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多汗?宝宝爱出汗,怎么办?
什么是小儿多汗腺分泌过多称多汗。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且小儿多活泼好动,故出汗一般比成人多。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剧烈运动等原因,导致多汗是机体调节体温所必须的过程称生理性多汗。如不存在以上因素,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多汗称病理性多汗。
小儿多汗的正常原因宝宝多汗大多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一般情况很好;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加上室内空调温度过高,使得宝宝过热而出汗多。有的宝宝出汗仅限于头部、额部,俗称“蒸笼头”,亦是生理性出汗,父母不必担心。
睡觉时出汗——有些孩子经常在睡眠时出汗,汗水浸湿了衣衫、枕巾,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盗汗。许多家长为此担心,虽到处求医,但仍然见效不大。很多家长一看到宝宝睡觉出汗,就会怀疑他是否缺乏维生素D。其实只要宝宝日常及时补充了维生素D,而且又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就完全不必担心这种情况。
婴幼儿调节汗腺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入睡后新陈代谢不能及时减慢,热量就会以出汗的方式在短时间内释放。如果没有使用发汗的药物,室温适宜,衣被厚薄合适,通常入睡后1、2个小时左右(上半夜)的出汗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吃奶出汗——我们常常说“使出吃奶的劲儿”来形容用很大力气,对小婴儿来说,吃奶确实是一个体力活,需要用非常大的力气。所以吃奶出汗是很正常的现象。小婴儿除了头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的汗腺发育不完善,所以出汗通常集中在头部和颈部。就像我们平时用很大的力气做事就会出汗,这是同样的道理。
被子盖太厚,衣服穿太多——如果气温较高、衣被过厚、剧烈运动等,都会导致宝宝出汗。所以基于这点,家长应该适当地为宝宝减少衣被。因为给宝宝穿盖太多会导致大量出汗,如果没有及时换掉被汗浸湿的衣被,让宝宝用自己的身体暖干,反而容易感冒。
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宝宝的过热的刺激下,只能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小儿多汗的非正常原因宝宝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出很多汗,汗多可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如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如过度兴奋、恐惧等。有的宝宝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
活动性佝偻病:一岁以下的婴儿多汗,若缺少户外活动不晒太阳,没有及时添加鱼肝油、钙粉,父母则应观察宝宝除了多汗外,是否伴有佝偻病其他表现,如夜间哭闹、睡在枕头上边哭边摇头而导致后脑勺枕部出现脱发圈(又见枕秃)、乒乓头(枕骨处骨质变软,扪之似摸乒乓球的感觉)、方颅(前额部突起头型呈方盒状)、前囟门大且闭合晚等表现。医院请医生检验,以明确诊断。
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宝宝往往不仅前半夜汗多,后半夜天亮之前也多汗,称之为“盗汗”。同时有胃纳欠佳,午后低热(有的高热),面孔潮红,消瘦,有的出现咳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往往有结核接触史,家中老人、父母或保姆患有结核病。
低血糖:往往见于夏季天热,宝宝出汗多,夜间不肯吃饭,清晨醒来精神萎靡。患儿表现为难过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大汗淋漓,四肢发冷等。
小儿内分泌疾病(这种疾病引起多汗较为少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多见学龄儿童,女孩为多。可表现为多汗、情绪急躁、食欲亢进而体重不增,心慌、心悸,甚至眼球突出等。肥胖症的宝宝也容易出汗,动一动或平时走走路就多汗。
其他小儿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同时伴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如伤寒、败血症、类风湿病、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或血液病等。
宝宝出汗的护理1、勤洗澡,给宝宝穿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不要让风直接对着出汗的宝宝吹。
3、保持皮肤洁净干爽,一旦出汗要及时擦干并换上洁净干爽的衣被。
4、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适当增加锌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5、不要给宝宝穿盖得太多,穿盖适宜的标准是宝宝颈部、后背温暖或有薄汗。
另外,对多汗的孩子要重视皮肤护理,勤洗澡或擦浴,更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汗腺管阻塞发生汗疹或疖子,或者皮肤皱摺处糜烂,造成皮肤继发感染。
(本文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嘉乐迪益生菌冻干粉
孩子吸收有问题,就用台湾嘉乐迪!
早期白癜风能治好吗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