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平足流行病调查研究

来源:西安医院足踝外科

作者:梁晓军赵宏谋张言李毅石海花梁景棋胡东曾秋姬维娜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柔韧性平足(FFF)在学龄期儿童群体中的流行状况,分析其相关的致病因素。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例学龄期儿童(年龄6~13周岁)进行双侧足底压力测试并搜集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儿童FFF与年龄、性别、左右足分布、体质指数间的关系。

结果学龄期儿童FFF的发生率在6周岁时为39.5%,12周岁时降低至11.8%,并且在12~13周岁时处于平台期。儿童FFF的发生率与超重(OR=1.35)、肥胖(OR=2.43)呈正相关,但在低龄组(6~9周岁)中,只有肥胖(OR=3.25)与儿童FFF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性别、左右侧的差异与儿童FFF的发生率无明确关系。

结论FFF的发生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至12~13周岁时达到平台期,趋于稳定。FFF的发生率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儿童扁平足;体质指数;青少年;流行病学调查

内侧纵弓是人体最重要的足弓之一,由骨性结构构成其基本框架,软组织维持其稳定性。柔韧性平足(FFF)的形态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足跟外翻和内侧纵弓“塌陷”[1]。对于儿童FFF,笔者认为使用“塌陷”来描述内侧纵弓状态并不合适,用“发育停滞”可能更为准确。儿童FFF通常被认为是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一。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成熟,早期呈现的高关节活动度的状态将逐渐降低,内侧纵弓也将逐渐形成正常高度。故而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FFF应当归属于生理性平足[2]。

在低龄儿童中,负重状态下的FFF被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而在比较年长的儿童中出现负重下的FFF则被认为是病理性的畸形,需要进一步诊治[3]。在文献报道中,准确区分儿童生理性与病理性FFF的时间节点尚存有很大争议[4]。之前的很多研究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hl/10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