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的大树,若想抵御狂风暴雨,树根要粗壮有力深深扎入大地。
万丈的高楼,若想屹立高耸入云,地基要深挖加固才能盘石桑苞。”
从教育角度来说,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需要接受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正向的教育(幼儿园-大学,家庭-社会),才能逐渐积累全面的知识量以及构筑健全的人格。从掌握一项实用技能的角度来说,一个实习工人到熟练工人的成长,同样需要从基础理论开始再到实践验证,最终经验与理论融合,达至娴熟。不难看出,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都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由基础到尖端,由简单到深奥,由简至繁的一个过程。当我们沉下心来学习探索一门学科的时候,轨迹与次第更是如此。毫不夸张的说,瑜伽就是这样一门包含但不限于科学,哲学,艺术,的一门学科。(什么是瑜伽?whatisyoga?)当我们从体式层面开始探索瑜伽学习瑜伽时,同样要遵循有次第,有阶段的学习方式。今天就让我们从身体的根基双脚开始,探讨脚下根基的重要性。01
—
从瑜伽视角认识脚下根基
简单的解刨结构:
这是最简单的,肉眼可见的脚部的区域名称,在开始瑜伽体式练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简单的脚部解刨学名称,方便后面的理解学习。
瑜伽中脚底的样子:
脚趾:五个脚趾看着短短小小的,其实趾骨是很长的,当我们伸展脚趾时,要从脚背的上端就开始伸展脚趾,让所有的脚趾都充分展开,张大,拉长铺平落地。根基点:脚下最重要的的四个根基点。分别是大脚趾下方区域大脚球,小脚趾下方区域的小脚球,脚后跟内侧点,脚后跟外侧点。(像是长方形的四个角)脚中心点:脚下结构的中心点,也是脚下重心点的所在。当我们在站立时,身体的重量应该均匀的分布在脚掌脚跟之间,均匀的分布在脚的内侧与外侧。足弓:通常意义上讲,大家普遍认知的足弓就是脚心内侧的弧线。但是在瑜伽习练时,我们把脚下足弓更细致的划分。分别是大脚球点与脚跟内侧点之间的内足弓,小脚球点与脚跟外侧点之间的外足弓,大脚球点与小脚球点之间的足横弓(它们像三座拱桥一样,保持人体的直立,支撑身体的重量,缓冲震动与压力。)02
—
脚下根基的常见问题
通过第一部分脚与根基点的认识,我们可以大致拟定一个脚部在练习当中应该呈现出来的理想状态。(以山式Tadasana为参照)
第二第三脚趾缝,脚踝中线,膝盖中线对齐,
正对前方。
脚下四个根基点均等的下压扎根。
身体重量均匀分摊在脚的内侧边与外侧边,
重心均匀分部在脚掌和脚跟之间。
足弓上提
脚踝内侧与外侧垂直等长且均匀内收向脚踝的中心。
但是现实中,大家脚下呈现的状况是各种各样的
我们通过脚印和脚踝后侧可以看到脚呈现的不同状态。
当重量都压向脚的外侧边缘时,脚踝的内侧会缩短外侧会过度伸展。
当足弓无法上提,会出现扁平足的现象,重量压向脚的内侧边缘,脚踝内侧过度伸展,脚踝外侧受到挤压。
然而脚下这种重量分布不均以及足弓的塌陷,能够直接影响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结构与健康,严重的甚至能够影响到脊柱,肩颈,头。
拇指外翻
这种情况在女性当中比较多见,很多是由于长期穿尖头的高跟鞋,鞋内空间狭小质地坚硬,长期以往的挤压使脚的结构发生形变。有拇指外翻的人往往脚趾是无法伸展开的,像是手的握拳状。除了外在因素的诱导,也有先天因素,遗传及脚底肌力的降低和不平衡造成,扁平足的人往往同时伴有拇指外翻的情况。
脚影响全身
其实脚下的结构和受力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腿部的结构。
除了先天性因素外,其实多数是后天不良习惯造成的,不良的行走,站立方式,脚部,腿部肌肉不协调以及肌力不平衡等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常腿部结构的大腿中线,膝关节中线,小腿脚踝的中线对齐在一线上。
X型腿和O型腿的结构则明显可以看出,脚内外边缘受压不均,脚踝内外侧型变,膝关节内侧与外侧的空间挤压与受力是不均匀的,而这也直接影响了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长时间的紧张或松弛。
在这种不正常的脚,踝,膝结构下大强度运动或体重过重,久而久之关节处的磨损严重,稳定性变弱,出现疼痛或者扭伤。结构不正的问题还会造成下肢力学结构发生变化,相应的肌肉群也会出现肌力的不平衡。而且我们都知道,下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下层的结构出现问题,那么上层的髋关节,骨盆,脊柱都会受到影响。骨盆前倾与骨盆后倾,带来腰椎,胸椎的曲度变化,甚至脊柱的侧弯与旋转。当不适疼痛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时,我们才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