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被喂活蝌蚪降火这年头,没被爸妈搞死算

原创

孕事

家长作孽,孩子遭殃。请不要以爱为名,做伤人之实!

太无语了!这都什么时代了,竟然还有这样愚昧的父母!

这两天,一段家长给幼童喂食“活蝌蚪”的视频火了。

视频里碗里不停游动的活蝌蚪,被一口一口喂进孩子口中!

喂蝌蚪的不是无知的老人,不是恶搞的亲戚,而是孩子他亲妈!

亲手将一个个游动着的活蝌蚪,喂到孩子嘴里,说“这样吃可以强生健体”!

孩子摸着小嘴,一脸茫然的样子。

真是家长作孽,孩子遭殃。来来来,这位家长,让我灌你两碗小蝌蚪好吗?!

小蝌蚪能吃吗?

随便上网搜一搜就知道,蝌蚪中含有大量寄生虫,如果将其食入体内,可能会感染寄生虫“裂头蚴”。

早在之前,大河报就曾经报道过《听信偏方,生吞两碗活蝌蚪》的新闻,新闻中的男子为治疗皮肤病,听信民间偏方,生吞了两大碗活蝌蚪。

不料,几天后皮肤病未见好转,却出现了持续发烧、腹泻等症状。经多方寻医,他被诊断出染上了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疾病——曼氏裂头蚴。

裂头蚴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到人体的任何器官和部位,吸取人体内的营养,发育成长。感染部位会局部红热,红肿热痛,在眼部、胸部等易感染地区甚至会出现肿块,肿块里是裂头蚴虫体。

稚嫩的孩子感染上裂头蚴,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大于身体机能已经成熟的大人,这种生理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

别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做这些要孩子命的事了!孩子是多么信任你啊!你给什么他从来不怀疑,而你却拿你的无知愚昧对待他!

这些让人气炸的事情还不少!

3月份中山一位妈妈,家里有三个孩子,因为最近孩子们咳嗽没有食欲,就以为孩子上火了。

这位妈妈听信所谓“偏方”,给三个年幼的儿子喝了“珍藏”三年多的“下火神水冬瓜水”!

大儿子在喝了90毫升的“神仙水”后,就睡着了。

大概2小时后,睡眠中的大儿子开始口唇青紫,而且恶心想呕吐。家里的一对10个月大的双胞胎儿子也相继出现了这种情况。

医院后,比较严重的是10个月大的双胞胎弟弟,他出现了恶心呕吐,精神烦躁,全身皮肤及粘膜都出现了紫绀现象,四肢发凉。

医生诊断是“亚硝酸盐中毒”!

必须马上洗胃、补液、特效治疗。幸好抢救及时,在遭了一圈罪以后,好在孩子们都没事!

孩子们为什么会亚硝酸盐中毒?

这是因为:久放的冬瓜水中有大量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与人体血红蛋白中铁元素作用下,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这类血红蛋白能抑制正常的血红蛋白携带氧和释放氧的功能,因而致使人体组织缺氧,表现为全身青紫。

除了腌制的冬瓜水会引起中毒以外,腐烂变质的蔬菜,腌制的咸菜,腌制的肉类都可能引起中毒,这类食物应该列入孩子食物的黑名单!

偏听土方法,不仅让娃遭罪,有时候还差点丧命。

杭州有位4岁的宝宝豆豆,一直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大,基本没怎么吃过冰淇淋,也没怎么吹过空调。爷爷奶奶很自豪,认为传统的生活方式更好,不用空调“熬”过来,宝宝身体才棒。

后来天热了,妈妈心疼豆豆午睡时满身出汗,就开上空调睡午觉。

哪知道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豆豆就有点病恹恹的,吃饭也没胃口,吃了两口就吃不下了,身体还有点发烫,遭感冒发烧了。

爷爷奶奶就一边数落妈妈,一边坚持刮痧退烧,把体内的“寒气”刮出来。

可是,刮痧毕竟痛,那么小的孩子哪里受得住,一边刮一边哭得声嘶力竭。

但爷爷奶奶认为刮痧是对孩子好,狠心继续刮。

突然,正在哭泣的豆豆“抽”了起来,眼睛向上翻,牙齿闭得牢牢的,嘴唇发乌,手脚也开始一抽一抽的。

奶奶吓坏了,赶紧用指甲掐孩子的人中。因为用力过猛,人中都被掐出了血。。。

过了2分钟,豆豆才停止抽动,哭出声来。

豆豆妈一看情况不对,赶紧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医院。爷爷奶奶赶紧给孙子裹上小毛毯,抱上了车。

豆豆在车上哭累了,就想睡觉。但奶奶想起电视上曾经看到过的:昏过去的人要让他保持清醒!还一路掐着豆豆,不让豆豆睡过去!!!

