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
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两字是参同。
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良知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艮《乐学歌》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
乐是学,学是乐。
呜呼!
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程子《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朱子读书法》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下。
循序渐进
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
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己之学也。”
虚心涵泳
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豪杜撰。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却将圣贤言语来凑。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如何能见得圣贤本意。”
切己体察
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覆,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
着紧用力
朱子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居敬持志
朱子曰:“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