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人体格检查法
下肢检查
1、一般检查:全下肢轴线为额前上棘通过膑骨中点至第1—2跖骨头间。正常者,三点在一直线上。做此检查时,病人两下肢应完全伸直。
(1)下肢长度测量:若膝髋关节能完全伸直,骨盆不倾斜,可由额前上棘测量至小腿下端的内踝,左右对比。若大小腿分开测量,则由大转子量至股骨下端外髁的下方,膝关节外侧间隙,为大腿长度。小腿长度则由胫骨平面上缘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
(2)下蹲检查:令病人蹲下作大便时的姿势,若髋膝踝等6个关节任一关节有屈曲运动障碍则无法完全下蹲,有的虽可下蹲但不完全,甚至足跟离地,假如受检者可以完全下蹲并轻快起立,表示下肢各关节运动无障碍。
2、髋关节检查:髋关节为大关节,操纵躯干重心,对盆骨和脊柱的力线影响很大。大骨节病髋部有病者,常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畸形。身体为保持直立时的平衡位置,常使腰椎前凸增大。
闭孔神经出闭孔后,有一、二分支到达髋关节囊,其主干管股内收肌的运动和大腿内侧皮肤的感觉。有时髋关节病变,疼痛可放射至膝部。
做髋关节检查时,先使对侧膝髋关节尽量屈曲,以使腰骶部保持稳定不发生代偿活动,然后作屈曲、伸直、内旋、内收、外展等动作并测定其幅度。
(1)髋屈曲畸形的检查:令平卧,两腿直身,则腰椎前凸增大,反之抬腿屈髋则前凸消失,说明髋关节有屈曲挛缩畸形。若此畸形存在,当对侧髋关节作预备姿势时,患侧腿也就屈曲上翘。
(2)叩踵试验:伸直下肢,由足底以拳击之,使其力量传达至股骨头,若有活动性病变,则可引起髋部疼痛。
大骨节病患者股骨头的内外两侧增值以致运动受限,有的因股骨头发育差,显示大粗隆上移,其额前上棘与大粗隆连线交于脐窝下方。
3、大腿和膝关节检查:膝关节的病变,常招致股四头肌的萎缩,膝外翻时也是股骨下端畸形最大。膝关节的滑囊较大,主要有髌上滑囊和髌下滑囊。这些囊内易潴留活动体。滑囊积液,也常表现髌韧带两侧丰满,正常成人的膝关节有9°--10°的生理性外翻,婴幼儿时则有轻度的生理性内翻。两下肢伸直靠拢,两内髁间距离加大,膝内侧碰挤的叫膝外翻,又名碰膝症或X型腿,下肢轴线经其膑骨中点距离的大小,与畸形严重程度是一致的。
大骨节病患者,髌软骨和股骨髁部的软骨剥蚀,在膝关节屈伸时,由于周围肌肉拉力和骨骼间的移动,即引起骨摩擦音与疼痛。
(1)半蹲提腿试验:在膝关节半屈曲位,让左右腿交换单腿站立,若膝关节内软骨有病变时多无法站立。
(2)在膝身直位,左右推髌骨若有摩擦感,考虑髌软骨有退化性病变。
(3)股四头肌抗阻力试验:在膝伸直位以食指压髌骨,拇指与中指夹髌骨内外两侧向下推,然后让病人收缩股四头肌,如有疼痛,也属膝关节软骨病变体征之一。
(4)平膝试验:两腿放在对称位置,小腿的内踝相对靠拢,对比两膝高低,这是在膝髋关节屈曲情况下,比较两腿长度是否均等的简易方法。
4、踝关节及其相连的小腿和足:踝关节由胫腓骨和距骨构成,主管趾屈和背屈活动,距跟骨间关节主足内外翻;舟骨,骰骨和三个楔骨,管足的内收和外展。前足还有五个趾骨+四个趾骨,跖骨和跗骨由内向外由前到后成拱形排列,构成足的纵弓和横弓。如弓塌陷即成平足,严重者甚至足外翻,跟骨结节和Ⅰ、Ⅴ跖骨头是承受重力最大的三点。
再者,正常由腘窝中央垂一铅锤,其线应落在跟腱的中线上。大骨节病的重症病例可以看到跟骨结节变短,跖趾骨长短不齐,足弓下陷,重力线倾斜等。其检查方法如下:
(1)平足:检查时让病人赤足立平板上,后跟内侧靠拢,前足分开30°,病人能表现足内侧纵弓顶塌陷,舟骨结节隆凸严重者可见跟骨外翻。
(2)跟骨结节变短:因跟骨结节的骨骺线早闭合,骺因发育不良而变短,行路时钩不住鞋。
(3)踝关节测量:以外踝为中心,将量角规定在该处,量角规之一臂与足外缘平行,一臂与小腿中轴线一致,进行足的背屈和跖屈的测量。
踝宽:指内踝与外踝之间的距离。
踝围:指通过内踝突出点的周长。
跖宽:第1与第5跖骨头侧缘间的距离。
足长:有拇指尖至足跟后缘之距离。
足趾:观察有无趾关节增粗、缩短以及歪斜和长短不齐。
小腿围:以小腿长度分为三等份,在上三分之一处,以软尺测小腿围,记其值。
——摘自《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文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