医院,豆豆体温39℃,全身滚烫滚烫,还裹着小毛毯,人中也被掐出了血,脖子背上还都是乌青,两条手臂都是红痕。

医生看了都被吓了一跳,还以为孩子受了虐待!事实上也算是被虐了。孩子没被高热烧死,差点被愚昧的土方法弄死。(都市快报)

发烧后不该“捂热”。发烧后盲目加衣服、加被子捂汗,不能散热,会让孩子的体温越来越高,容易出现惊厥。

刮痧也是不对的。一则诊断还没明确,二来,孩子太小,皮肤柔嫩,刮痧痛,也有可能会刮破孩子的皮肉。

掐人中也不应该。出现高热惊厥,按人中按太阳穴并没有什么卵用。

真的要被这些愚昧的家长蠢哭了。这都什么年代了,麻烦你们学点基本的科普好不好,别让孩子跟着你们遭罪!

错误的民间谣言还有很多,这里举几个常见的奇葩说,转给家人看看!

“五官”方面的错误土方法

1、剃胎发,让头发更多

点评:头发稀疏还是浓密,和皮肤里的毛囊(产生毛发的细胞)数量有关的,宝宝出生时会带有所有的毛囊,不会因为剃了头发而增多,但有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减少。

另外,宝宝皮肤娇嫩,剃胎发容易让宝宝头部皮肤失去保护,损伤毛囊反而影响头发生长。如果一定要剃的话,平时注意给宝宝头部防晒,最好留下头顶一圈头发保护囟门。

2、刮眉毛,让眉毛浓黑

点评:和胎发一样,眉毛部分不会因为剃毛而增加毛囊数量。3~6个月正好是毛发自然脱落,宝宝眉毛最少,等到2岁就有“眉形”了。

如果不小心刮伤毛囊,或者刮破皮肤导致感染结疤,还可能改变眉型,或让眉毛缺少一块。

3、捏鼻梁,使鼻子变挺

点评:孩子的鼻子高挺还是扁平,也是DNA决定的!还没有科学依据证实,经常捏提鼻梁骨,可以让鼻子变挺。

而且,宝宝鼻腔黏膜娇嫩,用力捏鼻梁,容易损伤鼻内的黏膜和血管,导致病原体入侵。

4、剪睫毛,使睫毛变长

点评:睫毛的长短、粗细、漂亮与否,与遗传和营养有关,和剪睫毛没有关系。剪睫毛这种活儿,容易伤到宝宝,剪了后眼睛也失去了睫毛的保护。

有些宝宝可能有倒睫(睫毛扎眼睛)情况,家长也不要自己给宝宝剪睫毛,因为倒睫只是暂时的,会自然消失。如果真影响到孩子的眼睛,医院诊治。

5、捋耳朵,使耳廓更圆润

点评:这种做法不会对耳朵形状产生作用。大多数小婴儿的耳朵都处于一种没长开的状态。但随着孩子身体的发育,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耳朵会越长越有型。而这个过程受遗传和饮食、运动等有关。

还有些家长不想让孩子长招风耳,就经常把孩子的耳朵向后压,其实并不管用,主要是遗传因素。

6、母乳抹脸,让皮肤嫩白

点评:母乳营养丰富并有一定杀毒作用,偶尔可以用母乳擦一下脸,但如果长期擦在宝宝皮肤上,容易滋生细菌,从毛孔侵入后,会导致宝宝脸上大片红晕,严重的甚至长出小脓包。

“骨骼”方面的错误土方法

7、睡硬枕,让头型更圆

点评:你错怪枕头了。决定宝宝头型的是遗传和睡姿,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调整一下宝宝睡觉时头的朝向。3个月以内的宝宝甚至不需要用枕头,背和后脑勺在同一个平面上,颈、背部的肌肉才能自然松弛。

