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茶赋

有哪些医院治白癜风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荈赋》晋·杜育

  灵山惟岳,奇産所锺。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杜育:字芳叔。西晋襄城郡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永兴中(公元三零四至公元三零五),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爲国子监祭酒。永嘉五年(公元三一一),京城洛阳将陷时,死于难。有集二卷。

  题解:在今存的中国古代茶文学作品中,杜育的这篇文章占有突出地位,是一首吟咏品茗意境的优秀作品。它以俳赋形式和典雅、清新、流畅的语言,写出了结伴同游秋日茶山的农夫们采茶、制茶和品茗的优美意境

  注释

  灵山惟岳起六句:描写茶园所处天时、地利的生态环境。茶园秉承天地钟爱,爲沃土地甘霖,灵秀之气所孕育,虽时至初秋,仍显葱翠碧绿,充满勃勃生机。月惟初秋起四句:作者写在初秋之日,趁农事闲暇之时,邀请好友结伴同游茶山采茶、制茗的情景。水则岷方之注二句:点烹茶水品,是取茶山脚下岷江中的清洁活水。器择陶简二句:在调制茶汤时,选择浙江越窑所生産的精美陶器。酌之以匏:匏《说文*包部》中说:“匏属葫芦科,学名与瓠同。盖与瓠同种,而微变者也。”《本草纲目》:“瓠之无柄而圆大,形扁者爲匏。”俗话说:葫芦无柄的是瓠,有柄的是匏。取式公刘:公刘是古代周部族祖先,相传爲后稷的曾孙。在他的都城营建宫室落成庆典,盛宴臣下,宾客时,以“匏”爲酒具,相庆豪饮,称之爲“酌之以匏”,并相袭定爲国宴礼仪方式,这种饮酒方式对后世影响较深远,多有仿效者。惟兹初成至结尾:是说腴含水量甘霖玉露的香茗。经煎煮后茶汤所呈现的景象:较粗的茶末下沈,较细的茶的精华部分浮在匏瓠之面,白色沫饽,胜似春雪,灿若初春阳光;其味鲜爽,芳香四溢

  《茶赋》唐·顾况

  稽天地之不平兮。兰何爲兮早秀。菊何爲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转。宫女。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衆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中有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珠。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怀中赠橘。虽神秘而焉求。

  《茶赋》宋·吴淑

  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有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挹此霜华。却兹烦暑。清文既傅于读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若夫撷此臯卢。烹兹苦茶。桐君之録尤重。仙人之掌难逾。豫章之嘉甘露。王肃之贪酪奴。待枪旗而采摘。对鼎以吹嘘。则有疗彼斛瘕。困兹水厄。擢彼阴林。得于烂石。先火而造。乘雷以摘。吴主之忧韦曜。初沐殊恩。陆纳之待谢安。诚彰俭德。别有産于玉。造彼金沙。三等爲号。五出成花。早春之来宾化。横纹之出阳坡。复闻湖含膏之作。龙安骑火之名。柏岩兮鹤岭。鸠坑兮西亭。嘉雀舌之纤嫩。玩蝉翼之轻盈。冬芽早秀。麦颗先成。或重四园之价。或侔团月之形。并明目而益思。岂瘠气而侵精。又有蜀冈牛岭。洪雅乌程。碧涧纪号。紫笋爲称。陟仙厓而花坠。服丹丘而翼生。至于飞自狱中。煎于竹里。效在不眠。功存悦志。或言诗爲报。或以钱见遗。复云叶如栀子。花若蔷薇。轻飈浮云之美。霜竹箨之差。唯芳茗之爲用。盖饮食之所资。

  《煎茶赋》宋·黄庭坚

  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宾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浑。苦口利病,解涤昏,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椀之勋者也。余尝爲嗣真瀹茗,因其涤烦破睡之功,爲之甲乙。建溪如割,双井如挞,日铸如,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或曰无甚高论,敢问其次。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邛之火井。不得已而去于三,则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者也。或者又曰: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或济之盐,勾贱破家,滑窍走水,又况鸡苏之与胡麻。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贺、靡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亦厚宾客。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厥初贪味隽永,速化汤饼。乃至中夜不眠,耿耿既作,温齐殊可屡歃。如六经,济三尺法,虽有除治,与人安乐。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

  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与文人飘逸超然的情趣相符合。

  文人品茶,对于水、茶具和环境都有要求。《茶经》的作者陆羽认为,泡茶的水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好的茶叶,一般是茶农攀登悬崖峭壁采摘得来的。只有山泉之水,才能与茶叶融合。清代文学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记载妻子芸娘制茶:“夏月茶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天泉之水,加上芸娘恬静、婉约的气质,这种茶饮来,想必有一种淡然出世之感吧?现代文人中,周作人自称“苦茶庵主”,他对茶具和环境很有讲究。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如此雅趣,非一般人能体味。

  文人品茶,其实是在品人生,品茶成为他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一种方式。唐代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下的茅屋里住了10多年,每日种茶、采茶。他在诗中写道:“平生无所好,且此心依然。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宋代的杜耒寒夜会友,他点燃茶炉。通红的火焰旁,大家围坐在一起,啜茶清谈。“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种儒雅的风习至今仍令人神往。宋朝诗人陆游是著名的茶客,他嗜茶成癖,甚至深夜里都要带病冒寒亲自汲泉煮茗,他在《夜汲井水煮茶》中写道:“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有趣的是,文人喜欢把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慨叹:“从来佳茗似佳人。”他大概觉得,茶叶在水中泡出的形状、颜色,和美人的婀娜多姿、飘逸淡雅有相通之处。

  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与文人飘逸超然的情趣相符合。茶的清淡雅致、隽永绵长,暗合文人含蓄内敛的特质。文人之所以接受茶,并在品茶中融入自己的情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茶适应了中国文人性格里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操守。尤其文人在遇到挫折与磨难,心情烦躁、沮丧时,茶更成了他们平复心情、获得精神解脱的好伴侣。借着茶的力量,失意的文人以一种洒脱豁达、无拘无束的心态进入了虚拟的人生境界。

  千古文人一盏茶。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文人的清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hl/9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