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台语俗称「鸭母蹄」,意味脚掌像鸭子蹼一样平贴于地面。扁平足患者由于足弓塌陷,而无法吸收身体重量及地面的反作用力,因此会增加运动时重力对关节产生的冲击。成年人约二到三成有扁平足,而且扁平足也有部分遗传倾向,父母长辈若是扁平足,小孩也有较高机率为扁平足。当孩子在学走路时,许多家长都会特别注意走路姿势是否正确,常常担心会有扁平足问题,但其实大部分幼儿时期的扁平足,都会随着年龄增长的发育,逐渐恢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足弓就会跟着孩子的活动产生变化,又以2岁~6岁之间发展最快,直到8~10岁左右就会渐渐发展成熟。
足弓支撑人体活动,宛如避震器功能
然而当人站立时,骨头排列及韧带会给予足弓支撑,行走时,肌肉也会扮演动态稳定的角色,帮助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并给予支撑、伸缩、扭曲、弹跳等功能;许多物理治疗师表示,尤其内纵足弓,就是当人体行走或跑步时,透过适度的弹力与扭力,藉由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达到吸震的效果,让人体可以适应各种地形,宛如避震器功能。
0到2岁幼儿O形腿属正常发育过程
但幼儿的足部并未发育完全,也因此包括0到2岁时双脚会呈现O形腿、2到4岁时为X形腿,都属于正常的发育过程,直到4至6岁才会恢复正常排列,即使发现幼儿出现功能性扁平足现象时,家长也只需多观察并追踪足弓的形状,一般而言5至7岁时就会逐渐恢复,最晚在十岁之前也会自然形成,仅5至10%的扁平足无法自然恢复。
透过足部运动助幼儿足弓发育
家长也可把握幼儿2~6岁的足弓发育时期,透过足部运动来帮助足弓发育,像是利用脚趾做运动或和同伴互相踩脚踏车,或是学企鹅走路方式,也就是利用脚跟走路以训练小腿前侧肌肉肌力,但若发现属于合并足外翻的扁平足,则需透过足弓矫正鞋垫加上运动,才能帮助足弓正常发展。然而在孩子足部发展阶段,家长只要多点观察,就能避免错误的姿势产生。此外还可以
大多数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状,但是少数扁平足会在走路、跑跳、平衡等动作受影响而经常跌倒,除此之外,如果并有足跟外翻、歪斜的现象,会更让孩子们在走路时接触地面后,足跟不稳、歪斜,也会因为身体受力而改变,并且造成足部膝关节内侧受到不正常的拉扯、韧带受损等状况,因此家长们要多多注意孩子的脚弓,对未来长高、活动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