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m.39.net/pf/a_4476482.html
浅谈格律诗对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白洁
一、各位老师、各位诗友:大家晚上好!应上海格律诗词社黄汉江先生的邀请,今晚由我给大家作诗词知识讲座。我讲的题目是《浅谈格律诗对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诗词爱好者。我愿意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诗词写作水平,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做一点贡献。对仗,也叫“对偶”,是我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方式。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对仗有如古代宫廷衙门中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对仗分严对(工对)与宽对,一般能作到“词性相同”、“结构相类”、“平仄相对”就可以了,但最好要用工对,因为工对可以提高格律诗的艺术性。不少诗稿中忽略了对仗,或者对仗不严。但是,严格地讲,“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举例说明:1.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2.绿水无忧风皱面,青山不老雪白头。——既对偶,又对仗。在格律诗中,对仗是一种比较严谨的修辞,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败笔,以至于破坏诗句音律和韵味。下面,我讲解一些格律诗句对仗的禁忌,以期帮助初学者了解对仗的内涵和规律:
二、一忌“失替”对仗联句由两个句子构成,其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在同一个句子中,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要交替进行。如果第二字为“平”,第四字就要为“仄”,第六字又为“平”;反之,第二字为“仄”,第四字就要为“平”,第六字又要为“仄”。只有构成对仗联句保持了音步平仄的交替进行,才会有马蹄行进的节奏感。不遵循这个规律就叫“失替”。音步平仄失替,就会造成节奏混乱。举例说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出句第二个字“含”平声,第四个字“岭”仄声,第六个字“秋”平声平—仄—平对句第二个字“泊”仄声,第四个字“吴”平声,第六个字“里”仄声仄—平—仄“二、四、六分明”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三、二忌“失对”在对仗联句中,出句和对句相对应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要相对。如果出句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是“平仄平”,那么对句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就应是“仄平仄”;反之,如果出句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是“仄平仄”,那么对句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就应是“平仄平”。不遵循这个规律就叫“失对”。构成对仗联句的两个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失对”除了指出句与对句音步平仄不相对外,还指出句与对句字数不相同的情况。比如出句七个字,对句六个字,属于严重失对,这是不允许的。举例说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出句二、四、六字仄—平—仄对句二、四、六字平—仄—平
四、三忌“隔景”隔景原是园林建筑构景手段之一,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和不同景区的手法称为隔景。把隔景的概念引申到对仗联句中来,就是指出句和对句所描写的场景与画面不和谐,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下面举例说明:柳色初开莺掠影,秋风乍起雁橫空。出句描写柳芽初吐、新莺疾掠的盎然春景,对句描写凉风乍起、雁字橫空的萧瑟秋意。出句写春天,中间没有一个自然、合理的过渡,对句就急转直下写到了秋天,让人感觉画面极不和谐,二者相去甚远,看不出到底要表达什么,这就是隔景。再举一例:雨润飞红春色好霜白落叶月光寒出句写春景,对句写秋景,不是同一个场景。再举一例,大家看是否“隔景”呢?春种一颗粟,秋收万斗粮。这个不是隔景,它们在意义上是因果关系。
五、四忌“合掌”所谓合掌,是指出句与对句意思重复,两句实为一句,就像两个手掌合在一起。《唐诗鉴赏辞典》是这样介绍“合掌”的:“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在律诗及楹联创作中,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合掌有两种情况:1.局部合掌:出句和对句中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例如:赤县神州催骏马,中华大地展新姿。“赤县”、“神州”、“中华”意思相同,都指中国,即为合掌。万民争致富,百姓乐安康。“万民”与“百姓”都是广大民众的概称,两词相对犯了合掌。2.整体合掌:出句与对句语义在整体上是一个意思。例如:豪情移北海,壮志笑南天。出句与对句所写所赞是一回事,语义没有变化。鸟语春光好,莺歌柳色新。对句和出句只说了一个意思,不能成为一联。因为“鸟”是总概念,“莺”是属概念;而且“春光”已暗含了“柳色”,从意义上说犯了合掌。千家富贵千秋旺,万户吉祥万代兴。神州千古秀,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碧水长流。这三组都是下联对上联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合掌。《红楼梦》第76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中,黛玉出句“犯斗邀牛女”(进入北斗星座邀请织女),湘云对道“乘槎(cha)访帝孙”(乘着仙筏去拜访天帝的孙女)。黛玉听后说:“对句不好,合掌。”为什么说合掌呢?因为牛女就是织女,而“织女,天帝孙也。”(《汉书?天文志》)牛女与帝孙是一个意思,所以黛玉说“合掌”。
