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莫言,古今无丑石可平凹

中国文坛有两部作品非常有名,《废都》和《红高粱》,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贾平凹和莫言,他们同属于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贾平凹和莫言,一西一东,一个商洛棣花镇,一个高密东北乡,各领风骚,中国当代文坛最著名的两处文学创作精神土地也正式成名。莫言写道:我应该感谢十五年前,他高举着题写着“莫言”两字的牌子,在西安火车站广场上迎接我,把周围的人吓得不敢说话的那一段情谊。贾平凹与莫言的情谊

天地有大美而莫言,古今无丑石可平凹

01少年

小时候的贾平凹

贾平凹本来是大户人家的孩子,结果他父亲在“文革”中被诬陷为胡宗南的特务关进了牛棚,命运将18岁的贾平凹推向了农村。

开始,他每天走三十里地去砍柴,一趟背50斤;后来又去公社修水库,干的都是纯体力活。但因为个子矮体力小,他既拉不动车也轮不到锤,只好毛遂自荐去写大标语。

终于凭着会写毛笔字的本事大获成功,才算真正从事了点儿跟文学有关的工作——“工地战报”的主编、编辑、记者、刻写、油印、发行、广播,集七职于一身。

当时其他工友们的心思都在娶媳妇上了,但是贾平凹并不甘心这种生活,并在山墙上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来激励自己。

闲暇之余开始学着写诗,有人鼓动他说发表了可以得稿费,贾平凹借了8分钱买邮票,将人生第一份文学作品誊抄清楚寄到了省报,但是信件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贾平凹的诗人梦破灭了。

年轻时的贾平凹

02启蒙

年5月,机缘巧合,贾平凹离开农村,从山沟走到西安,来到了西北大学中文系。刚入学的贾平凹,别出心裁地把新生入校感想写成了一首诗,没想到这首诗还登上了第一期校刊,而且是校刊上唯一一篇学生作品。消息不胫而走,贾平凹成了学生中的风云人物,同时,他想当作家的梦又死灰复燃了。

与他同时代重燃作家梦的还有一人——莫言。与上大学的贾平凹不同,此时的莫言还在老家放牛。原因很简单——不能读书。

相比考上大学的贾平凹,小3岁的莫言虽然启蒙较早,但机遇差了不少。莫言6岁入学,小学已经通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革”爆发时莫言还在读小学,被迫辍学。

当时的莫言就有了文学梦,想当一个作家,初衷也很简单,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饺子,娶石匠的女儿。

年,跟因为扁平足无缘从军的贾平凹不同,21岁的莫言顺利参了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务,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文学梦再次在这个农村娃的心中燃起。

穿军装的莫言

03磨砺

年,贾平凹发表了人生第一个短篇小说——《一双袜子》,虽然是与同学合作,但这篇发表在陕西省月刊《群众艺术》上的作品,奠定了贾平凹的文学之路。

第二年,贾平凹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深深的脚印》在《西安日报》发表。年,大学毕业的贾平凹去了省出版社,成了一位编辑。这个阶段贾平凹进入了最佳的创作境界,虽然屡经退稿,但是他已经摸到了创作的门道。年,短篇小说《满月儿》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有了一点名气。

年贾平凹搬入静虚村,年后陆续创作了短篇小说《土炕》《油月亮》,年创作的《商州初录》在《钟山》杂志发表,成了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跟已经小有名气的贾平凹比,莫言的日子更难过一些。此时的他趁着做图书管理员的便利大量汲取文学营养,孜孜不倦地写,写完就向全国的报纸、杂志投稿,结果也只是收到了编辑的铅印退稿信,上面连他的名字都没有。

5年后,一封来自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成了莫言人生转运的那条“锦鲤”,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正式发表。后又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但都没有引起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hg/8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