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给宝宝选对鞋子了吗

刚出生的婴儿的足部骨骼和肌肉都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在未来的十几年里(直到青少年中后期),一双小脚才逐步发育成成人的样子。宝宝的小脚对她是如此的重要,宝宝会用她的小脚来站立、走路和奔跑,以及做很多有趣的活动。在最初的学习走路的重要阶段,选择适合的鞋子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行走与成长。

《童鞋选购指南》

夏天的陈小舒

爬行期

爬行期的宝宝不需要鞋!

在最初的那几个月里,不被鞋子限制对宝宝的小脚发育最好。

小婴儿通过蹬踢来锻炼腿部肌肉,因此让ta的腿部和足部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至关重要,只要气温适宜,不要将宝宝的下肢牢牢的裹住,无论是被子还是任何鞋袜,都应该完全柔软、轻便和适宜的宽松。

如果需要保暖,穿袜子就足够了,但是不能太紧,太紧的袜子也可能会限制宝宝足部的发育哦。

学步期

学步期宝宝最好的鞋子是:不!穿!鞋!

宝宝开始尝试站立和走路,这个阶段应多鼓励宝宝在室内赤足,让足部直接接触地面,感知不同的材质,增加足底抓地感,锻炼腿足部的小型肌肉群,培养平衡能力。

为了保暖及避免足部受伤,在室内也可以穿袜子,或者鞋底特薄及软身的鞋子(以不影响脚部的触感为佳,还是不穿最好)。而在室外,地面环境复杂,建议穿轻便、有保护的底子较软的鞋。

学步鞋的内底最好是平直的,脚掌部位需要够宽,够高,让脚趾有足够空间。鞋子头千万不要压迫到脚趾,脚跟部位要紧密包裹住小脚。不要穿松搭搭的鞋子。

这个阶段宝宝脚丫底部仍然有软软的肉垫,看起来像扁平足,不用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在4岁之后足弓会逐渐发育形成。

大多数宝宝在9到18月之间开始学会走路,但每个宝宝的发育进程不同,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做过多的比较,别心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因此,类似于学步鞋、学步车等工具完全没有必要,过早的人为干预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育进程。

初学走路的宝宝可能会有些“外八字”,这是正常的。如果宝宝在已经能走得很好了,突然开始跛脚、摇晃或拒绝走路,那家长应该就医有问题尽早解决,没有问题也好放心。

儿童期

3岁后,儿童脚上脂肪逐渐消退,脚掌纹增多,走路稳定性提升,足跟骨开始骨化,足弓形成,逐渐由假性扁平足向正常足靠近。

此阶段儿童活动量增大,在室外活动的时间增长,应该选择保护性较强、鞋底鞋头及后帮有一定硬度及鞋底鞋垫有弹性的鞋子。

总的来讲,童鞋购买有以下一些原则:

正确的测量:脚长、脚宽、脚围、放余量

1.脚长与脚宽的测量

脚在直立和抬起时,由于受力状况不同,会有长短肥瘦的变化,所以测量脚长时,一定要让宝宝站直(而不是你抱着他用尺子给她量脚长),左右脚受力平衡时测量,并且注意ta的脚趾有没有弯曲。

这样测量:

或者这样:

如果鞋子里要穿袜子,那么穿着袜子测量(根据情况选袜子的厚薄)

踩在白纸上;

用笔标记出脚后跟与足尖的最长位置即脚长;

标记出内外侧最大位置即脚宽;

注意,两只脚都要测量,按照较长较宽的一组数据准。

2.脚围的测量

测量的是脚内侧和外侧最宽位置围起来一圈的数据(通常你不需要测量这个数据,设计合理的鞋子不应该从上面压迫到小肥脚)。

测量的时候不要拉太紧,但也不能松垮垮的。

3.鞋内应有适宜的放余量

不合脚的鞋子可能造成脚趾的问题,脚趾甲崁甲,锤状趾,长茧,姆趾黏液囊肿大等。

鞋子应该把脚跟包裹地紧密而舒适,以防止走路时脚在鞋子里往前移动。脚趾在鞋腔内应有一定的活动余地,鞋的前尖距最长的脚趾有一段空隙,叫做放余量(测量时需要站立):在足尖与鞋头之间应该有一指宽的距离(大约1.3cm)。除了鞋子前端需要约1.3厘米的空隙,鞋宽也应该比脚的宽度多出大约1厘米(左右各5毫米的样子)。

注意:

根据不同的鞋款增减放余量,比如浅口低帮鞋,余量稍小,太大容易走路掉鞋子,高帮和比较厚实的鞋子:余量稍大,方便穿脱。

4.定期重新测量

孩子的脚长得很快,他们可能每3、4个月就需要换新鞋子(OMG,好心痛)

16个月前,可能每四个月就会长半码;

16-24月龄,大约每半年长一码;

24-36个月的幼儿大约每8个月长一码;

3岁以上每8-12个月长一码(天啦,感到一阵钱包痛……)

孩子可能不会主动抱怨鞋子不合适了,因此,你要主动检测孩子的鞋子是否还合脚,每隔2、3个月就要给孩子重新测量一下脚的尺寸,并检查一下孩子的鞋子是否还合脚,如果不合适了,要及时给孩子换新鞋。

