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书圣王羲之

哪里看白癜风专业 http://m.39.net/news/a_6126356.html

中国书法文化

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当时的琅琊王氏终东晋一代都是显赫的大族,因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些世家大族特别重视家学,王羲之的父辈王导是东晋的丞相,叔父王廙“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遂能领袖一代风骚,其在书法一艺上的造诣为后世推为“书圣”。

其主要的贡献在于以下几方面。

今体的革新

新书体的革新。顺应时代潮流,引领了时代潮流。

楷书的完善

王羲之师法卫夫人、叔父王廙、后上溯钟繇,其楷书属于钟繇系统,楷书在父辈前人的基础上变钟繇楷书的横张为纵长,褪取隶书古意;改钟繇的翻为敛,即“内擫”笔法;结构开始紧结,体态匀称整饬。相比钟繇,王羲之的字更加端庄精致,将楷书的笔法、笔意、结构推入到形巧而势纵的新的境界。开新妍的时代新风,符合当时趋新尚妍的时代审美,符合书法发展规律。(钟繇楷书具更多隶书意味,古意拙趣尚多,着意的翻挑,飞扬的笔势触目可见;结构上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结体显得松散。且纵向往往短促,横向往往张扬,呈横长之势)

行书的丰富

行书亦师法钟繇,相传钟繇行书学刘德升,但书迹不见,或许是王羲之早期的书作样貌,王的行书早期《姨母帖》有很浓重的隶书痕迹,笔画厚实,结体宽博,字势横扁,在开头的字尤其明显。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已经是尽褪隶意的新体行书。可以说在王羲之之前,行书尚未成熟,是王羲之给了行书真正的地位和生命力。王羲之在行书的写作中,合度地发挥了草书的才华,例如《丧乱帖》等书作中,今草的体式和草势已经被引到行书中,将草书的体式引用到行书中似乎始于王羲之。后来的王献之的破体书应受父亲启发。

今草的成熟

王草书上溯张芝,在卫瓘等先辈的“草稿体”一类的流便书体的基础上,化横长为纵敛,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从章草《豹奴帖》到夹杂章草的《寒切帖》等再到完全流便的《都下帖》等是一条今草成熟的轨迹。《豹奴帖》是标准的章草。《寒切帖》《远宦帖》《月半帖》是介于古质和新妍之间的夹杂章草的新体旧面。《都下帖》《行穰帖》汇刻帖《十七帖》完全剔除了隶波,化笔势的横长为纵引,笔画连绵起伏,已经突破以单字为单位的旧法,形成字群结构,开王羲之一笔书之先河,“字群结构”具有展现草法结构美和突出连绵笔势的双重品格,这时王羲之对于草书最大的贡献,标志着草书在东晋进入到新的阶段,草书的表现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新体的改革引领时代趋新尚妍的时代潮流,符合书法的发展规律,体现了魏晋风度,自此,人们从师法钟张转而师法王羲之了。

书法在东晋独立品格的确立。经王羲之改造的今体,摆脱了字学的义理,书法的笔意、体式、结构、章法错综变化更为丰富,更适宜书家情驰神纵的超逸优游于书法,书法有了“以形写神”的表达功能,艺术性得到提高,“笔软奇怪生焉”得到更大的发挥。书法的独立品格由此确立。

艺术价值

其书法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的艺术价值。且风格多样,是后世书家汲取营养的不竭源泉。

存世的草书作品最多

《豹奴帖》早期章草仅此一件

标准章草,字字独立,草法还仅在笔画间体现,字势横张,捺笔上挑;表现草势的曲笔写的细而圆柔,精神内敛;章法上字距密而行距疏。看不上王羲之新体而有“家鸡野鹜”典故的庾翼对其章草却有“顿还张芝旧观”的赞誉。(家鸡野鹜,当时王羲之的新体书法受到社会的追随,就连书艺与王羲之不相上下的庾翼家的子弟也趋之若鹜,因此,庾翼很是气氛,称家族子弟是“贱家鸡爱野鹜”,“待吾还,须比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书法争胜的风气)

