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
落枕
一、刺血治疗方案
取穴尺泽、风池、风府、阿是穴。
注释当劲肌损伤时在患侧的尺泽找淤络点刺放血;若因风寒因素所致者可在风池成风府点刺放值在惠侧的尺泽找察络医制放血:血:若因凤寒因素所致间的制风府:疼痛点较局限,病痛点处于颈项项两侧时朝风池,病痛点仅在中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在压痛症状明显,可在阿是点刺血。血量在3-5毫升,出血停止后,加拔火罐5-10分钟。
二、体针治疗方案1、若痛在颈推正中(其病在督脉时)(1)头俯仰困难时取穴人中。注释人中为督脉之六,是治疗保脉上痛证常用要穴,在历代均有运用记载。《通玄指要赋》中载日:“人中除脊青之强痛。”《玉龙歌》中言:“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痛亦可攻。”所言不虚,临床用之确有良好的实效。
(2)头不能左右回顾时取穴后溪。注释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对于颈部正中督脉线上的损伤,依然有佳效,尤其对惧针人中的患者,可用后溪穴代替。此外,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相通,所以后溪对颈项部一侧或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的损伤也有良效。也就是说,颈部损伤既在督脉又在膀胱经,后溪穴是最对证的用穴。《灵枢.杂病》说:“项痛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不可顾,刺手太阳也。”
2.若疼痛在颈部两侧(其病在膀胱经脉时)取穴正筋、正宗、后溪、束骨。
注释正筋、正宗为董氏要穴,按穴位所处的位置来看,本组穴应处于膀胱经脉,所用是经脉所行之理。从全息对应来看,其位置也正对应于颈项部,并且其穴处于筋上,根据“以筋治筋”、“在筋守筋”之理,用之故有良效。特别是疼痛牵及头部时用之最佳。后溪所用之理已如前面所述。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所以可以治疗足太阳经的落枕。又因为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落枕又是筋病,所以用之有良效。3.若疼痛面积较大,疼痛向肩胛区放射取穴重子、重仙。注释当伤痛不仅在颈项部,并牵及肩部时,用重子、重仙疗效佳,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为突出,-般有针之痛止之效。两穴同时下针,是治背痛特效针,治疗肩痛亦极有效,治疗颈痛亦有效。可以说治颈肩痛均特效,临床多配承浆为牵引针用之。
4.当病痛点在颈项部太阳经外侧,牵及肩胛冈上缘(为病在少阳经)
(1)若因风寒所致取穴外关。
(2)若因损伤所致取穴中渚或悬钟。
三、按语落枕是颈项部突然发生疼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主要是指急性单纯集的项强痛。发病原因多为预部过度疲劳、睡眠时姿势不当:或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气血不和,筋脉拘急而致病。本病不外乎上述两种原因所致,主要表现为晨起领项部强直不适,不能左右或前后活动,患处酸痛,甚向同侧肩部及上臂扩散。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落枕是针灸治疗相当满意的病症,多数疗效快捷而显著。但在治疗时必须辨清病在何经,同时注意配合动气针法,当针刺得气后,嘱患者逐渐用力活动痛处,这是远端取穴获取疗效的关键,方能痛随针去。若反复的落枕要考虑到颈项部器质性病变,如颈椎肥大、颈项风湿、枕后神经痛、颈肌劳损等病。传统针灸治疗本病多“以痛为腧”而治疗.但远没有远端取穴快捷,作用强大,取穴少。因此要注重辨证远端选穴。要瞩患者保持正确的睡眠变势,枕头高低适中,注意颈项部避免风寒湿等外邪的侵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