六、五忌“重字”重字,是指在出句和对句中使用了某个相同的字。如果不是为了修辞的需要,格律对仗联句一般是不允许重字的。重字有两种情况:1.同位重字:即同一个字出现在出句和对句相对应的位置。例如:且咏春风寻皓月,不教春雨问浮云。“春”字处在出句与对句的相同位置,属于同位重字。2.异位重字:是指同一个字出现在出句和对句中不相对应的位置。例如: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不恨人。“不”字处在出句与对句的不同位置,属于异位重字。无论是同位重字,还是异位重字,都会损害联句音律美,削弱联句表现力,初学者应力避之。
七、六忌“三平尾”三平尾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从格律联句平仄规律看,平仄相错,节奏感成就了韵律美,于是便形成了固定的平仄格式。“三平尾”被认为是对仗大忌,主要是从联句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联句缺乏应有的音律美。下面略举几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李忱)此联对句以“琵琶篇”收尾,三字皆为平声,成了三平尾。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唐·王维)此联对句以“春风寒”收尾,三字皆为平声,成了三平尾。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唐·白居易)此联对句以“阿怜来”收尾,三字皆为平声,成了三平尾。
八、七忌“三仄脚”三仄脚又称“三仄尾”,一般是格律联句中仄收白脚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的情况。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平而仄,都会造成收尾成为三仄声的结果。同三平尾一样,三仄脚会打破联句中的音步平仄交替、相对、相粘规律,造成音律不和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世情只益睡,盗贼岂敢忘。(唐·杜甫)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唐·王维)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人。(唐·王维)上面几个联句中的“两岸阔”、“只益睡”、“五色诏”、“试借问”都属于三仄脚。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读唐诗时会发现,唐人并不忌避“三仄尾”,即使到了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甚严,仍然认为“平平仄仄仄”是可以使用的拗律句。不过,作为初学者,最好学习正格联句。
九、八忌“孤平、孤仄”孤平,是指一个格律诗句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孤仄,“平平平仄平平仄”这个句式中,除了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字,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孤仄这种说法,更多的出现在对联中,因为对联遵循的是“马蹄律”,所以对格律的要求非常的严格。有人说,“平平平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在律诗中是允许的。因为格律诗中“孤仄”之说一直有争论,所以,我略提一下,供大家参考。孤平举例:花下本无俗,酒中别有神。(唐·孟郊)对句除了韵脚“神”之外,句中只有“中”是一个平声,这个“中”字犯了孤平。
十、九忌“上重下轻”上重下轻,特指对仗联句出句气盛而对句势弱。如果上重下轻,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毛病。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心托离骚廿五篇。出句雄浑,对句消沉,头重脚轻。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出句高唱,对句低吟,虎头蛇尾。
十一、十忌“同声收尾”在构成对仗联句的两个句子中,出句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对句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不允许有出句和对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或平声的情况。下面两个对仗句就是属于同声收尾:党恩比海深,人心向阳红。(收尾均为平声)玉烛生辉娶淑女,金风送爽迎佳丽。(收尾均为仄声)不难看出,与“失替”“失对”“三平尾”“三仄脚”“孤平、孤仄”一样,同声收尾也会打破平仄均衡,损害联句音律美,实为对仗联句之大忌。各位老师、诗友,我的讲座到此结束。由于自己学习不够,难免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另外,我的讲座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诚挚感谢。谢谢大家!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