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你来看三部好电影

看了这样三部好电影,想分享给你——《何以为家》《小男孩》和《房间》。主题各异、故事不同,但故事的主人翁都是一个小男孩,自从做了妈妈,好像对和小男孩有关的一切都有着特别的兴趣。

何以为家

电影直译名《迦百农》。迦百农本是圣经里的地名,又有“乱和无规则”的含义,而这,正是影片所展现出来的。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十一二岁黎巴嫩小男孩赞恩的辛酸故事,他生于贫民窟,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挤在破旧的阁楼里。赞恩和弟弟妹妹们每天都在打零工补贴家用,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他小小年纪历经生活的磨难,最后因为伤人入狱,绝望之下把父母告上了法庭。他状告父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却没能够好好抚养他,没能给他应有的教育、健康和爱。母亲在狱中探望时告诉赞恩,他又要“当哥哥”了,赞恩终于发出呐喊: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活得体面,能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你不敢相信,这样的话竟然出自一个孩子之口。而正是这些与一个孩子不相匹配的台词,更让人心疼他的遭遇,艰难的生活不仅在他的身体留下了伤痕累累,也让他的心灵饱受着摧残。

小赞恩的控诉振聋发聩——

你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连自己都难以养活,你为什么要生下我?这个国家战乱频发、难民遍地,你为什么要让我来到这个充满苦难的土地上?如果你把我生下来只是为了把我遗弃、虐待、辱骂,那又为什么要让我来到这个世上?

作为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听着这样的控诉会觉得心疼不已。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应该被呵护和珍爱的,随之而来的是无可推卸的责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而只受到谴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前一阵子,看到迎来新生命的妈妈写到“谢谢你来到我们家,带给我们不曾预想的幸福”,是啊,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擅自”把他带到这个美好和苦难并存的世上,身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更要对此负起责任?

是不是要有相应的经济能力,让孩子能够在健康富足的环境下成长?即使生活有些拮据,是不是要力所能及地给他应有的爱和关怀?

是不是要竭尽全力给他好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让他长大后组建起的家庭也能是一个洋溢着幸福的地方?

如果做不到这些,仅仅是在所谓观念的压力下,或者只是一时兴起,就仓促地把一个生命带来这个世上,实在是太残忍的一件事。

影片里的父亲在法庭上为自己这么辩护:我有什么错?我也是这么被生出来,也是这么长大的。从小到大别人跟我说,“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梁骨”。我哪会知道有一天我会被自己的脊梁骨戳穿心扉。

多么冠冕堂皇的说辞!恶性循环就是如此,它比良性循环更容易持续,更容易变成理所当然,多少人在其中变得麻木不仁、得过且过。

在《请回答》里,德善的爸爸在一次德善受委屈后,向女儿道歉时说到:“德善啊,爸爸来到这个世上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当得不好也请你多担待啊。”这才是一个有爱的父亲应该有的态度,和自己的孩子共同成长。希望我们都是这样的父母,可以有脾气,但绝不把孩子当成负累,可以不富有,但能给孩子衣食无忧的童年,可以很忙碌,但也得有陪伴他的时间,可以不完美,但能和孩子一起面对人生海海,教他振翅高飞。毕竟,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理应被温柔相待。

小男孩

影片中的小男孩个头矮小,常常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欺负,但他仍然是个内心充满快乐的孩子,因为他有个好朋友和好搭档,那就是他的爸爸,爸爸会陪着他看英雄漫画,会给他鼓励和信心,在温馨幸福的家庭他一天天成长着,爸爸是他最大的依靠。

美好平静的生活因为二战爆发而发生了转折,男孩的哥哥因为扁平足无法参军,爸爸只好顶替他上了战场,父亲离开的日子里,小男孩的思念日甚一日,可以说,爸爸是他唯一的、最信赖的伙伴,父子间亲密得无以复加。后来,传来了爸爸被俘虏生死不明的消息,全家人都陷入了悲痛,小男孩更是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已。

唤醒他、让他坚强的,是他和爸爸的口头禅,那句充满力量的话,那句激励着他哪怕千难万阻也不能放弃希望的话——Doyoubelieveyoucandothis?

