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流芳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书法集赏

白癜风专病专治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书法作品集赏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修好古嗜学,博通群书,诗文兼李白、杜甫、韩愈之长,文章名冠天下。唐末五代以来,一般崇尚内容空洞、风格浮艳、怪僻艰涩的文风。他着手文风的革新,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薄空泛。写作平实朴素,建立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得到梅尧臣、苏舜卿、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的有力支持,古文革新运动渐次展开,取得蓬勃发展,在平易这点上,他的诗风和文风也颇为一致,常常以文为诗,但诗歌的创作不及他的文章。欧氏并擅长写词,词作数量颇多,并取得相当成就。表现风流蕴藉的情调,一般写得清丽明媚、语近情深。文学批评上,《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提供一种简便灵活的形式。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氏著有《新五代史》、《归田录》、《六一居士集》,又与宋祁等修纂《新唐书》。于天下金石之刻无所不阅,从而品藻,凡周汉以来金石遗文,断简残编,掇拾异同,辑成《集古录》十卷,为开创金石学的先导人物。喜论古今书,书论有《论南北朝书》、《论仙篆》、《六一题跋》、《集古录跋尾》等。后人编次其诗文为《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集古录跋》 

  欧阳修为北宋文物鉴赏风气的引领者,尝利用公职之便,广泛观览公私收藏,更收集到历代金石拓片达千卷。其中可正史学缺误的作品,由欧阳修亲题跋尾,也为作序,序文则请蔡襄书写,后集跋為《集古录》十卷。此作中四跋可能即为欧阳修所留存的少数自题跋尾,而蔡襄所书的序文今已不见。

  欧阳修喜以枯笔书写,虽露锋却不流浮,沉著有力,如苏轼所评:“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   用笔精谨,线条爽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故苏轼云:“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   欧阳修评颜真卿语:“其字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从这些字的写法,可知推崇之外,欧阳修本身也以颜书为楷模。   “孝武”於《集古录》中改为“建武”,“建武”为汉光武帝年号,而“孝武”则不见于两汉之世。   《集古录》作“此所谓集灵宫者,他书皆不见,惟见此碑。则余之集録不为无益矣。”与墨迹本文字稍有不同。   款“治平八年()闰月十六日”於《集古录》中改为“治平八年闰五月十六日”。《集古录序》写于嘉祐八年(),早于此跋一年,故知成书时间并非序成之时。   此墨迹书于有格线的纸上,与其他三件不同。《集古录》将此墨迹文字收为别本,书中所收正本作“鸿渐自撰,茶之见前史”,可知在成书时又加以修改。

米芾跋

南韩吉元跋

朱熹跋

赵明诚题

尤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卷有米襄陽題。尤可寶玩。楊統碑跋。歎其名之磨滅。蓋公偶未考尒。統以建寧元年()三月癸丑卒。而跋以為五月。當由筆誤。淳熙十五年()季冬廿三日。錫山尤袤觀。

李贤跋

释文:右漢西嶽華山廟碑。文字尚完可讀。其述自漢以來云。高祖初興。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脩封禪之禮。巡省五岳。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殿曰存僊殿。門曰望僊門。仲宗之世。使者持節。歲一禱而三祠。後不承前。至於亡新。寖用丘虛。孝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歲時往祠。自是以來。百有餘年。所立碑石文字磨滅。延熹四年。弘農太守袁逢。脩廢起頓。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遵而成之。孫府君諱璆。其大略如此。其記漢祠四岳事見本末。其集靈宮。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余於集錄。可謂廣聞之益矣。治平元年。閏月十六日書。右漢楊君碑者。其名字皆已磨滅。惟其銘云。明明楊君。其姓尚可見爾。其官閥始卒。則粗可考云。孝順皇帝西巡。以椽史召見。帝嘉其忠臣之苗。器其璵璠之質。詔拜郎中。遷常山長史。換犍為府丞。非其好也。迺翻然輕舉。宰司累辟。應于司徒。州察茂才。遷鮦陽侯相。金城太守。南蠻蠢迪。王師出征。拜車騎將軍從事。軍還策勳。復以疾辭。後拜議郎。五官中郎將。沛相。年五十六。建寧元年五月癸丑。遘疾而卒。其終始頗可詳見。而獨其名字泯滅為可惜也。是故余嘗以謂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顧其道如何尒。不託於事物而傳也。顏子窮臥陋巷。亦何施於事物耶。而名光後世。物莫堅於金石。盖有時而弊也。治平元年閏五月廿八日書。右陸文學傳。題云自傳。而曰名羽。字鴻漸。或云名鴻漸。字羽。未知孰是。然則豈其自傳也。茶載前史。自魏晉以來有之。而後世言茶者。必本鴻漸。蓋為茶著書。自羽始也。至今俚俗賣茶肆中。多置一甆偶人。云是陸鴻漸。至飲茶客稀。則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已。而此傳載羽所著書頗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三卷。豈止茶經而已也。然佗書皆不傳。獨茶經著於世尒。右平泉山居草木記。李德裕撰。余嘗讀鬼谷子書。見其馳說諸侯之國。常視其人賢愚材性。剛柔緩急。而因其好惡喜懼憂樂而捭闔之。陽開陰閇。變化無窮。顧天下諸侯。無不在其術中者。惟不見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說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無欲。而禍福不能動。利害不能誘。此鬼谷之術。所不能為者也。是聖賢之所難也。

欧阳修《灼艾帖》

欧阳修《灼艾帖》纸本,册页,纵25cm,横18cm,行楷书,6行69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局事帖》

欧阳修《局事帖》 纸本 楷书23.6×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本纪第四五定本净本并分付第六已下如未取得速取之恐妨点对来日局中相见也修拜白   脱错多将定本卷子细对净本候来日商量写

欧阳修《谱图序稿》

阳修《谱图序稿》纸本,纵30.5厘米,横66.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作于嘉祐八年(),时年五十七岁。卷中钤有宋中书省印九叠朱文印记及清内府鉴藏印记多方。卷后有宋周必大,元张雨、欧阳玄,明宋濂等人题跋。《谱图序稿》书法左边“右欧阳氏谱图序稿”8个字为周必大所题。南宋名臣周必大写于淳熙乙巳的三篇题跋,每篇题跋的右方都盖上了“中书省印”,足足盖了三颗,卷中还有明宋濂题跋云:“欧阳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乙未,后一百三十一年,平园周益公得公所具检槁一段并嘉祐八年癸卯夜宿中书东阁诗八句,联为一卷,诗阴有中书所录裕陵出阁亲挥两行,亦不弃去,而附见之,且各题其左,而识以中书省印者三,卷首又识以益国之章,其慎重之意至矣。”此卷南宋时由周必大所藏,元代时欧阳修六世孙欧阳耐轩得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又传其八世孙欧阳彦珍,清嘉庆时入内府收藏。

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採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上白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名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白首归田徒有约,黄扉论道空无功。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夜宿中书东閤》攻字同韵否?

致端明侍读尺牍

致端明侍读尺牍 册纸 楷书25.9×53.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脩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这件尺牍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这件作品,除了东坡先生所指出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外,还可以见到横细直粗,以及撇笔枯长等笔画线条特点。全作的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份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

————中国书法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js/10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