如果长期给睡硬枕头,因为宝宝颅骨软,前后囟门没闭合呢,容易让头颅变形,还可能变成大小脸。

8、蜡烛包,让双腿更直长

点评:宝宝的膝盖总是弯曲的,所以双腿会像青蛙一样弯曲的,只有在睡觉的时候,宝宝偶尔会把腿拉直,不过马上又会恢复弯曲。有的地方却认为绑过腿的宝宝长大后腿才会又直又长,要给宝宝打蜡烛包。

不要给宝宝上蜡烛包或者用襁褓裹得太紧,把腿拉得太直,会影响宝宝髋关节的发育,宝宝也容易哭闹、情绪烦躁。

9、折足弓,不让得平板脚

点评:看到宝宝时平足不要惊讶,刚出生的宝宝都是平脚板,2岁以后才会慢慢长出足弓。

如果你发现宝宝的足弓像大人一样弓着,需要告诉医生,检查宝宝的神经或肌肉组织。

“喂养”方面的错误土方法(重灾区)

10、奶水太稀,宝宝吃不饱

点评:我们看到奶水清淡,都是孩子的“前奶“,主要是水分,给宝宝解渴用的。宝宝越吃,母乳越浓,到最后,会分泌奶油样的“后奶”,给宝宝解饿的。

母乳妈妈经常被质疑奶少,其实,只要孩子发育正常、情绪良好,就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

11、母乳6个月以后就没营养

点评:母乳是一种“智能食品”,会自动调节分泌的量和成分,满足宝宝不同时期的需求。

6个月以后添加辅食,但还是以母乳为主,不用担心营养不足而断奶。至少母乳喂养到宝宝1周岁,最好喂到2岁,再久点就不说了,知道你也坚持不了:P

12、给纯母乳宝宝喂水

点评:母乳中80%以上是水,只要观察婴儿(在非吃药状况下)排尿为无色透明或微黄,就说明体内水分充足。

在添加辅食阶段之前,不用给纯母乳宝宝喝水,否则会增加肾脏负担,也会影响宝宝的吃奶量。大约要等到10个月左右,母乳宝宝可以自行喝水。

13、总认为孩子吃不饱,一哭就喂奶

点评:孩子的哭是有很多种原因的,可能是冷了、热了、拉大便了、困了、不舒服了,不定是饿了。应该恨据宝宝月份大小和日常食量,有规律的喂奶。

如果一哭就喂,长期如此,宝宝的胃很容易被撑大,为以后的肥胖症埋下隐患。

14、吃奶粉的孩子长得快

点评:母乳能够满足宝宝每一阶段生长发育的需求,宝宝也不容易吃过量。

吃奶粉的孩子更容易胖,因为奶粉中有数倍于母乳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宝宝不需要的,而且会造成体重过量,给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

15、怕不消化,就一直喂粥

点评:给宝宝的食物里面如果一点硬点的食物都没有,会让宝宝的消化能力“停滞不前”,不能发展。同时,口腔缺乏咀嚼和吞咽练习,可能影响宝宝口腔发育和面部肌肉发育,影响颜值!

给宝宝添加辅食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逐步添加米粉、粥、果蔬、肉类,让营养更均衡,不要在某个环节上停滞不前。

16、过早添加辅食

点评:纯母乳的宝宝满6个月之前只需母乳嚷养,不必添加任何辅助食品。母乳能够在六个月以内满足婴儿的全部需要。提前添加辅食,不但无助于事,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肾负荷,并破坏孩子对母乳的吸收,适得其反。

17、超过1岁也要喂饭

点评:宝宝吃饭时,自己动手自己动嘴,手和口都得到良好的刺激,对于宝宝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有很大影响。如果怕宝宝弄脏就不让学习自己吃,会妨碍宝宝发展进食的技能,也让宝宝学习进食的积极性受挫,抑制他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详细的教宝宝自己吃饭的攻略请戳孕事原创《你愿意让孩子6岁带保姆剥鸡蛋,还是1岁就学会自己吃饭?》,可以看看。

18、坚决不用安抚奶嘴

点评:如果宝宝频繁吃手,建议使用安抚奶嘴,因为:①吸吮安抚奶嘴,可有效避免今后牙齿变形,因为安抚奶嘴外面的圆片有效抵抗并缓解吸吮带来的向内的吸力;②吸吮手指会比吸吮安抚奶嘴更难戒。

