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城市在线天水事早知道,乐享同城分类生活
武山人上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上下大兴“破四旧,立四新”,移风移俗,多次平坟冢。全县只要在耕地当中的坟墓堆,几乎都被推平种上庄稼。古老坟墓皆不存在,然每年在田间地头遥祭者大有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假如延续上三、五十年,也许上坟这种民间习俗就会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但天意难违啊,年4月5日的清明节,却在国人的心脏——首都北京爆发了震撼全球的以悼念周恩来为由的“四五”运动。就是借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万恶的“四人帮”。清明祭祀活动和诗歌成了这场革命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直接战斗武器。这些凝聚着人们的血和泪、爱和憎,发自肺腑的战斗的呐喊,在斗争中发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成了矗立在我国民俗文化和诗歌发展史、革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人们对清明节的重新认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至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有明确记载的清明扫墓起于唐初,定于唐明皇。明皇在招书中说“寒食上墓,礼经无闻,近代相承渐以成俗,士廉有谓不合庙祭者,何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唐诗中有不少反映当时扫墓之盛况的,如“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白居易《寒食诗》)“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牧童驱牛下塚头,畏有人家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王健《寒食行》)。扫墓之俗,一直沿袭至今。
扫墓祭祖,怀念先人是一种教育,《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多在阴历的三月,所以民间也叫三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至时,天朗气清,万物复苏,桃红柳绿,山川生机盎然。武山人对于清明与全国大同小异,清《宁远县志·风俗》记载:“清明墓祭,男女共拜扫”。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武山老百姓把扫墓叫上坟,也就是到自家的坟地去祭奠祖先。每年农历春分过后,即择吉日扫墓,俗称“上坟”,即为祖先坟上添土,进行整修,制黄白纸幡,茶点酒饭及纸钱冥币诸物,在祖先坟前祭奠。为祖先墓冢年年培土,不为荒草所湮所,以示家族兴旺;反之后祠乏人则现荒凉景象。祭祀毕,族人围坐,饭酒叙谈,儿童追逐嬉戏,天伦之乐融融。县内一些地方在清明节用大红布缝制约寸许宽的长方形小袋,内装红花籽,缀小儿衣服左肩,寓意可以增寿禄,添力气。谚云:“身北红花籽,镢头刨子打不死”。
新中国成立后,各机关单位、学校每年清明组织职工、青少年为革命先烈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也是当时的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已渐成俗。
武山人上坟,并不一定是在清明节这一天,而是战线比较长,始于春分止于清明,半月之内,随时都可去的。各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吉日,约上族人去上坟。一般新坟上的比较早,春分一到就可以上了。有“有儿有女早上坟,无儿无女等清明”的俗语。故争取早上坟,尤其新坟要在清明前扫祭。有讲究的人家,请阴阳先生根据主人的生辰八字确定吉日,或所谓黄道吉日。而如今也与时俱进,大部分人家主要选择在假日(周末、周日及清明假期)学生及工作人员公休时间以方便统一行动。而“土旺”的这一天是绝对不能去上坟的。
武山人上坟,只能是一年一次,绝对不能今天你去,明天他去。所以,上祖坟(也叫老坟)家族要统一行动,也是族人的一次大聚会。特别是家口大的家族,更要有人相互窜联组织,尽可能的通知各家都能按时到。也有些家族,约定俗成,每年的某一天(如春风过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等)去就是了,没有特殊情况不另外通知。到时候,各家准备上祭祀用品,相约同去。也是族人交流的一次机会。大家共同聚集在坟滩,大人喝酒拉家常,讨论生计,小孩一起玩耍,加深友爱,其实也就是举家踏青。有的主人图热闹,还邀请上亲朋好友共同上坟,在坟地喝酒吃肉,好生热闹一番。醉酒也是常有的事。
清明祭祀很重要,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武山人上坟,虽然时间短,但却非常郑重,亦不可马虎,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日子确定之后,就要准备供品了:除了各种干果、水果、酒水、冥币、香烛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之外,纸幡、锅子、灌灌茶是少不了的,特别是扁豆芽(生菜)更是要有的,意思是多子多孙多生财。有的人家还要背上小桌子、提上蜂窝煤炉子等工具,方便野炊。
人们携带酒食、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所带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点燃锅子里的木炭,坐上一杯灌灌茶,首先就是祭“后土”,即在坟堆的后埂挖一小洞,燃点香烛,焚化些纸钱黄纸,献上茶、酒等,以示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的敬意和祭奠。然后在坟前供上拿来的祭品。在大家要动用食品之前,先要给坟头撒上些供品,意思是先人品尝过了才可以食用。
等大家酒足饭饱,便开始给坟头培土。这培土可多可少,意思到了就行,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坟尖上压些纸幡或纸钱,让他人看了,这是上坟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知道此坟已经有人上过了。
最后一道手续就是燃放鞭炮,焚化纸钱,叩头行礼。这点火之人可是大有讲究的,必须是本族长子长孙等直系之人才对,外姓人可不能乱点的。如果是女婿等“外人”点纸,则要写个贴子(如:已故某府君讳某某大人收)一并烧了才对,表示是给这家人给的,因为谁点燃这钱就是谁的先人收了。
武山人的坟地也有很多讲究,那就是要有树林。树木越大越多越好,特别是常青树最好。所谓“名门旺族”主要是看坟茔怎么样。在村庄附近有大树的坟滩大多是过去大户人家的老坟。如今也就形成了在坟地周边植树的习惯,有人甚至借上坟专门挑水浇水植树。
坟地风水也有很大的学问,都是阴阳先生选定的,一般人是不懂的。如今由于人口变化或迁栖,坟地也越来越难找了。特别是讲究也越来越多了,对阴宅的要求甚至于比阳宅还重视。为了安葬和上坟方便,迁居到城里的人们原来偏远不便的老坟几乎都不进了,而县城附近随便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坟地也都卖到了近万元。实际上购买一块新的坟地比给活人找个居住的地方还要不容易,真的到了死不起的时代啊。
武山人上坟,的确有很多讲究,东乡西乡各有习俗,南山北山也有不同。但大同小异,祭祖敬神,目的是祈求先人保佑活人后继有人,家业兴旺、幸福吉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者,志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为古训。对于国人来说,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与感谢之意的节日!
图文:张耀德
信息来源:爱武山网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