一定买合适的尺码,不要为了能让宝宝穿久点而选择过大的尺码。

鞋的构成:鞋面/头、后帮、鞋内/外底、材质、鞋带

1.鞋面

鞋面的材料最好是真皮、帆布或有网眼材质,因为孩子的脚容易出汗(特别是3岁前的孩子),这些材料比较透气。

不要购买不透气的材质的鞋子。一旦宝宝出汗,小肥脚丫会有滑腻的感觉,汗液中的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很容易分解,分解后的产物呈酸性,如不及早清除,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并产生难闻的气味。

如果天气较冷,不透气的鞋子不能及时将汗液排出还有可能长冻疮。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雨天或沙滩,不可避免可能会穿橡胶雨靴与拖鞋,家长也不必过于纠结,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偶尔穿穿无妨!

因脚部是离心脏最远的器官,脚皮肤的温度较低(手脚偏凉是正常的),更容易受到冻伤。因此在冬季要注意鞋材的保暖性。由天然羊毛制成的雪地靴是不错的选择。

鞋面不能太软,尤其是鞋头必须有一定的硬度,如果太软,会难以抵抗硬物对脚趾的冲撞,加上宝宝走路有用脚踢东西玩的习惯,过软的鞋面既不结实,又不安全。

不过,脚背处的鞋面还是要柔软些,以利于脚部的弯折,且弯折处应该在鞋前的约1/3处。

2.鞋头

鞋头最好是圆宽形,尖头鞋虽然时尚,但并不适合宝宝。

鞋头也要足够高,避免鞋子顶部压迫孩子的脚趾。记住,脚趾的前面、左、右、上面都要由一定活动空间,要让小脚趾自由生长发育哦。

3.鞋后帮

选择能够包裹住后跟的鞋,并且鞋后跟要足够硬挺与牢固才能为脚踝提供良好的支撑,鞋后帮如果太柔软,脚在鞋中得不到相应的支撑,会使脚左右摇摆,容易引起踝关节及韧带的损伤,还可能养成不良的走路姿势。因此,童鞋的后帮应硬挺、包脚,以减少脚在鞋内的活动空间。可以捏捏后跟两侧,以不能捏拢为佳。

对于9-18个月的刚学走路的孩子,选择高帮的鞋子比较容易穿稳,低帮的可能分分钟就给脱下来了。

4.鞋外底

鞋底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好小脚,不能太薄,要有一定的厚度、硬度和弹性。

鞋外底最好是没有鞋跟的,这能方便孩子走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穿有一点跟的鞋子,但最好不超过2.5厘米。

鞋底需要有一定防滑的功能,但是用手去摸鞋底,应该是很顺畅的,不能有明显的磕磕坑坑,这样鞋底就不会“抓”住地面,把孩子绊倒。

5.鞋内底

上文已讲,大多数孩子的鞋的内底不需要特殊的拱形支撑,脚底几乎都是平的(所有16个月以下的孩子都是扁平足),要到6-8岁时才会完全发育出足弓。大多数扁平足不需要治疗,如果不影响走路,就不用穿什么“矫正鞋”或使用“矫正鞋垫”;

如果因为扁平足导致不适或功能障碍需要使用特殊鞋垫或矫形器,最好在足科医生或儿童骨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鞋内底应该透气吸汗、柔软、有一定弹性和防滑性。但注意鞋内底需要有足够稳定性,按一按鞋内底的后跟的部位,应该感觉比较稳固,不能太软,否则不能起到良好的承托作用。过软底的鞋很容易穿穿就松塌下去,很容易穿不稳,走路时一搭一搭的,也容易产生疲劳感,或造成扭伤,起不到保护作用。

6.鞋带VS魔术贴

选择使用魔术贴、搭扣或弹力鞋带的鞋子,方便穿脱。

如果是系带鞋带的鞋子,则要保证鞋带够长,能够打牢固的双结,否则容易松开脱落,增加绊倒的风险。

其他:磨脚、重量、二手鞋、款式、价格

1.磨脚

鞋子从一开始就应该是穿着舒适的,不需要“磨合”,如果磨脚,要么是你选的鞋子不合脚,要么鞋子的设计不合理。

2.鞋重

选择轻巧的鞋子,因为孩子总是有用不完的能量,要走来走去,跑来跑去。学步儿童在有保护的环境下,比如室内,可以光脚。

3.二手鞋

如果穿得不太多,还不太旧的鞋子就变小了,完全可以给小一点的孩子穿。

4.款式

对幼儿来说,舒适合脚的运动鞋是不错的选择。当孩子上学了,逐渐长大了,可以选择的款式越来越多,运动鞋,凉鞋,靴子,板鞋等等,但是舒适和合脚仍然非常重要。如果都是合脚和舒适的情况下,给大一点的孩子一些选择的自由,记得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哦。

5.价格

选择合理价格的鞋子,选择合理设计的鞋子,但是不用选择太贵的鞋子。孩子们的脚长得很快,再贵的鞋子也穿不了多久,太费钱了……(面条泪)。

参考文献:

SAGovrnmntsParntingandChildHalth.

VictorianGovrnmntsBttrHalthChannlandRaisingChildrnsNtwork.

guan(ASFAS).HowtoSlctChildrnsSho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ys/6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