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上过“脊柱调理”的瑜伽课,那么脊柱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又根据什么进行“调理”?今天就深究一下关于脊柱的种种。
脊柱侧弯的定义
医学解剖中将人分为矢状面(将人体左右分)、冠状面(将人体前后分)、水平面(将人体上下分)。正常人脊柱从正、背面看是直线的,躯干两侧对称,从侧面看有前后方向的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椎、腰椎段稍向前凸、胸椎、骶椎段稍向后凸,类似“S”形,有些理疗会将后脑勺的后凸算入第五个生理弯曲。脊柱在矢状面上偏离身体轴线的一种脊柱畸形称为脊柱侧弯,常常合并椎体的旋转、后凸等,即三维结构的畸形(矢状线、冠状线、水平线上的序列异常)。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弯,多为“C”型或“S”型。
高发人群
青少年及儿童多见。他们的骨骼处于发育阶段,抵抗力弱,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因此每天高强度的(不正确)坐姿,尤其是10岁后青少年骨骼发育成熟期,背重物,先天遗传,炎症,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D等都可能是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原因。
脊柱侧弯的分类
根据脊柱结构,可分为功能性(与不良姿态有关,多因骨盆倾斜,可逆和不可逆,未治疗的可发展为结构性)、结构性(如先天性、基因引起的其他疾病如脑瘫、肌肉萎缩症等导致,瑜伽、运动效果不明显)。
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约90%,幼儿、少年、青少年多见,原因不明,多为脊柱本身问题)、非特发性(如先天、神经肌肉病变、椎体退化、肿瘤等导致)。
连锁效应
脊柱与骨盆、胸廓直接关联,与足骨、腿骨、锁骨、肩胛骨间接关联,因此可能会导致:高低肩,肩膀内、外旋,翼状肩胛,胸部大小不均,胸腔旋转,肺活量减少,呼吸受限,心肺功能差,肋骨外翻,脊柱两侧肌肉张力不均,骨盆高低,骨盆内旋、外旋、侧移,长短腿,双腿粗细不等,小腿外翻,扁平足,平衡受损,影响外观,肌肉痉挛,身体疼痛等。
医学诊断
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轻度的通常没有明显不适,外观也无明显的躯体畸形,可以观察,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当脊柱偏离中立位小于25°可以再观察或进行保守治疗,而大于25°则需要配带支具进行矫正,否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当达到40-50°,则会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另外,对于那种进展很快的脊柱侧凸,也需要进行手术。
瑜伽评估
体态就是人站立、静坐、平躺时克服重力而保持身体正直的一种状态。正、背面观,两侧耳垂、肩关节、髋关节水平等高,正面观,额头、鼻尖、胸骨、肚脐、耻骨联合、双膝中点、脚踝中点一条直线。后面观,颅骨中点、脊柱、骶尾骨的中点、臀中点、双膝后侧中点、跟腱中点一条直线。侧面观,耳垂、肩峰、股骨大转子、膝盖侧面中点、脚踝外侧中点一条直线。
1.手推墙的下犬式或双脚打开与髋同宽、卷动脊柱向下、保持身体自然放松、双臂自然下垂,观察脊柱情况,看左右两侧背部是否一个平面,左右两侧腰距离脊柱中线的位置是否相同,左右两侧骨盆到肩膀的距离是否相同。
2.闭眼原地踏步走,手臂尽量甩开,腿尽量抬高,一分钟后对比之前的起始位置,转向哪边即哪边力量强。
调整的思路
所有的不良体态都可追根溯源到骨盆高低,甚至扁平足,优先调正骨盆正位,再调整脊柱,帮助脊柱恢复原有姿态,维持在正确位置上进行稳定性的训练。每个人也需要根据习惯特点和生活需要而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法,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下去。骨骼支撑身体,肌肉包裹骨骼,是肌肉力量不均牵拉骨骼偏离顺位,因此围绕脊柱两侧肌肉的不平衡去调整就会就显得异常重要了,爬行训练、对角线呼吸(即抬对侧手腿的蝗虫式)等,找到脊柱正确的中立位,学会正确的控制运动,减少侧凸的加重。
瑜伽体式
借助体态评估表(网上即可搜到)找到身体正常位置靠墙站,下犬式、心轮式、婴儿式侧弯、三角式、对侧手脚抬高的蝗虫式、有抱枕支撑胸腔的侧卧、借助椅子的扭转、抱枕支撑胸腔的仰卧、单侧仰卧上抬腿、针眼式扭转,将饱满的呼吸带到受挤压的一侧。
整理:姚茜
编辑:荣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