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的宝宝需要穿鞋?可能不少新手爸妈都有这样的疑问。今天Mymo就为爸爸妈妈搜集整理了与宝宝穿鞋相关的内容,快来一起了解一下吧~宝宝脚部发育的特点0-6个月的婴儿,脚部骨骼大多是呈现软骨状态,只有跟骨、距骨、骰骨和第三楔骨骨化,足弓还没有形成。而这个阶段的宝宝因皮肤还比较嫩,穿鞋会对其皮肤及脚部发育造成影响。一般来讲,1岁以前的宝宝是不需要穿鞋的,不过这只是个大概的年龄参考,具体应以宝宝的实际发育情况为准,等宝宝可以走稳以后再给ta穿鞋。而宝宝走稳的标志有:①走路时小手可以自然放下,无需张开或高举以保持平衡;②遇到特殊情况,如地面不平整、重心不稳等,宝宝会自行调整身体或走路速度;③宝宝的脚趾不再紧扣地面,用脚掌而不是脚尖着地;④宝宝能不扶任何物体蹲下和站起。宝宝不当穿鞋的害处有统计数据显示,99%的婴儿出生后的脚都是健康的,但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脚部健康的却不足20%,轻者长时间行走脚部会产生明显疼痛感,重者可影响正常行走,甚至达到必须手术治疗的程度,而90%的脚部问题都与儿童时期穿鞋有一定的关系。给宝宝选购鞋子,也不仅仅是评估是否“合脚”那么简单,鞋子的材质、质量、软硬度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一双合适的鞋子,不仅能帮助宝宝更顺利地行走,还能保护其脚部的生长发育。不适合的鞋子,主要会对宝宝产生以下影响:影响脚部发育宝宝的脚正处在生长发育中,相比成人要娇弱许多,且主要靠软骨支撑,如果宝宝穿鞋不当,极易造成脚部畸形。宝宝的脚长时间被鞋子包裹还不利于排汗。来美吉姆上课的宝宝,老师都建议他们尽量赤脚上课。增加扁平足的可能宝宝如果过早穿鞋,不但对脚骨发育没有帮助,还有可能增加宝宝扁平足的风险,也会影响宝宝对地面信息的判断和平衡能力。另外,如果宝宝的鞋子足弓承托力不足,也会大大增加患上扁平足的可能。对于已经有扁平足的孩子,不合适的鞋子和不良的姿势还会加重足弓塌陷。导致脚部受伤鞋子的材质、染色剂不合格或者线头未处理干净,容易伤害宝宝的皮肤或者缠住宝宝脚趾,时间长了造成局部坏死;如果宝宝的鞋子过小,就会对脚部造成一定挤压,特别是宝宝娇嫩的脚趾与鞋子反复摩擦,极易造成甲沟隐形损伤,进而导致甲沟炎。为宝宝选择鞋子的要点面料舒适给宝宝选鞋子,透气是最重要的,可以考虑羊皮、牛皮、帆布、绒布等材质,最好不要穿人造革或塑料制成的鞋子,否则会因宝宝新陈代谢快、流汗多而滋生细菌,影响宝宝健康。大小适合16个月以内的宝宝,每三个月脚部生长0.5cm;到16-24个月时,每4个月生长0.5cm;3岁以后,宝宝小脚丫的生长速度逐渐变慢,但是家长仍需每4个月检查一次宝宝的鞋子是否合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能因为贪小便宜、想让孩子多穿一段时间就给宝宝买偏大的鞋子,因为鞋子过大或过小都容易造成宝宝摔倒甚至扭伤。软硬适中鞋帮过软或过硬,宝宝的脚踝就会得不到恰当的支撑或保护,容易导致踝关节和韧带损伤;鞋面过软,会起不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婴幼儿鞋的后帮应硬挺、包脚,以减少脚在鞋内的活动空间,不过,脚背处的鞋面还是要柔软些,以利于走路时弯折。鞋底适宜宝宝鞋子的鞋底应富有弹性,用手可以弯曲,并且防滑,另外鞋底要有适当的厚度,以5-8毫米为宜,鞋跟高度应在6-15毫米之间,以便平衡重心、防止宝宝走路后倾。此外,应禁止给宝宝、尤其是女宝宝穿高跟鞋,因为其不仅会影响宝宝的脚部,还有可能会影响其它器官的发育,还会使全身重心前移,容易产生曲膝、翘臀、弓腰等不健康的体形。其它宝宝的鞋子应轻便、方便穿脱,鞋头不能过窄,要保证宝宝的脚趾都能活动开且不磨脚;鞋面最好没有装饰,以免宝宝在行走时被牵绊,或不慎划伤。小贴士选鞋小技巧1.测脚长:需要同时测量宝宝的两只脚,并以较长的那只为准。2.试大小:让宝宝穿鞋后站起,后跟紧贴鞋后帮,手指轻压鞋尖,有一指宽的富余为宜;或者让宝宝脚趾顶到鞋尖,后跟处如能伸进一根大人的手指,则比较合适。3.走几步:如果宝宝穿鞋后走路与赤脚时并无明显差异,说明鞋子很舒服;反之,如果宝宝后跟总是露出,或者走路姿势笨拙,则说明鞋子过重或过硬。4.善观察:宝宝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注意观察ta走路时的表情,或者是否经常穿鞋后乱踢,平时也多留意宝宝脚底是否有水泡或者磨红的痕迹、结痂等,如有异常,就要及时为宝宝换一双鞋。各位爸爸妈妈还有哪些为宝宝买鞋、试鞋的小妙招?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Mymo~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音乐节、艺术节
那么
请一定不要再错过美吉姆最具特色的欢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