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走路早有哪些危害,多大开始学走路好呢

 俗话说,三翻六坐七爬爬,这是大多数宝宝的成长规律,至于宝宝具体什么时间会真正的走路,根据每个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的不同,时间上也会有所差异。

  有些宝宝,由于宝妈在怀孕期间的膳食营养均衡,体质就比较好,出生后的喂养方式科学合理,长得就比较结实,身体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都超出平均值,这样就会有走路比较早的可能。

  反之,有些宝宝们一直以来就比较弱小,走路的时间可能就偏晚些。但也有的宝宝身体很结实,爬、站立都没有问题,但就是胆子小,不敢往前迈步,所以走路也会比较晚。

  所以说,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不同,有的宝宝走得早些,有的宝宝走得晚些,这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但无论走路早或晚,只要是宝宝自己站起来,自己主动行走就是正常的。家长切记不可揠苗助长,强行教宝宝走路,这样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伤害。

  

  宝宝早走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1、对宝宝下肢骨及关节发育不好

  宝宝在婴幼儿时期,骨质的钙、盐含量较少,胶原成分较多,因此,这时期宝宝的骨质矿化不好,同时,宝宝肌肉和韧带的韧性也不足。如果家长人为的让宝宝早走,或者让宝宝过早地练习走路,就会增加宝宝骨折和髋关节损伤的风险,严重时会引起宝宝下肢骨的畸形和弯曲,就是我们常说的“X”型或“O”型腿,导致宝宝长大后走路会出现内"8字"或外"8字"型。

  2、对宝宝脊柱发育的影响

  宝宝走路自然是靠脊柱支撑,宝宝在6个月能坐稳之后,主要的运动是爬行,这样能够使宝宝的脊柱建立正常的生理性弯曲,使脊柱韧带的肌肉发育更加成熟。

  如果宝宝爬行都还没有练好,就让宝宝过早的走路,容易引起宝宝脊柱侧弯或后凸等情况,造成宝宝驼背;或臀部后凸,宝宝将来走路的姿势也不会好看。

  

  3、引起扁平足

  因为婴幼儿时期宝宝足底的足弓还没有形成,足底骨没有发育成熟,足底韧带及肌肉也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不能靠足弓推力让宝宝开步走路。这时家长如果让宝宝过早的练习走路,容易引起宝宝扁平足,形成不同程度的足内翻或足外翻,影响宝宝今后正常走路。

  4、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宝宝早期是通过运动和感知来刺激大脑发育的。如果爬行的时间过短,对宝宝的智力会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一种说法,越早走路的宝宝越聪明,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

  生活中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过早站立、走路对孩子不利,当宝宝扶着栏杆或者是桌子站起来时,会毫不犹豫地把宝宝放倒,不让宝宝自主走路,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

  

  对于宝宝走路这个问题,家长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能强行教宝宝走路,也不要干扰宝宝自主走路。

  宝宝具备自主走路的条件

  1、宝宝能自主性的握拳,并能根据自己的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宝宝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够支撑自己身体的重量。

  3、宝宝能灵活的转身,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好。

  下面来看看宝宝有哪些方法可以学走路吧

  

  1、练习蹲起动作

  宝宝在学会走路之前,首先得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工作,而蹲起的动作是可以很好地帮助宝宝锻炼腿部的肌肉。对于会站立的宝宝,家长可以经常让他捡地上的东西等,这样一蹲一起,就能加强宝宝腿部的肌肉了。

  2、使用学步车

  学步车也是很多宝宝小时候学走路的工具,使用学步车可以减少宝宝对走路的恐惧,让宝宝放心大胆地往前走,但是学步车建议少用,因为长时间的使用,有导致宝宝腿部变形的危险。

  3、短距离行走

  短距离行走是指两个大人站在一个手臂距离的两边,让宝宝离开你们的手,自己走到另一边,虽然距离很短,但是也是宝宝练习走路的比较好的方法。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宝宝吃奶不老实,其实是在“发信号”,吃吃停停通常出于三个原因

让孩子和老人一同入睡,看似省事实则弊端多,别错下去

90后宝妈逛街边"喂奶",遭大妈骂不要脸,宝妈反怼引网友称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ys/7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