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伯钰
之前在《浅谈奥派经济学与自由主义》中写道,很多事情追究下去就得陷入混沌了,比如中医是不是骗你,补课班是不是骗你,高盛分析师是不是骗你。。。
其实早在几年前,当我还在上本科的时候,我就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天底下还有什么不是传销的?
股票是传销,红早就不分了,你能赚到钱完全是因为后面进入的人把股价推高然后套现,跑晚了就得被收割。
你上补课班,发现教人高考的课外班老师比大学生挣得多,自己高考不如教别人高考。把社会上用不到的知识教了无数遍,反正就是能卖钱。
无论你是炒楼也好,留学也好,整容也好,都是为了找到后面的人为你买单,为你接盘,像不像传销?
那些高大上的奢侈品,不也是给你洗了脑么。然后你带出去很有面子,是因为也给别人洗了脑,所谓共识价值。
每个市场部经理,都争先恐后地把逼格植入你的脑袋:
“我这个好”
“我这个才好”
“我这个最好”。
打腻了就开始换定位,什么大奔稳重,宝马运动,奥迪科技。
你什么也不懂,懂的这点东西完全来自于别人教给你,这样叫品味,那样叫高贵。
你买来的“高贵品位”,也未必就砸在了手里,因为可以让别人觉得你很强,然后产生和你合作或者仰慕你的冲动,这样就可以把“共识价值”传下去。
前些年iphone被报道的评论区里称为“有钱人标配”,现在也成为了被diss的对象,老板们开始用华为,沃图了。
当你构建的“美好价值”,或是高科技,或是高逼格,或是万世不移等等这些开始出现有力质疑的时候,呃,传销进行不下去了,肾白卖了。
假的品牌包包质量可能比真的还好,但你带到场合里面,若被人识破卖到的是假的,你当场无地自容。
有时候我常常想,国内爱津津乐道的资产几位数,名校光环,八块腹肌,当我一个人住在美国的时候,不会对我的生活有任何影响,不信的人可以搬到国外住一阵。因为没有人在乎你有什么的。
那为什么在国内却能左右我们的喜悲呢?
你内心的感受,来自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别人的看法,来源于传销般的意念植入。
也就是说,除了吃喝,你这一辈子的努力,都是在和自己的内心作斗争。
资产如何,地位怎样,游览世界,全是图个自己开心罢了,不会让你多长俩胳膊。如果世界上只剩你一个人,你还会去发旅游照,健身照么?
这么说来,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是传销,什么高大上,不是你给我洗脑,就是我给你洗脑,建立共识价值,看谁洗的过谁。
我们从小被教育,劳动价值论,你干一个小时的产出,卖的比别人干十个小时的产出都贵,则是暴利,是坑人。
如果一个东西是很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则那个东西肯定是价值高的大家才愿意那么做。
按照这种思路推,如果是手工制作的,往往意味着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卖的更贵。
可如今有的人几个小时写的一篇文章能卖几千几万,一张演唱会门票能炒到超过小白领一个月的劳动工资。有人几年经营的店,入不敷出,以低于成本价清仓大甩卖。
女神欧巴的写真,穿的越少粉丝越疯狂,不下床反倒可以卖的更贵,如果穿衣服下地也算劳动的话,那价格和劳动成反比了。
这怎么解释?---没法解释,超纲了。
你月薪1万,拿来吃饭,剩下的,都是用来解决精神需求,房子大不大,衣服美不美,大师说的对不对。
活着的生理消耗是有限的,生活中的精神消费是无限的。
人们一旦吃饱喝足,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就可以让GDP井喷,珠宝古董,认为1块石头可以换10万份盒饭,GDP加万。这些在挨饿的时候都是不存在的,一份盒饭可以换块石头。
吃饱喝足后追求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愉悦感。而中国人的幸福感又来自于比别人强,等你喜提大奔回到了家,发现小区里的人都开玛莎拉蒂了,也没多开心了吧?
再打开朋友圈一看,干微商的伙计已经提战斗机了,更是自叹不如要抑郁。
斗来斗去,都是在和自己的精神世界斗。
马老爷子的名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些经济现象,用老法子“劳动价值论”统统无法解释了。
那我们发现了局限性,就得探索新理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当年国王问经济学家:“你既不织布,又不耕地,那么财富从何而来?”
亚当斯密给出了回答:“亲爱的陛下,财富来源于交易。”
奥地利学派给我们介绍了一种理论,目前似乎还套啥啥管用。
“亲爱的同胞,价值来源于主观。”
一语惊醒梦中人,再看之前的“劳动价值论”,纯属生产力不够发达时期的温饱理论。有了“主观价值论”这个大杀器,再看5万建造的房子,标价万;补课花30万,毕业后一年挣五万。就统统有解了。
此时此刻,你看行,我看行,就成交了。跟事后是赚是赔,跟别人怎么卖,市场里有多少个买家,多少个卖家的“供需理论”没有关系。
这也就是说,只要你情我愿,没有人逼你的自愿交易就增长了财富,你此时的满足感增加了。市场经济若能坚定发展不动摇,根基就在于:价值来源于主观判断。倘若没有这个根基,就会有种种理由比如“暴利”“黑心”来否定市场,用价格管制,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等等来阻碍交易。
从古到今,劳动价值论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思想。
所以国人特别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