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她本应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大人却用黑色的笔在纸上画出既定的图案,让她学大人说话,一天写上千首诗,流水线上又生产出一个人造“神童”。
——丸子妈妈
看见标题,我想各位应该都猜到我今天要说谁了吧?没错,今天的主角就是近日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的6岁“天才少女”——岑某诺。该少女一天能写词牌首、诗首、小说字。丸子妈仔细一算,一天写诗首,若是按24小时不吃不喝算,平均下来83.33首/小时,也就是.首/分钟,这般速度和数量,李白看了要沉默,曹植如果能见到她恐怕都得甘拜下风。除此之外,岑某诺已经出版3本书,演讲比赛数次获奖,小小年纪便已经头顶多个品牌的创始人头衔……我相信屏幕前的你们看到这里,应该和我是一样的感受,震惊、荒诞。但在看了小姑娘的演讲视频后,我在匪夷所思之外,又多了一丝痛心。6岁的少女模仿着大人的口吻和手势,满嘴的成功学理论,演讲过程满满的传销既视感。原来所谓的“天才”,不过是在流水线作业下,又生产出的一个“成功产品”。你是否和丸子妈一样充满了疑问,这孩子的家长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又费财地去人造“神童”?家长的急于求成也许是生产“神童”的诱因我们再来看看除了岑某诺外,引起热议的另一位云南小学生陈某。小小年纪就能研究C0orf67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看不懂不用慌,我也看不懂),研究成果足够让一位研究生毕业。如果不是被扒出他背后是从事同一个基因相关研究的研究员父母,凭他这般科研天赋,估计再过几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就非他莫属了。陈某的家长撒下这样一个明显的谎,目的是啥?无非是为了比赛获奖,给孩子升学增加筹码。难道他做了这么多年科学研究,不知道这样的项目不是一个小学生能做出来的?怎么可能!不过是抱着侥幸想法,万一成功了呢?这两件事爆出来后,丸子妈的朋友圈里不少爸妈都在义愤填膺。那些抨击岑某诺和陈某的家长们,我相信他们是真的在生气和抱不平。但我同时也在问自己,在这样一个学区房房价上天,为了孩子升学不惜使出十八般武艺的时代,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能为丸子的履历增光添彩,我会愿意做吗?这个问题,丸子妈也想问问各位家长们。你思考完了吗,那让我们接着进入下一个话题——人造“神童”真的值得吗?让我们把目光再次移回到岑某诺身上,这个一日作诗上千首的少女,写的诗究竟如何呢?这生硬又莫名其妙的词句堆砌,让丸子妈联想到了曾经在网上很火的藏头诗生成器,就是只要在生成器上任意输入一个句子,后台算法立刻就能生成一首这样不知所谓的诗。滑稽吧?我却感觉笑不出来。费时费力地培养孩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优秀还是为了培养成这样的写诗机器。人造“神童”是否本末倒置了?来看看另一位孩子写的诗吧。这位叫姜二嫚的作者,也有着“天才诗人”的头衔,被称赞道:“她的手指向哪里,诗就出在哪里。”她的诗有文采的同时又保留住了孩子天真和灵气,让人惊叹:“除了孩子,没人能写出这样优美又纯真的诗”。对于天才之名,姜二嫚本人的回应耐人寻味:“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被看到了。”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母亲是作家,父亲是记者,从小的阅读积淀是她的创作生长的土壤。但她写诗的契机却并不是父亲刻意地培养,而是因为看着姐姐爱写,想要和姐姐一较高下。父母在这期间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他们带孩子一起从生活中找寻灵感,会看孩子的诗,但是为了让孩子保持自己的想法,他们从来不会去改动这些诗。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去打造一个天才,只是小心地呵护孩子的闪光点,却“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些人造“神童”的家长一开始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让孩子的履历更亮眼,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最终成为优秀的人才,却没想到揠苗助长,反而磨灭了孩子的灵气。想让孩子少走弯路,多抄近道,反而是给孩子成长挖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才导致了大量“神童”的悲剧。
望子成龙本没错,但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为孩子简历造假、替孩子“代笔捉刀”,终究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的“造梦”罢了。
家长要如何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姜二嫚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或许不一定对,丸子妈更想把这话换成:“每个孩子都有着天赋。”各位家长若是细心一些,很多时候都能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着天赋。重要的是,发现天赋之后应该如何去培养呢?丸子妈的建议是,像姜二嫚的父母一样,为孩子的天赋提供一个生长环境。孩子喜欢写诗,就为她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跑步快,那就陪着孩子一起每天锻炼;孩子喜欢动物,那就带孩子多去接近大自然……靠模仿老师一炮而红的3岁少年钟美美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引导上也值得大家学习。钟美美喜欢表演,他的妈妈在他保证学习的前提下从不干涉他上传视频到网络上,而在有经纪公司提出以年薪百万签约时,他们也选择了拒绝。钟美美洒脱回应自己就是戏精本精,立志考北影,并说道:“如果学习好了,将来不仅仅是一百万,可能是一千万、一亿。”他能有这样的认知,背后家长的引导必然功不可没。如果父母因为“天才”这个名号带来的收益而迷失,将孩子变为赚钱的工具,那这些本来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孩子,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泯然众人矣”。聊到最后,丸子妈还想啰嗦两句,不管是培养天才孩子还是普通孩子,急于求成都不是一个好的心态。家长只用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兴趣和天赋,再以兴趣为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成长,至于结果,时间一定会给出答案。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丸子妈妈,坐标北京,育儿专栏作家,一个喜欢和孩子交朋友的宝妈。在亲子教育上,是一个“学习型”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