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ICB矫形鞋垫对纠正儿童因手足口病、脑炎、下肢神经炎等神经疾病所致划圈步态作用分析。
方法将20例存在划圈步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作为治疗组配置ICB矫形鞋垫,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结果配置ICB矫形鞋垫的患儿划圈步态明显纠正。结论ICB矫形鞋垫通过给予患儿提供正确力线从而对纠正儿童划圈步态有重要作用。
划圈步态;足部运动生物力学;ICB矫形鞋垫;康复训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5~12月因手足口病、脑炎、下肢神经炎等神经疾病所致划圈步态在本科进行康复训练的2岁以上患儿20例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均意识清醒,能配合治疗,下肢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小腿三头肌张力2级以下(改良Ashworth)[1]。主要表现为会独走,行走时髋关节外展外旋、足外展、足弓塌陷,力线在足内侧,摆动相出现划圈步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两组患儿情况基本相同,第一组治疗组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30个月;第二组对照组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34个月。两组治疗前通过录像记录步行姿势进行步态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2个月。
1.2划圈步态[2]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摆动相时由于股四头肌痉挛而使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减小或消失,迈步相时患侧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足背屈困难,受累下肢经外侧画一个半圆弧。
1.3足部运动生物力学足部力量研究的应用[3]通过足部与地面之间的压力模式来定义正常足的结构和功能。Elftman研究了纵向足弓与扁平足和足中部载荷之间的关系。Barnett分析证明了跖骨前端的横向足弓的存在。足部形状为三角形,分为后足、中足、前足三个部分。人体所有重量施加在舟骨、楔骨和骰骨上,这三者成为支撑结构的基石。[4]
1.4ICB矫形鞋垫儿童型矫形鞋垫为三分之二鞋垫,将患儿足弓垫起,并设计5°的后足内翻角度。
1.5康复训练两组患儿均加强患侧下肢力量训练及步态训练,由同一治疗师完成。具体方法如下。
1.5.1踝背屈运动训练足伸(背屈)各种负重勾足尖练习。
1.5.2患侧下肢负重能力训练。
1.5.3正确步行姿势输入练习。
1.5.4生物肌电刺激患侧下肢。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2个月的治疗,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置矫形鞋垫的治疗组划圈步态的纠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脑炎、下肢神经炎等神经疾病恢复期患患儿最常出现的异常步行姿势即为患侧下肢外展外旋、背屈困难下垂,进而步行时产生划圈动作代偿。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异常姿势往往伴随终生,不仅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极大损害,而且错误的行走放式及步行模式会造成下肢及躯干的力线错误,使骨盆侧倾、旋转,肩带下沉等,对患儿骨盆的对称性发育,脊柱的直立都存在极其危害,为腰背痛、脊柱侧弯、双下肢不等长等埋下隐患。儿童的足弓发育并未完全,在产生划圈步态后,因为下肢肌力及痉挛的问题,往往出现足外翻,足内侧着地,足弓塌陷,加重代偿模式。一旦错误的力线及运动模式形成,对于患儿来说不易纠正。ICB矫形鞋垫的原理是在足弓处垫起,给患儿提供正常行走时的足弓,而且其长度设计为三分之脚长,当行走时,该长度恰好对趾长屈肌起到刺激作用,趾长屈肌一方面促进足趾抓地动作的完成,纠正足外翻,另一方面同时刺激足弓的形成,帮助患儿形成正确的力线。在矫形鞋垫的前方,通过测量胫骨扭转角(MR),确定患儿为足内收或者外展,从而添加前足附件,更好地帮助其正确直线行走。通过观察研究临床病例,当给予划圈步态患儿配置ICB矫形鞋垫行走时,由于足弓被垫起,趾长屈肌的使用,足趾抓地动作的完成,对足外翻的纠正后,患儿踝背屈动作更易诱导出现,同时结合康复训练,加强患侧下肢力量及负重能力,给予正确步行模式输入训练,患儿完成正确的足廓清[5]动作,纠正划圈步态,重塑正确的步行姿势。
参考文献
[1]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京:华夏出版社,(7):.
[2]章稼.运动治疗技术.京:卫出版社,(7):.
[3]董骧,樊瑜波.人体足部生物力学的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1):-.
[4]AbbieNajjarine.矫形鞋垫的命.国际物学学院,
(10):17-18.[5]励建安,孟殿怀.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8(7):-.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