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骨位于足弓的正上方,在脚背上呈现出“船底”一样的拱形。这一骨骼向地面方向下移导致拱形变形,便成为扁平足。
其实,扁平足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中也较为常见。因光脚跑来跑去导致足底的肌肉缺乏锻炼,当因成长而使承受更大的体重时,足底伸展,形成扁平足。当然,因缺乏运动而足底肌肉较弱的成年人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X型腿的人,因膝盖内屈导致足弓部位容易承受重心带来重量,舟骨容易下移。而重心偏向外侧的O型腿的人,年轻时肌肉力量较强不易形成扁平足,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导致支撑足底的力量下降时,不堪重力而形成扁平足的情况也很常见。
因扁平足导致足底变形后
容易形成拇趾外翻
让我们通过上方的插图详细了解一下“支撑足底的力量”。首先,从跟腱起穿过内侧脚踝下方,从正下方支撑舟骨的是“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与拇趾相连,趾长屈肌则与剩下的4根脚趾相连,起到了足底缓冲垫的作用。但是,仅靠这些骨骼还不足以支撑身体的重量。在这里将舟骨向上提拉的,是连接至胫部的“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这4块肌肉正常发挥作用时可以保持足弓的形态,而松弛无力时则形成扁平足。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足底感觉乏力,就是代表性的扁平足症状。
形成扁平足后,重心落在足弓部位,导致拇趾一侧的负担增加,足底拇趾内侧的“拇内收肌”僵硬收缩。加之,常穿较窄且前端尖细鞋子的人,拇趾内侧受到压迫,拇趾容易向内弯曲。这样一来,从脚背至拇趾根部的“第一跖骨”向内侧弯曲,凸出的部位便会感觉疼痛。这就是拇趾外翻。这一状态进一步恶化时,原本应该起到将拇趾向外侧张开作用的“拇趾外展伸肌”也与骨骼一同转向小趾一侧。这样一来,想要张开拇趾时也无法做到。自己原打算将拇趾向外侧张开,而拇趾外展伸肌则会向相反的“内展”方向作用,使拇趾内收。结果导致拇趾外翻不断加重。因此,拇趾外翻较为严重的人,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张开拇趾的运动。
用自己的力量活动脚趾
锻炼足底肌肉
用于改善扁平足的“足底练习”就是充分利用5个脚趾进行将毛巾“抓”、“提”、“放”的三个动作。虽然非常简单,却能够对提拉舟骨的肌肉进行充分的锻炼。
有X型腿和O型腿倾向的人,活动脚趾时膝盖很容易偏离正面向内侧或外侧移动,因此进行时需要经常确认膝盖的朝向。
提拉舟骨足底练习
在“抓”的动作中,利用被拉长的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将足底一下子蜷缩起来。通过“提”的动作,活动提拉舟骨的胫骨后肌。通过像拉弓一样拉抻胫骨前肌,上提毛巾从而提高脚部的拱形。接下来,将毛巾一下子“放”开,用以刺激拇趾外展伸肌应有的“张开拇趾”的功能。在进行右脚时,用左脚将皱起的毛巾摊平,反复进行数次。
各个动作要认真进行,每个动作保持5秒钟。先从左右脚各10次开始,目标是做到3个10次。2周以内,如果能够按照这一次数认真坚持,脚部的拱形就会增高,变形的趾骨也会重新排列整齐,应该能够感受到扁平足得到了改善。还要在毛巾上压上塑料瓶做配重。从ml开始,目标是加至2~3kg也能够做到。很困难吗?但足底接触沙地来回跑动的沙滩排球选手能够做到7~8kg。这说明人的足底具备相当大的柔软性和收缩力。
拇趾无法张开时
拇趾外翻舒缓
想要张开脚趾却无法做到的人,先要从舒缓变得僵硬的拇内收肌开始。在康复的现场也针对拇趾外翻的人进行这一按摩。拇内收肌向着正侧方和斜向分布,因此要从与肌肉走向呈90°角的方向,用手指进行舒缓。拇内收肌僵硬后,难以进行“足底练习”最后一步的“放”的动作,即使还未形成拇趾外翻的人,希望也能够进行这一肌肉舒缓。没有时间按摩时,可在拇趾和食趾之间夹上团成硬团的纸巾等物,对拇趾的角度进行矫正后开始进行练习。
减轻疼痛
改善拇趾外翻的脚部粘贴矫正
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于缓解拇趾外翻的疼痛的粘贴矫形。可使用在药店等处的胶带货架销售的胶带,不要固定用的胶带,而是要选择具有伸缩性的产品。使用宽度为2.5cm(如果是5cm宽则需裁为两半)的产品,从拇趾到脚后跟,从小趾到脚后跟粘贴两条,对脚趾张开的方向进行支撑。进而,在足底的正侧方环绕粘贴一条,以便于形成拱形。像这样粘贴胶带后行走和活动脚部时,胶带的伸缩性可使肌肉受到适当的刺激,使疼痛得以缓解。
足底感觉乏力时,会想要做一下“踏青竹”。尽管确实感觉舒服,但不宜做得过多。这是因为“踏青竹”会使已经被拉长的足底肌肉群向着进一步“拉抻”的方向活动,从而加重扁平足的缘故。比起“踏青竹”更值得用心去做的是光脚在地面上用力踩踏行走。在家里时,可以光脚练习用足底和脚趾用力踩踏地面行走。偶尔也可以在公园的草坪和沙土上,光脚跑上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