭地区,基本覆盖了整个汉字文化圈。如今,更是成为30%的全球人口的进餐工具。可以相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餐具之一,筷子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将持续展现它的魅力,并扩大它的影响力。终究,筷子不是两根竹枝,在它的背后,是丰盛的美食,是古老的文化,是高妙的哲思——这些,都是人类赖以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换言之,筷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方式。设想一下,抓住一个人的胃了,有什么不可以谈的呢?文明互鉴,东西方不就如是一双筷子么?缺一不可,争什么长短?十二郎推荐阅读一本书:《古典中国的侧面》。
作者有心“为年未有之变局寻找一个魅力的结果。”
↑点击可购买作者亲笔签名版。
★本文係斯文於此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如欲轉載、引用等,敬請聯係斯文於此公號。另,圖片來自互聯網,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斯文於此觀點或立場。更多精彩内容
點擊圖片進入
点在看↓,告诉我你也喜欢。春风十二郎春风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