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人的一小步,人类进化的一大步。
万年到万年前,古猿人放弃最早树居环境转变为陆地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30年前在埃塞俄比亚出土了万年前的“露西”的骨骼,古人类学家证实了这一观点。古猿人从爬行到直立行走形成了现代人才具备的足底力学结构——足弓。足弓的形成是人类直立行走的标志,同时形成足底形成弓弦一样的力学结构,方便在奔跑时更好的吸收震荡缓冲泄力,为古人类长距离奔跑提供重要的条件。
现代足部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运动表现和关节疼痛的康复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那什么是足弓呢?
我们足骨单边有26块骨头,其中只有3块骨头和地面接触受力。第一个受力点就是26块骨头里面最大的一个就是跟骨。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第一跖骨头也叫大脚趾球,还有一个叫小脚趾球叫第5跖骨头,其他的23块骨头全是悬空排列。我们讲的足弓就是三个受力点之间弓弦。
我们足底有三条弓弦,跟骨和第一跖骨的连线是内侧足弓,跟骨和第五跖骨的连线是外侧足弓,第一跖骨和第五跖骨之间的连线是横弓。足底靠三个弓弦将整个身体支撑,在不稳定的平面调解身体平衡,并且维持上位骨关节在中立位。在运动中也靠足底弓弦结构缓冲泄力,快速传导力量。
NO.1
内侧足弓
内侧足弓是弹性足弓,也是三个足弓中最高的,弹性最好。当我们单脚着地我们内侧的足弓就缓慢地拉长,足底的肌肉就被延长,此时身体重量会缓慢和地面接触。当脚抬高,内侧足弓的弹性势能会重新回弹。内侧足弓如同弹簧一般帮助身体缓慢下落,减少地面对足底的冲击。如果足底弹性弓弦消失,足底缓冲机制变差就是我们常讲的扁平足。
如何来评估是否有扁平足呢?
足印检查,将足底沾水印出足印。跟骨检查,自然站立。跟骨偏向垂直地面位正常足弓,跟骨偏向外侧扁平足,跟骨偏向内侧为高足弓。足弓高度检测,讲食指放入内侧足弓最高点。有一个指关节正常足弓,无一个指关节高度扁平足,高于一个手指为高足弓。高足弓多和遗传有关,扁平足大多是后天体重过大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错误的运动模式有关。
扁平足对身体会有什么影响呢?
足底疼痛。足底由足底筋膜和足底腱膜形成的稳定的结缔组织。当内侧足弓正常足底结构会形成动态的弹簧机制缓冲泄力,减少足底的冲击。足弓一旦被过度拉长压平,缓冲机制消失,在运动跑跳中足底冲击过大,造成足底疼痛,形成足底筋膜炎。腿型问题。双侧足弓出现塌陷,上位膝关节出现冠状面活动,髋处于内收内旋位。出现下肢X型腿异常排列,运动中出现膝关节疼痛,髋关节弹响。双下肢运动模式错误,下肢关节冲击疼痛。
全身骨关节排列。单侧足弓塌陷,髋关节出现单侧外展,单侧内收。导致骨盆倾斜,上位脊柱出现侧弯。肩峰高低不一,颈部肌肉一边缩短一边拉长,肩颈不适。足弓作为身体的地基,地基一旦坍塌上方建筑自然会出现连锁代偿偏位反应。髋膝、腰骶、脊柱、肩颈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何训练恢复我们的足弓呢?
在我们足底有一组脚趾屈曲的肌肉,主要是我们指长屈肌和拇长屈肌,这些肌肉主要帮助我们进行脚趾抓地。这些肌肉对维持我们足弓有非常重要的帮助,足底屈肌收紧之后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足弓。所以通过足底屈肌的训练就可以提升足弓。
如何训练呢?
训练脚趾抓握的训练。通过脚趾抓绳子,抓沙包的训练就可以有效训练足底屈肌。远固定提踵训练。脚趾抓地,在通过提踵的训练可以收紧足底的肌肉,达到强化提高足弓的效果。
不稳定的训练。单脚体式,身体在不稳定的体式下,通过内外翻调解平衡,足底肌肉收紧达到稳定足弓的效果。通过上面三步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内侧足弓,改善因为足弓扁平导致身体问题。
NO.2
外侧足弓
外侧足弓为刚性足弓,在足外侧帮助我们在运动时候快速传导力量。当我们在走路是首先足跟着地,足内翻将力量传给外侧足弓,外侧足弓快速传导力量,足外翻将力量传递大脚趾,蹬地向前。外侧足弓在步态周期中帮我们快速传导力量,协助足底运动。
NO.3
横弓
横弓是我们足底三个足弓中最稳定的足弓,足底的神经血管从横弓中穿过。足底的神经血管重要通道。
百万年前人从爬行变为直立行走足弓发挥了最要的作用,百万年后进化的今天足弓对整个身体的排列运动依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足弓,科学运动从足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