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
足跟痛是指跟骨下面、后面的疼痛性疾病,包括筋膜炎、距骨融合、跟下脂肪垫不全、跟管综合征及跟部滑囊炎等症。一、足跟痛的病因1.由于长时间站立、长途步行、长跑竞走、负重行走等,使跖腱膜、趾短肌等在跟骨结节附着处反复牵拉,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足跟痛。如原有扁平足,此处更易劳损。炎症久而久之,逐渐纤维化、钙化形成跟骨骨刺,跟骨下滑囊。
2.足中和足后关节先天性纤维连接时,经上述损伤,易于发生关节炎,造成足跟痛。
3.随年龄增长,足跟弹力脂肪纤维垫退行性变,弹性降低,脂肪垫功能不全,结果产生足跟痛。
4.胫后神经自跟腱内侧下降至足跟跖腱膜,途中经过一系列的沟,损伤后发生水肿,瘢痕形成,使足跟痛。跟管内足骶神经受压,也导致足跟痛。
二、足跟痛的临床表现?1.症状
(1)跖筋膜炎:中老年多发,起病缓慢。足跟下针刺样疼痛,向前放射,清晨不敢下地行走,活动片刻有所缓解,但走路多疼痛又增重。
(2)跟骨下脂肪垫功能缺损:跟骨下脂肪垫功能缺损后,经常感到足底硌伤而疼痛。疼痛范围较广。急性跟骨下脂肪垫撞击破损时,突然足跟下失去压缩感。
(3)跟管综合征:夜间和站立时疼痛明显。跖神经损伤时,从踝至足跖和大趾疼痛;胫神经跟内侧支受损,足跟和足跖内侧痛。
(4)跟腱滑囊炎:一侧跟腱抵止点疼痛较多见,行走、站立和剧烈活动后疼痛加剧。
2.体征
(1)跖筋膜炎:扁平足多见,跟骨前内侧区有深在的明显压痛点。如有骨刺,可触及硬性肿物且有压痛。
(2)跟骨下脂肪垫功能缺损:触诊跟骨下空虚感,压痛范围较广。
(3)跟管综合征:足跟内侧区压痛,叩击受损神经远端,其支配区皮肤感觉异常。
(4)跟腱滑囊炎:跟腱附着处压痛,可触及肿物或有摩擦感。?
三、足跟痛的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诊断并不难。但通常需作X线检查,一方面除外骨折、关节脱位、关节炎等疾病,另一方面可发现跟骨骨刺和跟骨脂肪垫钙化。后者可证实跟骨下脂肪垫功能缺损,而跟骨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只有在趾筋膜产生无菌性炎症时才发生足跟痛。用跟骨叩击试验(用拳叩击跟骨),排除外踝关节损伤。四、足跟痛的治疗
足跟痛的治疗主要包括:
1.除去或减少造成足跟痛的原因如使用防震鞋垫,穿足内翻矫正鞋等。
2.阻滞疗法
3.足跟部各种滑囊炎。应通过穿刺将囊内液体抽吸干净,然后注射1%利多卡因2~3ml和地塞米松2~5mg,也可加入抗生素如庆大霉素4万U。
4.使用解热抗感染镇痛药如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塞来昔布,中药如骨刺丸等。
5.针刀疗法
大多数足跟痛患者存在骨刺,痛点周围组织粘连用小针刀治疗效果好,可根据病变情况,切除骨刺;剥离粘连组织或切断部分腱膜、韧带。但要注意其副损伤。
6.物理疗法
包括红外线、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磁疗、超声。
●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疼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假性滑脱
甜瓜不甜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