19、一出生就喂糖水

点评:新生儿的味蕾异常敏感,糖水、盐都属于强刺激物,可能严重损坏宝宝的味蕾,导致宝宝不爱喝白开水。

如果不小心掉这个坑里了,那就做好今后几年可能绞尽脑汁让宝宝好好喝水的准备吧。

20、6个月前就喂果汁

点评:在6个月以前,不要给宝宝喂果汁。因为果汁中含有不能被吸收的糖,大量喂果汁会让宝宝的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稀,并容易引发尿布疹。

21、一岁内加盐

点评:宝宝味蕾非常敏感,盐属于强刺激物,可能严重损坏宝宝的味蕾,导致宝宝吃饭挑食重口味。一岁前都不要给婴儿吃刺激性的食物。

22、嘴对嘴喂食

点评:对喂宝宝的食物.家长一定不要用唾液接触。嘴对嘴给宝宝喂直.容易让宝宝感染幽门螺杆菌,引起宝宝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甚至会导致宝宝生长发育迟缓。

23、随意喂宝宝吃东西

危害:①异物卡喉:幼儿吞咽反射发育还不完善,一旦发生异物卡喉窒息,可在几分钟内造成大脑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②引起过敏:花生、核桃等坚果和水产品等是常见的过敏原。

因此,给小宝宝喂食要选容易咀嚼吞咽、不容易致敏的食物。

24、逗孩子喝酒

点评:让婴幼儿远离酒精。儿童肝脏发育和代谢功能还不完善,即使是度数较低的酒,酒精也容易淤积在体内引起中毒。

一旦过量,宝宝可能出现昏迷等重症,严重会影响脑部发育。

25、吃东西时逗孩子

点评:给孩子喂食应该让其保持平静、专注。进食时逗孩子,孩子大叫或大笑,随后一次深吸气,饭粒等食物就会随气流而被吸入气管内,引起呼吸道梗阻,甚至呼吸困难、窒息。

26、用纯净水冲奶粉更健康

点评:纯净水除去了各种常量元素和大部分的微量元素,长期饮用会造成孩子营养素摄入量不足。

最好使用自来水烧开,冷却到合适温度冲奶。

27、用矿泉水冲奶粉重健康

矿泉水中含有的营养素又过多,长期饮用会造成孩子某种元素摄入过多。使用自来水烧开冷却到合适温度冲奶。

28、喝米汤降火

厦门有位爸爸照顾还没满月的宝宝,发现孩子眼角总有眼屎。老人就说是奶粉喂得太浓了,娃上火了,要用米汤降火。这位爸爸就在冲奶的时候用了4倍以上的水,有时候还直接给娃喝米汤。导致孩子水中毒,发生脑水肿。

生米→米饭→米粥→米汤,营养成分是呈倍数下降趋势的。米汤的营养非常低,如果喝太多米汤的话,宝宝的胃一下就喝饱了,可实际上却没有摄入多少营养和热量。给孩子喝米汤过多,还会导致水中毒。

29、喝高浓度的奶长得壮

孕事写过《冲奶这件小事,竟让宝宝被迫割除了一截小肠》,就是一位混合喂养的宝宝,因为父母很担心宝宝早产,身体弱,就在每次泡奶粉的时候,都会多加一两勺,好让宝宝长得快点,早快成为正常宝宝。

有一天,宝宝突然呕吐起来,身上也开始发烧。医院诊断,竟是有一截小肠已经坏死,医生紧急做手术进行了割除,否则随时会有肠穿孔的危险!

给宝宝的奶粉泡太浓,或者加奶太快,都会导致小肠吸收缓慢,需要更多血液带来更多的水来稀释。

但血液总是优先保障心肺等更重要的地方,特别是早产儿。因为缺乏充足的血液,小肠的血流就会慢下来,造成缺血,进而引起了肠道坏死。

配方奶应该按奶粉罐上水喝奶粉的冲调比例,加入分量准确的奶粉。

“睡眠”方面的错误土方法

30、经常摇晃着哄睡

点评:婴儿困时其实会自己入睡,只是大人为了控制孩子的入睡和睡觉时间而人为干预,造成有些孩子依赖大人的干预睡觉方式。

摇晃睡觉确实对婴儿大脑不好。如果孩子已经习惯摇晃哄睡,要逐渐减少哄睡时摇晃的幅度,到非摇晃搂抱哄睡,再到搂抱入睡,大人手摸着入睡,最后到孩子自行入睡。逐渐过度,养成自主入睡习惯。