有时候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选择相信,相信所希望发生的事情终归会发生。因为对爸爸的爱和思念,所以小男孩相信“荠菜籽大小的信念能撼动大山”,他相信完成牧师的清单任务能让父亲回到自己身边,他也相信对着大海那端日本的方向发功,能帮助早日结束战争。小小如他,这是他唯一能为远方身处险境的父亲所做的事情,他满怀着希望和信念,相信这一切都会发生。

这是一部很温暖很阳光的电影,让我们也跟着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爱和家庭,相信奇迹终会发生,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并不会被阴暗遮蔽。

如果我的孩子说,他想拥有一双翅膀。

我会告诉他,真的吗?那太棒了,希望你的翅膀变得强壮,能带上爸爸妈妈一起飞翔。

房间

我想只要看过《房间》,没有谁会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细腻、真实、深邃、幽微。

要拍一部关于诱拐、监禁、性奴的影片,一般认为最稳妥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渲染悲剧恐怖的气氛,但这部电影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或许不那么好走,但导演和演员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脏乱中也有纯净,黑暗里亦有诗意,绝望中饱含希望,时而压抑窒息,时而内心的坚冰又被温情融化。

看过电影的人,不会忘记开头温馨舒缓的音乐飘扬耳际,不会忘记稚嫩童声的诗意独白仿若天籁,不会忘记房间中几处破烂物品的特写带来的冲击,不会忘记每天唯一给房间带来光亮的那扇天窗,不会忘记留着长长的头发、闪烁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Jack和他的妈妈Joy,不会忘记他们在这个逼仄空间里日复一日的烂漫生活,不会忘记小男孩在五岁生日的早晨逐一与房间里的水池、浴缸、椅子打招呼的可爱模样。影片上半部讲述逃脱,下半部讲述重生,重生之艰难更胜于逃脱,所谓涅槃,一定是经过浴火重生的。

对于从十七八岁便被囚禁起来的女人来说,是“从天而降”的孩子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甚至是生存的智慧。妈妈陪伴孩子一天天成长,直到他五岁了,她开始向Jack讲出真相,想要借助Jack的帮助逃离炼狱。可这对幼小的Jack来说,是何等艰难和恐惧,因为他将要离开的,是他的整个世界,包括他最爱的妈妈。当然,他最终还是做到了,他们逃离了那个房间。

在她被囚禁在小棚屋的时候,那个狭小的世界里只有她和儿子两人,孩子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是她不尽的力量源泉,那几年中,她是坚强而称职的母亲,努力维护着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可当她费尽心思带着儿子逃离了囚禁,回到了那个充满无限可能和希望的真实世界时,她所要面对的不再只有她的小男孩了,她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到自己还仍然漫长的人生上,她发现所有人都按照各自的轨迹在生活着,只有她自己已被现实远远地抛下。在医院里,Joy拒绝了医生留院评估的建议。她说她真的很想回家。她不仅是想回到那个有父亲母亲的家庭,其实还想回到自己的十七岁,青春浪漫,纯洁无瑕。但是,她再也回不去了。她必须自己重新经历,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从一个17岁的女孩儿成长为人母的过程。处境的改变,生活的变迁,人生的崩塌,作为一个成年人,承受这种改变的痛苦,远比小孩子适应新事物要困难得多。

生活中有些创伤,是时间也无法让它愈合的。爱你的人陪伴左右,帮你打开房间的门,让温暖的阳光照进来,他们或许才是真正的解药。小男孩即便一开始还留恋着那个熟悉的囚笼,因为那里虽然狭窄肮脏、处处糟粕,但那里承载着他最快乐的童年。但他也在渐渐抬头仰望天空,在与邻家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心扉,慢慢看清周遭,接纳并喜欢上了这一份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由与开阔。爱,让人获得安全,被偷走的岁月,被伤害的青春,被摧残的身体,被禁锢的灵魂,终将被希望、善意和爱救赎。

最后,他们再回到房间,应该说恍若隔世。像电影开篇时,对每一件家具和物品说早安一样,Jack向盆栽,衣橱,水池,天窗逐一道别后,对妈妈说:“Ma,saybyebyetoRoom”,母亲亦在嘴边呢喃了这句告别。他们走出了房间,完成的是一次自我救赎。

影片中有几句话说的很好——

在这个世界里,有着无数的门,门背后有着无数的房间,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在那里发生着,人们总是在忙碌着,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天堂在哪。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拾风于武汉

.9.17

拾风拾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bx/6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