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与传心连载宋明儒学尊师重道典故

“”

王阳明及阳明心学

王阳明(~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他出生于诗书世家,先祖可上溯到东晋宰相王导[1],其父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号海日翁,世称“龙山先生”)是明宪宗时期的状元。

王阳明一生坎坷而富有传奇,“他童年时贵人语迟,五岁始能语;青年时屡次落第,格物穷理;中年时遭人陷害,远躲僻壤;复出之后屡担大任,亲手平息了重大叛乱,挽危局于即倒,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老年时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弟子中高官显达无数。他生前身后均难逃嫉谤、诬陷,一辈子都在同病魔、同精神、同环境、同自己的‘心中贼’搏斗。可谓荣辱与悲喜起伏,动荡与显赫交织的一生”[2]。阳明心学、致良知说,就是在这样的跌宕人生中顿悟出来的,是王阳明的生命实践学。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王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

限于篇幅,在此仅选择与阳明心学发展有关的生平典故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一、龙场悟道与吾性自足

据《王阳明全集·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记载,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学圣贤。十一岁(年)时他随父亲龙山公到京城寓住,十二岁私塾就学时他就“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明弘治十二年(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中进士,观政(明代进士制度,观政时,被分派到各部衙门了解政事的非正式官员)工部,踏上了仕途。从此,他的兴趣就从以前的习武和辞章转移到了问学上。

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王阳明学习的是程朱理学。随着学习益深,他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多,他开始不满足于程朱理学,而转向佛老去寻求答案。

王阳明对道家的迷恋是非常强烈的。《年谱》记载,他十七岁时奉父命到江西洪都迎娶夫人诸氏,婚礼当天因其偶遇道士,“闻养生之说”,遂与道士对坐而忘记归家,以至于岳父派人找了一夜才找到他。三十一岁他归越养病,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阳明洞中修炼道家导引术,“久之,遂先知”,“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

感到仙佛之非并与老释分道扬镳之后,王阳明的思想重心又回归儒学。此时他对儒学精髓并未有所得,直到龙场悟道这一重大的人生转折点。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

公元年,十六岁的朱厚照(明武宗)初政,年号正德。明武宗重用宦官刘瑾等“八虎”,刘瑾擅权跋扈,增设内行厂用来侦缉朝官,迫害异己。两朝老臣刘健、谢迁等联合言官一起上疏请诛刘瑾,被刘瑾诬陷为奸党,矫诏除名罢斥。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和十三道御史薄彦徽等共同上疏请留刘健、谢迁,亦被矫诏投入了锦衣卫狱。为了营救戴铣等人,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阳明毅然上疏,结果“被廷杖五十,死而复生,系于诏狱”。[3]在狱中度过了十多天随时面临死亡的日子后,王阳明被谪贬至贵州龙场驿任驿丞。

《年谱》中记载了他出京入黔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曲折:刘瑾派人一路跟踪,伺机谋害他;为摆脱暗杀,王阳明在钱塘江伪装投江自杀骗过跟踪之人,然后搭商船来到舟山,遇台风又转至闽北入武夷山;此时他本打算就此隐遁不仕,却又担心连累家人,于是又从武夷山经鄱阳至南京探望父亲;之后,经江西、湖南赶赴贵州龙场驿。明正德三年(年)春,王阳明终于抵达了他的贬谪之地贵州龙场驿。[4]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龙场地处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之中,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王阳明全集·年谱》)。身处龙场的王阳明,人生之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之境:忠而见弃,仕途无望,前途渺茫,生死存亡悬于一线……试想:若是易地而处,我们又会如何做呢?

在龙场驿诸路俱断的绝境中,王阳明没有沉沦在痛苦、沮丧的负面情绪中,更没有因为当下的磨难与挫折而怀疑、动摇、改变自己立志学做圣贤的初心。据《年谱》载,他“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他一遍遍地逼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一天夜里,在思至无思、全然无我的那个超越的瞬间,他与圣贤心心相印、生命相通、以心传心,他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这便是心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畿对其师的龙场悟道如是说:“先师之学,其始亦从言入,已而从静中取证,及居夷处困,动忍增益,其悟始彻,一切经纶变化,皆悟后之绪余也。”(《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七《悟说》)

清代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师说》中这样评价王阳明:“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因示人以求端用力之要,曰‘致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以救学者支离眩骛,务华而绝根之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

二、宸濠、忠、泰之变与致良知之教

龙场悟道后的知行合一说,在滁阳时提倡静坐,南都时又倡导省察克治、存理去欲,这些对王阳明来说,仍然未能将他自己在龙场的证悟向世人表达清楚。直至经宸濠之乱,再经忠、泰之变后,他在南昌始揭致良知之教,此时方觉圆满。

据《年谱》记载,正德十四年(年)六月,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朱宸濠号称集兵十万人,从南昌出鄱阳湖,六月十六日攻陷南康,次日攻克九江,七月三日出南昌,自帅水军沿江而下,围攻安庆,准备进攻南京登基即位。消息传来,留都南京顿时一片恐慌。王阳明奉命带兵平叛。由于手中兵力不足,他就采用了疑兵之计,假装传檄各地,声称率领十六万兵马进攻宁王老巢南昌。宁王的疑心病重,听到消息后忌惮王阳明兵多势重,一时不敢轻举妄动,停滞十多天后才决定继续进攻南京。此时王阳明已利用这段时间组建了八万兵马,并抓住时机直逼宁王老巢南昌,逼迫宁王不得不回兵救援。然而战机已失,宁王最终被擒。震惊全国的宁王之乱仅用四十三日就被平定。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生擒宁王

