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骺炎是儿童青少年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爱好运动的青少年。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足跟痛,但是病程很短,也没有远期的影响。
它是由足跟处的骨骺炎症肿胀引起疼痛的一种骨骼疾病,年由Haglund首先描述,Sever则于年提出本病为跟骨骨骺的缺血性坏死,后来被称作Sever病。尽管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是儿童比较常见的足跟损伤。
Sever病通常发生在生长高峰期前,大约在青春期早期的2年阶段,很少发生在15岁以上,因为足跟处的骨骺一般在15岁的时候就闭合了。这个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表现与我们曾介绍过的Osgood-Schlatter病非常相似。
病因
在青春期早期,跟骨有时要比腿部的肌肉和肌腱生长的更加快一些,这就使得肌肉与肌腱被过度拉长,变得非常紧,足跟局部因此失去了柔韧性。跟腱是非常强大的肌腱组织,止于足跟的骨骺处,随着运动增加,反复的应力作用于已经紧张的跟腱,进而传导至骨骺,引起肿胀,疼痛。
这种应力主要来自于运动比如跑步和跳跃,特别是坚硬地面的运动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和体操等。除了这些运动以外,Sever病也可能发生于过久站立,长时间站立会对足跟产生持续的压力,特别是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和缓冲,或者较硬的鞋子后帮过度摩擦足跟。
易发因素
Sever病可见于任何青少年,但是存在以下因素的话将会增加发病的可能。
内旋足:走路时足内旋,引起跟腱过于紧张并扭转。
正常内旋
扁平足和高足弓:影响了足跟的角度,同样使得跟腱更加紧张
短腿症:有长短腿的人,短的一侧足总是向下屈曲才能着地(跖屈),也对跟腱产生了过度的应力
超重和肥胖:体重过大自然会使足跟的压力增加
症状和体征
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一侧或双侧的足跟疼痛和压痛,一般位于跟骨的后方,有时也会延伸到跟骨侧面和底部。也可能伴随足跟处的红肿,早上醒来时足跟处僵硬不适,挤压足跟两侧时感到疼痛不适,发病时走路困难,常会跛行或踮脚尖走路以避免足跟着地。运动后症状加重,而休息后减轻。
诊断
诊断较为容易,通常根据症状病史,再加上运动史即可判断。使用挤压试验也可帮助判断,即同时挤压足跟两侧,看是否引起疼痛。还可以让病人足尖站立,看是否引起疼痛。X片对本病诊断帮助不大,但是可以排除其他疾病比如骨折。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疼痛,而运动是使疼痛加重的明显因素,因此主要治疗就是休息,以减轻跟骨的应力,从而消肿消痛。青少年运动员需要停止引起疼痛的动作直至症状消除,特别是硬地跑步或者赤足跑。为了保持运动,可以改为游泳、自行车。
为了减轻疼痛和肿胀,可以抬高患肢,每天冰敷2-3次,每次20分钟(注意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也可以考虑使用弹力袜或加压包扎。服用止痛药比如泰诺、布洛芬等。
有些非常严重的病例,医生也可能建议使用护具进行固定,固定时间2-12周。
加强足部和腿部练习,加强腿部力量,拉伸腿部肌肉和肌腱,但是拉伸动作导致明显疼痛时需暂缓,可采用按摩、泡沫轴等工具进行小腿肌肉放松。
主动拉伸
小腿拉伸
复发与预防
Sever病通过合适的治疗,疼痛通常在2周到2个月消失,并且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越早期处理,恢复越快。大多数青少年在疼痛消失后即可恢复正常运动。
虽然Sever病会快速痊愈,但是如果在生长期不采取长期的保护措施,它仍有可能复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穿着合适的运动鞋,要避免穿很重的鞋子以及高跟鞋。质量好的鞋子不仅穿着舒适,而且具有很好的减震作用,这样才能减少足跟处的压力。有时候医生会建议穿无后跟的鞋子,比如凉鞋,避免足跟后方的摩擦。
其他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拉伸训练,运动后足跟不适时使用冰敷。
如果存在足内旋、扁平足或高足弓等结构异常,建议采取矫正措施,比如足跟护垫、矫形鞋垫等等,当然你最好是去专业机构进行测试并订做。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当然是建议减控体重了。
通常到了15岁,足跟的骨骺闭合,足的骨骼停止生长,Sever病的风险就自然消失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