《豹奴帖》

夹杂章草意味的今草

《寒切帖》《远宦帖》《月半帖》《逸民帖》《丝布帖》《盐井帖》等

《寒切帖》笔画纵引,笔画散断,笔断意连,气息在笔画间贯通,“笔短趣长”。传统的继承大于新意的发挥,“笔短趣长”、“古雅遒劲”在此显得十分突出,后人多以此类作品品味其中的“晋韵”。

《寒切帖》

《远宦帖》

完全成熟的今草《行穰帖》《初月帖》《都下帖》《侍中帖》等,笔画连绵,气势一贯。

《行穰帖》

《初月帖》唐代摹本,8行,62字,《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脱去章草笔意,连笔增多,多是两字相连,字势左右摆动十分自然,第一行少连,字字沉实,而不滞,虽无牵连映带却气脉一贯,散而不乱,草书的萦带易学而无萦带还能保持草势的承接之势,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第二行开始出现牵连,这时的字势大小、避让、腾挪十分精彩,越写越快,后面笔画跳跃,时有断笔、渴笔、破笔出现,却神气完足。很好的反映了书写过程的心态。

《初月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汇刻帖。

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绝无狂怪怒张之习气,透露出中正平和的气象。用笔以方为主,寓圆于方,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外标冲容内含清刚,简捷练达动静得宜。

因墨迹存世有限,所以此汇帖是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地位相当于《怀素集王圣教序》在行书上的地位,被誉为“书中龙象”。

《十七帖》

行书

早期的隶书笔意浓厚的《姨母帖》,笔画凝重、结构松散率意,宽博取势而显内敛,与同时期的楼兰文书接近。

《姨母帖》

《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极寒》《官奴》《省书增感》等

永和九年,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王羲之等众人雅集,王羲之在微醉、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欣然记录的曲水流觞的序文,是其书法技艺的自然流露,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下达到的合作,其才情天赋技艺都迸发于这一纸,酒醒后惊叹想复写而不得。该书作笔姿变化丰富;笔力劲健蕴含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笔法正侧锋并用,相生相发,转变自如,侧锋取妍美,中锋取劲健;笔速不激不厉、流畅匀和;结构敧侧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是东晋风流最好的诠释。也是契合“中和”之美的典范,是儒释道熏染下中国人审美趋尚的典型,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平安、何如、奉橘帖》

《快雪时晴帖》

行草书《丧乱、二谢、得示帖》《频有哀祸、孔侍中、忧悬帖》等,这类作品笔画多萦带,连绵起伏,轻重缓急极富变化;结构敧侧,行草相间,错落有致,整体上精神外耀,动感十足,气脉贯通。

《丧乱、二谢、得示帖》

《得示帖》

《频有哀祸、孔侍中、忧悬帖》

楷书存世代表作《乐毅论》《黄庭经》

《乐毅论》

《黄庭经》

书作体现了魏晋风流,是“晋韵”体现。(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已经摆脱儒家伦理的束缚,崇尚玄谈、饮酒服食、寄情山水,感悟生命,其精神即不拘不执,萧然放旷,这些体现于王羲之的书作中,即后人概称“晋韵”。)袁昂《古今书评》“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

符合儒家审美观的“中和”之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趋尚。

相比与钟繇的古质,更新妍,而相比王献之没有过于妍媚,孙过庭说“不激不厉”;唐太宗说“尽善尽美,惟王逸少乎”。

书法面目多样,是一个博大的风格体系,后世各种偏好的书家都能从中汲取所需化为己用。

后世影响

对于整个书法史的影响极大,其书法的发展是为书法正统。

其书法经过南朝梁武帝时期的重新重视、唐代太宗皇帝大力推举、宋代书家竞相学习,刻帖传播,遂成为书法史的正统,也即帖学正统,除了清代后期碑学有小小的冲击,也没能撼动其正统的地位。后世的著名书家鲜有不受其影响的,学习二王似乎成了学书者理所应当的事。从隋代的智永、唐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到宋代的苏轼、米芾,再到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王铎,这些一流书家无不出自二王。清末民国又碑贴融合,学王又有沈伊默等书家。

综上所述,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当之无愧,前人说:“帝王为一代帝王,圣贤为百代帝王,”王羲之是书法史的圣人是无冕之王。

End

嚼字先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zl/8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