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踮脚走O型腿内外八到这个年龄还不

北京青春痘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666.html

图片来源:Pexels

撰稿:达斯维达

责任编辑:达斯维达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导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六夕夕。

不知各位爸爸妈妈对去年夕夕医生写过一篇「扁平足」的内容还有没有印象?点击这里复习《要抱抱、走路慢、站不稳……不是宝宝懒,很可能是脚出现了问题》

最近有不少小伙伴私信夕夕医生,问宝宝走路的各类问题,内容五花八门,宝宝的年龄也不一。夕夕医生今天就把这些内容梳理梳理,跟大家分享一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发育、走路姿势的科普。爸爸妈妈们快点儿跟上来吧!

▲图片来源:Pexels

01

足弓是如何发育的?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次夕夕医生提到的足弓的概念。

人类脚上的骨头、韧带、肌肉、肌腱一起会形成一个向上方凸起的「拱形」的结构,叫做足弓。

足弓是个很复杂的结构,对我们的运动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人体的「减震器」。

它可以使我们的脚富有弹性,更好地吸收地面对脚的冲击力量,尤其在跑跳动作时,避免脚的疼痛和受伤;足弓还可以锁定中足关节,使脚变得坚硬,有力地支撑我们的各种活动。

有了足弓,运动时双足既是坚硬的支撑,又是减震的保护。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足弓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小宝宝的脚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它结构复杂,主要是软骨和一些小骨头,随着年龄增长,软骨逐渐变为坚硬的骨骼,脚的骨架才逐渐成型。

宝宝6~7岁,软骨骨化接近成熟,肌肉的力量也增强了,宝宝脚的结构才基本和爸爸妈妈的差不多。

6岁以前,因为宝宝脚的骨头和关节还在发育,非常灵活,也比较柔软,加上脚丫的脂肪垫比较厚,所以细心的爸爸妈妈会发现,宝宝没有正常的足弓,看起来都是扁平足。

但通常情况下,这都是正常的,扁平足需要至少等宝宝6岁以后才能初步判断,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下一步的检查。

爸爸妈妈在家判断宝宝是否存在扁平足,可以通过足印做初步判断。在医院则需要骨科医生的查体和X线检查。

02

「腿型」的发育

夕夕医生总会收到很多爸爸妈妈的咨询,大多都是在问『孩子这种情况是不是「X形腿」、「O形腿」』。

爸爸妈妈们可能以为宝宝的腿从出生到成年,都应该是笔直的大长腿;但实际上呢,宝宝的腿在不同的阶段,会有明显的变化。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刚出生的宝宝,像只小青蛙,双下肢表现出生理性的膝外翻,也就是「O形腿」,这种状况会持续到宝宝一岁半左右;

随着宝宝年龄长大,双腿会逐渐变得笔直,但到4岁左右,宝宝下肢长骨发育较快,会出现代偿性的膝内翻,双腿又变成了「X」形;

后期发育过程中,膝内翻慢慢矫正,但至成年,双下肢会维持轻度膝外翻的状态,所以爸爸妈妈们看自己大腿,不是笔直的大长腿,也不要过于担心。

03

警惕这几种姿势

大多数宝宝在1岁时可以借力辅助行走,后面「业务」慢慢熟练了,到了1岁半左右时不仅会独立行走,还学会奔跑。宝宝正常的步态是平稳的、有节奏且对称的,行走过程并不费力。

3岁以内的宝宝,行走的步态相对于大宝宝和成人来说,有些许不同;因为平衡能力还不足,所以小宝宝的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屈曲程度都比较明显,这样有利于降低重心,保持平衡。

但是如果爸爸妈妈们发现宝宝有以下的走路姿势,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及时带宝宝到小儿骨科就诊排查。