31、婴儿白天睡觉也拉窗帘

点评:多家长从月子里开始,白天也会拉上卧室的窗帘,来保证该子有个完全黑暗环境,提高睡眠质量,但在新生儿阶段,这样做反而可能不利于建立宝宝昼夜周期。

对于半岁以内的小孩,白天尽量不要拉上窗帘,晚上则尽量保持黑暗和安静。

32、打呼噜说明宝宝唾得香

点评:宝宝偶尔打鼾、张嘴呼吸可能是由鼻塞感冒引起的,但如果宝宝经常打鼾,可能是由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或其他原因,影响了鼻咽部通气造成的,医院检查。

33、晚上叫醒宝宝喂奶

点评:许多爸爸妈妈担心宝宝饿,经常在夜里把宝宝叫醒喂奶。频繁半夜叫醒宝宝,很容易打乱宝宝的睡眠规律,大人也睡不好觉。

34、晚上叫醒宝宝把尿

有的家长怕孩子尿床,半夜叫醒孩子小便,对宝宝的睡眠习惯影响不好。晚上使用纸尿裤入睡,大人孩子都能睡好。

“行动”方面的错误土方法

35、过早让宝宝学坐

点评:宝宝天生头大身子小,每个宝宝必须经过足够的俯趴和爬行,颈部和背部肌肉和骨骼才能支撑他那颗大脑袋。

从小应鼓励孩子醒着多趴,锻炼其颈部和背部肌肉,抬头、爬、坐、站、走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过早学坐而导致弯腰驼背、脊椎变形的宝宝数不胜数。

36、把尿比穿纸尿裤好

点评:宝宝要能独立大小便,需要感知能力、肌肉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手眼配合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行。在此之前把尿,并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而且太早把尿,还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

婴儿可以穿纸尿裤,一岁以前不要把屎,大一点可以进行坐便训练。

37、过早竖着抱

点评:婴儿在六个月内不鼓励竖抱,过早竖抱,不利于脊柱发育,可让婴儿趴着。横抱看到的是天花板,竖抱可以看到周围的环境,要求竖抱是聪明的表现,但不能过度。可让婴儿趴着,既可以看到周围环境,又可以锻炼腰背肌肉。

38、过早学走路

点评:让孩子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孩子骨骼发育异常,形成O型腿。应该让孩子在顺其自然的环境中学会走路。

一般来说,宝宝2~3个月会抬头,6~7个月会独坐,8~9个月会爬行,10~11个月学会站立,12~16个月才会走路。

39、过早使用学步车

点评:学步车会阻碍臀肌的发展,加上大多数宝宝使用学步车时,是以垫脚尖方式行走、站立,自然无法学会将脚放平来支撑身体。

40、绝对不给宝宝开空调

点评:夏天气候炎热,儿童的身体对于温度的适应性较差,高温很容易造成中暑、脱水甚至猝死。还可能刺激儿童呼吸道,引发哮喘,或导致痱子、湿疹这些皮肤炎症。孩子可以合理用空调。

但使用前,一定要清洗空调滤网,可以将空调的温度维持在26℃左右,且排风口不要直接对着孩子吹。

41、抱着孩子坐汽车

点评:汽车时速在50公里时发生碰撞,一名体重10公斤的小孩瞬间会产生公斤左右的冲击力。这种情况下,一般没有人能抱住孩子,如果头部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带孩子坐车时,一定要使用安全座椅。

“玩耍”方面的错误土方法

42、过分逗宝宝笑

点评:逗笑应该适可而止。宝宝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果逗得笑声不绝,会造成瞬间窒息、缺氧,引起暂时性脑缺血,有损脑功能,还可能引起口吃。

43、嬉戏时摇晃和高抛宝宝

点评:宝宝的头部体积和重量占全身的比重较大,但颈部肌肉对头部的支撑力很弱,剧烈摇晃和高抛很容易引起幼儿脑震荡,甚至会使视网膜毛细血管充血,导致视网膜脱落。

轻轻摇晃孩子并没有问题,不过一定要用手掌托住孩子的颈部。

44、随便亲吻宝宝

点评:与宝宝亲密接触时请确保大人的卫生和健康。随便亲吻宝宝的危害:①传染疾病:感冒、患口腔疾病或肝炎、结核等传染疾病的人亲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得病;②造成皮炎:成人脸上的化妆品、口红大部分含香料和各种化学物质,直接与孩子接触,会伤害孩子稚嫩的皮肤。

