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学员问:早期做足弓的训练都会用“抓毛巾”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好像被“抛弃”了,现在都推荐“缩足”运动,这类运动真的可以改善足弓?
抓毛巾训练
缩足运动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扁平足」问题。
很多人给做「扁平足」的纠正/改善训练,第一步需要分清楚平足是结构性的还是功能性。
结构性的扁平足就是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足弓塌陷,就为结构性。如果在不负重的情况下存在足弓,但是在负重位下足弓塌陷或消失,那就属于功能性扁平足。
如果是结构性扁平足想通过训练矫正难度很大,另外足弓的改善和也不能仅仅是只休息位置下的足弓变化,而是要实现在运动中,负重情况下足弓的改善,才是有效的改善!
想要知道抓毛巾练习是否有帮助,我们要先了解足弓的构造以及是谁来维持足弓的。
常说的足弓其实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内侧纵弓、外侧纵弓以及横弓共同构成的。
其中横弓分为两个,前脚掌的跖骨头构成了远端足横弓,而在中足则存在着近端足横弓,由骰骨和几块楔骨组成。
这四条足弓共同协作,保证足在运动中有效的进行缓冲和支撑。同时四者之间相互影响。
看完了足弓,我们需要再进一步看一下,足弓是靠什么维持的。
第一维持结构就是足部的骨骼和韧带,这部分也被称为“被动结构”。
从足弓的结构上我们会发现,足弓的顶是附着在骨上的,而且不止对应一块骨头。
外侧足纵弓的骰骨与内侧足纵弓的舟骨都至关重要,而且二者在近端足横弓也是重要的支撑。
韧带方面主要依靠足底筋膜、跖长跖短韧带以及连结跟骨舟骨的“弹簧”韧带(跖侧跟舟韧带)。
这两种组织构成了足弓维持的被动结构。
有被动就有主动,什么是维持足弓的主动结构的?
主动结构指的就是肌肉。附着在骨上的肌肉可以通过收缩运动调整骨的位置,代偿松弛的韧带,从而影响足弓的变化。
影响足弓变化最主要的肌肉是哪些呢?
第一梯队的是胫骨后肌、胫骨前肌以及腓骨肌群,第二梯队的有拇长屈肌与趾长屈肌等,至于第三梯队就是我们的足部小肌群,数量虽多,但是肌肉力量小,虽然对维持足弓也有作用,但是起到的作用较小。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抓毛巾、缩足这里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
抓毛巾运动主要是通过脚趾的运动来完成,训练的主要是第三梯队的足部小肌肉群,一定程度上对维持足弓是有帮助的,但是作用不大。
那缩足运动呢?首先缩足运动和抓毛巾的运动的不同之处,也是更为推崇的原因是因为,前者是跖屈训练,而后者是趾屈训练。很多人会有点懵,这两有什么不一样?
趾屈是弯曲脚趾头,说简单点负责弯曲脚趾头肌肉不是维持足弓的主力足底肌肉,而跖屈,相当于弯曲足中部,这部分肌肉是维持足弓的主力足部小肌肉,所以训练的更精准。
但是即便如此,缩足等训练训练到的夜主要是维持足弓的第三梯队肌肉,对第一和第二梯队的肌肉刺激不足,自然想要靠这类小训练动作,起到改善足弓,甚至是在负重、运动下足弓的形态,杯水车薪。
所以想要更好的调整足弓,需要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去考虑,从负重和运动状态下去考虑,单纯做静态的足底小肌肉群的训练,效果不大。
更多足踝内容进入学习
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完整系列课程,试听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