如此大功,还未有赏,却为王阳明引来了杀身之祸。张忠、许泰、江彬等人为了满足武宗的虚荣心,就命令王阳明将宸濠放回鄱阳湖,欲让武宗与之亲战,将其擒获,如此就将所有功劳归于武宗。如此儿戏,王阳明怎能听从?张忠、许泰等人的阴谋未能得逞,就在武宗面前诬陷王阳明意欲与宸濠串通谋反,只是他后来看到形势不利才擒获宸濠。幸而有明武宗宠信的另一位太监张永居中调护,才没有让张、许、江等人的阴谋得逞。明武宗命王阳明巡抚江西,王阳明得以重返南昌。[5]

王阳明回南昌后,继续在漳州“大阅士卒、教战法”。江彬派人来观动静,周围人认为王阳明这样做太危险,说不定又被小人抓到口实,诬以谋反,都劝他回省城。王阳明不为所动,他认为,既然进谏无由,辩白无路,那就抱定信念,只凭良心去做,随处皆是大道。“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王阳明全集·世德纪·附录》)此心不动,安于泰山,就能指挥若定,克敌制胜。若此心动而不安,临事忙失,即使有智术亦无法施展。

张忠、许泰等人百般挑衅,“北军肆坐慢骂,或故冲导起衅”,王阳明不为所动,皆待以礼,并传示告谕北军离家苦楚,居民当以礼相待,又亲自抚慰北军,极力消解矛盾。张忠、许泰又自恃所长,邀王阳明在教场比箭,期望出其洋相。不料王阳明三发三中,获得北军的欢呼,大大打击了张忠、许泰的气焰。张、许无法只好作罢。[6]

人生在世,毁誉在所难免。“但知明己之善,立己之诚,以求快足乎己,岂暇顾人非笑指摘?故学者只须责自家为己之志未能坚定,志苟坚定,则非笑诋毁不足动摇,反皆为砥砺切磋之地矣。今时人多言人之非毁亦当顾恤,此皆随俗习非之久,相沿其说,莫知以为非。不知里许尽是私意,为害不小,不可以不察也。”(《王阳明全集·书顾维贤卷》)王阳明对待毁誉的态度,正是他在屡经坎坷的人生中践行致良知的生命体悟。

经宸濠、忠、泰之变后,王阳明更加相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王阳明全集·年谱二》)。正德十六年(年),在南昌,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他在给邹守益的信里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王阳明全集·年谱二》)他对弟子陈九川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又曰:“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王阳明全集·年谱二》)

▲木刻板《王阳明先生全集》复制

年2月,王阳明父亲龙山公卒,他回越服丧,此后六年一直闲居家乡。居越六年里,无军务之繁,无政事之杂,王阳明将全副身心投入到讲学中,使讲学规模有了极大的发展,门人日进,比任何时候都多。居越讲学期间,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日臻成熟,对致良知学更是“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为表心意,他作了几首咏良知之诗以示诸生。《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曰: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何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另《示诸生》三首之一如下: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最后,《别诸生》云: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何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三、天泉证道与阳明四句教

以下是王阳明晚年居越讲学时期提出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极为重视这四句教,认为它是自己的“立教定本”。围绕这四句教,在赴广、征思田临出发前一天晚上,王阳明在天泉桥上为门下髙足钱德洪、王畿两人“四有说”与“四无说”之辩,进行了详细阐释,史称“天泉证道”。

在“天泉证道”中,钱德洪坚持四句教为“四有之教”,王畿却认为这不是究竟话头,至少只是权法而不是究竟法,他主张“心意知物均无善恶,以良知为现成,当下即是”的四无之说才是究极之教。王阳明同时印可了两位弟子之说,但也指出:

“汝中所见,是接上根人教法;德洪所见,是接中根以下人教法。汝中所见,我久欲发,恐人信不及,徒增躐等之病,故含蓄到今。此是传心秘藏,颜子、明道所不敢言者。今既已说破,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岂容复秘!然此中不可执著。若执四无之见,不通得众人之意,只好接上根人,中根以下人无从接授。若执四有之见,认定意是有善有恶的,只好接中根以下人,上根人亦无从接授。但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不妨随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汝中此意,正好保任,不宜轻以示人,概而言之,反成漏泄。德洪却须进此一格,始为玄通。德洪资性沈毅,汝中资性明朗,故其所得,亦各因其所近。若能互相取益,使吾教法上下皆通,始为善学耳。”自此海内相传天泉证悟之论,道脉始归于一云。(《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一《天泉证道纪》)

天泉证道,对阳明四句教的权实、高低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阐释。由于阳明次年卒于由两广返乡的途中,尚来不及对四句教作出更多更详细的阐述,致使世人对阳明心学、致良知说多有“类禅”“禅的儒学”“外儒内禅”“儒体佛用”等误解而令其遭到指责。而王门弟子对此四句教的不同之理解与运用,也为王门后学的演化分裂埋下了伏笔。

注:

[1]根据束景南先生的考证:王导的祖父王览是东晋王羲之的曾祖父,因此王阳明与王羲之有共同祖先,但非王羲之一脉的后裔。(详见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1~9页)

[2]《王阳明全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年8月。

[3]参见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2月,第17~18页。

[4]参见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2月,第19页。

[5]参见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2月,第38页。

[6]参见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2月,第38页。

图片

东方生命研究院

潘麟先生新国学系列著作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狮子吼”唱诵小音箱(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点击“阅读原文”可在微店“文明在斯”购买“狮子吼”系列唱诵小音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bx/9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