“治病”方面的错误土方法

45、孩子发烧手冰冷要多穿

孩子发高烧会让肢体循环变差,是容易可能出现头部烫、手脚冰的情况,但这不表示孩子冷,不要盲目加衣服。

宝宝发烧超过38℃后,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自然散热”为目的,少穿衣服、少盖被子,多喝温水,洗温水浴,或用温热的毛巾给孩子擦拭身体。如果体温上升过快,可以少量、适当使用冰敷,在孩子头部或大血管位置冷敷或冰敷。

46、用酒精给孩子擦身降温

广东有位2岁的宝宝发高烧,父母听说酒精可以降温,用掉约1升的工业酒精,给宝宝全身上下擦酒精。结果孩子酒精中毒,最后抢救无效身亡。

孩子皮肤非常幼嫩,很容易吸收甲醇,而这种物质对脑部神经系统的危害可以说是致命的

不管是工业酒精还是饮用的酒,都不能用来给宝宝物理降温,虽然酒精挥发会带走热量,但也容易透过宝宝娇嫩的皮肤进入到血液,容易酒精中毒。

47、捂汗能退烧

儿童汗腺不发达,“捂汗”不仅达不到“发汗”的作用,而且往往越捂体温越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出现体温升高、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48、靠手温判断冷不冷,怕孩子着凉捂得严严实实

孩子手脚体温低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是因为孩子本身心脏力量弱,血压低所导致的,和孩子冷不冷没有直接关系。捂得太厉害,反而使孩子烦躁,睡不安稳,还可能捂出痱子、湿疹。

了解孩子的冷热情况,应该孩子的后背或者前胸这些躯干部位:温热但没出汗,就是最恰当的。

49、孩子发烧就在家里观察,医院

点评:宝宝如果发烧38.5℃以上而且12个小时没退烧,伴随下面这些情况:呼吸急促、手脚冰冷、抽搐、精神倦怠、肢体抖动、呕吐、皮肤苍白或紫绀、意识不清、喂养困难、尿量减少等,则要果断就医。

如果你对情况判断没有把握,或者宝宝没满3个月出现发烧,去医院!

50、喝葡萄糖水去黄疸

点评:出现婴儿母乳性黄疸,应该多喂奶,多晒太阳,让黄疸自行代谢,如果还是很严重需及时就医。通过增加喂养量,致使排便量增加,进而达到降低黄疸的效果。

而葡萄糖的吸收过程只增加血中葡萄糖含量,使体内的能量供给维持在一定范围,不会增加排便量,因此不利新生儿排黄疸。

51、动不动就朴钙

点评:出汗多——缺钙,枕秃——缺钙,头型不好看——缺钙,半夜哭——缺钙,走路晚——缺钙,不爱吃饭——缺钙…其实,出汗多最大可能是给孩子捂太多了;枕秃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如果过早使用枕头或者床品选择不好更明显。0~6个月无论是母乳、配方奶还是混合喂养的宝宝,只要奶量喝够,钙都是充足的。6个月后,如果宝宝饮食平衡,就不可能缺钙。

52、只有冬天出生的母乳宝宝才需要补充维生素D

点评: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并不高。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没有适度的阳光照射,很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的一些疾病。所以,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应开始扑充维生素D。

53、喝银镯水降烧

点评:孕事以前写过《新生儿偏方降烧喝银镯水致死》,讲的就是有个还没满月的宝宝发烧了,家人按照网上传授的偏方,找来一对银手镯,煮水给小军军喝,又泡了些珍珠粉给小军军“压惊”,还用酒精擦身降温,整整折腾了一夜。

结果高烧没退,第二天早上孩子开始嗜睡,家人才医院看,可惜孩子已经死亡。一家人哭瘫了。(海峡都市报)

都不想说什么了。发烧和银镯水有一毛钱的关系啊。

上面这些错误的育儿法,有的家长还在犯!家里有孩子的家长们都应该看看,这些错误不要再犯了!

科学育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守护!

?商务合作: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hg/6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