「外八字」步态

「外八字」可通过宝宝的站姿或足迹观察来判定,脚尖向外,脚跟向内,面对宝宝时,双脚或足印呈汉字「八」字形。

引起「外八字」的原因有髌骨过度外旋、髌骨限制内旋、胫骨外旋。习惯性垫脚走路的宝宝,发生胫骨外旋的几率较高。

「内八字」步态

「内八字」与「外八字」的判断方法相同,表现为脚尖内扣,脚跟向外,从宝宝背后看,双脚或足印呈汉字「八」字形;症状严重的宝宝,在跑步时会出现双脚相绊而跌倒。

引起「内八字」的原因包括跖骨内收、足内翻、足外翻、扁平足、内侧足弓塌陷等等。

▲图片来源:Pexels

在宝宝3岁以内,胫骨发育导致的内旋会逐渐恢复,由此导致的「内八字」也会随着发育逐渐消失,所以在这个时期内,轻度的「内八字」步态是可以暂时观察的,如果出现进展变重,则需要及早就诊治疗。

高低脚跛行

高低脚跛行是指一瘸一拐、不平稳或费力的步态,常常由下肢不等长导致,也可能由疼痛导致。

下肢不等长的原因有许多,包括炎症、肿瘤、外伤、脊柱侧弯、骨盆倾斜、先天性的髋臼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神经损伤等等。

长期的高低脚跛行步态,还可能继发脊柱侧弯、骨盆倾斜、关节过度磨损、肌肉骨骼发育不对称等情况。宝宝出现不明原因的高低脚跛行,爸爸妈妈们需要及时带宝宝去小儿骨科排查原因,及时干预治疗。

高低肩

高低肩就是指肩膀一高一低,这是由肩胛骨的位置不对称导致的,脊柱侧弯、骨盆倾斜、外伤、长期不良姿势等都可能导致高低肩的发生。

▲图片来源:Pexels

对于学龄期的宝贝们,需要着重注意读书写字时的姿势,确保「一拳一尺一寸」的坐姿要求,拒绝「二郎腿」和单肩包,端正站姿。

如果发现了高低肩的情况,需要及时排查原因,必要时可以做康复训练。

驼背

驼背的原因包括有胸椎畸形、脊柱后凸、不良姿势等。

出现驼背情况,需要首先就诊排查病理因素,需要手术干预或特殊固定者及时治疗;而最常见的姿势不良导致驼背的情况,需要纠正姿势,加强锻炼如游泳等,宝宝的驼背是可以消失的。

足弓异常

关于足弓的异常,夕夕医生在以前的文章《要抱抱、走路慢、站不稳……不是宝宝懒,很可能是脚出现了问题》曾详细跟各位爸爸妈妈聊过「扁平足」那些事。

但足弓异常也包括很多种,扁平足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他的足弓异常还包括高弓足、马蹄足,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爸爸妈妈们医院,排查跗骨联合、神经肌肉病等等。

高足弓

高弓足是因为前足和后足固定导致的中足异常抬高。高弓足的运动范围通常是有限的,而且「减震」性能差。先天性的高弓足症状持续,不会有明显的加重或好转;但如果是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高弓足,会出现逐渐加重的情况。

▲图片来源:Google

马蹄足

马蹄足表现为宝宝站立时足尖着地,足跟悬空,呈「马蹄」状,明显影响行走功能;原因多种多样,常见于单纯足部畸形、先天性脊柱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下肢瘫痪等等。

▲图片来源:Google

04

如何保障孩子体态健康?

宝宝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五花八门,爸爸妈妈们既要像侦探一样能够发现一些细微的异常,又需要淡定,不能做「惊弓之鸟」,实在是身心大挑战。那夕夕医生最后再拢一拢在发育过程中,如何保护形体步态健康发展。

首先在学步期,要让宝宝在平坦开阔的地面学步,保护好宝宝,避免外伤;慎重使用「学步车」,学步车对于宝宝的平衡力锻炼和步态练习都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对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大宝宝,要重视姿势纠正,尤其坐姿读书写字时,做好「一拳一尺一寸」的要求,不但坐姿端正,还保护视力。

最后,夕夕还要强调一下锻炼的重要性。

为不同年龄的宝贝,选择适合的锻炼方法,如单脚站立、盘腿坐姿、踢毽子等等,让宝宝在不同的锻炼方法下,体会全身不同区域肌肉群保持平衡的感觉。

别忘了点个在看,愿每位宝宝都拥有健康体魄、端正的形体和步态!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推荐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zl/10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