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银行柜女,每天被男友质问ldqu

程少为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pf/a_8231855.html

作者/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

推荐/壹习君

最近微博上的一个话题#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引发大家热议。

在职业咨询中,我每个月总是会遇到那么几个纠结于“要不要从银行辞职”的案例,尤其是到年底的时候,真的特别多。

小华(化名),女,26岁,某一本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毕业后考入银行,现”柜龄”两年。

“王老师,在咨询前我挺纠结的,我有点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职业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到底是应该先来做心理咨询还是想做职业咨询?”小华不说。

在对接咨询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来求助的小伙伴的问题更倾向于心理问题;小华纠结自己是心理问题还是职业问题的,也是较为常见的。

相比较而言,如果是职业问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但是有一些来访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梳理,这类型的咨询会比较耗时耗力。

如果来访者职业问题又比较综合复杂,可能需要进行两三次咨询,进行深入分析会更好。

“为什么报考了市场营销这个专业呢?”我问。

“高考后也不知道报什么专业。我妈让我报师范学校,但是我特别不想当老师。后来综合了一下一类院校和城市,感觉市场营销专业录取的可能性高一点就报了,但是没想到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小华说道。

“大学申请过转专业吗?”我继续问道。“我不知道换什么专业,而且听说转专业难度挺大的,对各科成绩要求也比较好,我就放弃了。”小华回答说。“那你当时对各个院系的专业去做过什么了解吗?”我又问道。“问了一下吧,但是不多。”小华回答的有点模棱两可。

咨询到这里,我发现了小华的第一个问题:缺少主动探索思维。

表现在:她高考后跟大多数学生一样,报考志愿的时候更看重一类院校,然后根据分数和“感觉”选择了专业。

由于单维度看重学校和专业,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自我内在的职业探索。

1、报考前期,对于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过于“感官”化。

例如:听父母说…..听亲戚说……听谁谁说等等,缺乏有效真实的信息搜集。

2、进入大学后仍然被动思维,缺少主动性。

如果一个人对于本专业不感兴趣,更是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规划的。

首先,可以通过同学、学长学姐或者辅导员去了解各个学院的专业学习内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为转专业做前期准备。其次,如果专业难度系数较大或者可行性较低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寻找兼职实习的工作,进行兴趣探索或者综合能力的积累。最后,也可以寻求专业咨询的帮助。

通过咨询我了解到,小华真的是一个“好学生”。

她虽然不喜欢本专业,但是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并且还达到了申请保研的条件——但是她当时觉得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不想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毕业后有想过跨专业考研,但是后来父母让我回老家考公务员。他们觉得反正也考研毕业后也是要工作的,既然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先考公务员试试看吧......因此我也没有参加校招,毕业后就直接回老家准备国考了,但是一直没考上。后来父亲的朋友说银行在招人,我当时毕业还不满一年,满足应届生的条件,但也是需要考试进去......也许倒霉久了,遇见幸运的几率就会大一些吧。最终我笔试和面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因为专业不对口只能选择去做柜员。”

当小华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感慨,虽然倒霉久了总会碰到幸运的,但是有时候,幸运的背后并一定是真的幸运。

小华对柜员也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一想到毕业很久都没有工作,不想父母一直为她操心,另外自己好不容易才考上——如果放弃不仅父母那边不好交代,自己内心也过意不去。

她决定还是好好干下去,刚开始有新人保护期,除了工作琐碎枯燥一点也能胜任;但是当新人保护期一过,小华发现压力扑面而来。

每天上班的时候,她就感觉心慌气短——小华说,你在工位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控录下来,要时刻谨记服务礼仪,对待在难缠的客户也要面带微笑、语气柔和;审核数据不能出错、不能讲话、不能看手机,同事小心眼特别多、领导也特别奇葩,只要一上班我就感觉特别压抑……

回到家后,她就想躺床上什么都不想干……放假休息也不想出去,只想在家歇着。

“每天回到家就刷刷手机、看看剧什么的。感觉自己都快呆废了……”小华讲到后面的时候,更倾向于吐槽了。

从言语间,我很明显感觉到小华到了职业倦怠期——一方面,她觉得工作苦闷无趣分分钟都想辞职,另一方面,由于担心辞职后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就又忍下来。

如此反反复复,最终变成了恶性循环——整个人的状态变得越来越丧,情绪也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

遇到一些难缠的客户,她就想怼回去;有时候忍了,心情还是很不爽,下班后就把气都撒在男朋友身上了。

”你不知道,我男友现在被我整的特别没有安全感,他总是问我一个问题:‘你今天是想我多一点,还是想辞职多一点?’......你知道吗?我发现每次想辞职的时候,都会跟男朋友吵架......王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小华表示很困惑。

“你有计划再考公务员吗?”我没有正面回答她。“我不知道,我感觉这个太难了。每年国考的人那么多,能最后上岸的却寥寥无几。现在这个岗位虽然坐着难受,但也是考不容易才考进来的;再加上在银行薪资待遇也都比较稳定,爸妈说出去的也挺有面子的。“那你想进入企业工作吗?”我再问她。“企业太不稳定了吧,我会担心自己随时被淘汰。再就是,我现在转型的话,薪资估计也没有在银行的高吧~”小华突然间变得有点抗拒了。

“看来,你好像并没做好离职的准备呢。”我反馈道。

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小华和我同时笑了。

她似乎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好像又不那么想辞职了;通过深入分析后,小华决定不离职,先稳稳。

我的建议是,她可以先从探索内部资源做起:例如,对于行内各部门岗位做一些了解,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岗位——如果有,找机会再利用人脉资源看看是否内部有转岗的机会;如果实在没有,再另做打算。

深入咨询下来,我发现小华内在缺乏安全感,骨子里是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的。

小华是独生女,想定居在老家,不考虑换城市;并且多次表示希望工作有安全感,如果进入企业的很害怕自己有中年危机,并且她本人对于节假日以及双休较为看重。

值得一提的是,小华对于数据类型的工作很抗拒,但可以接受文字类型的工作——她和我说起,自己高中时候的作文一直写的很好,经常被老师夸赞。并且也不排斥写材料。

综合分析下来,我和小华一致认为,较为匹配的职业出路还是落在了公务员、事业编、教育等方向——因此,如果内部转岗无望的话,可以选择备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

虽然她之前对考公务员表示很抗拒,但是通过分析后,她意识到,其实考公对自己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王老师,你这样子一分析,我突然间发现我并不是不想公务员,就是害怕失败。”小华感慨地说。

接下来的问题是,万一考不上公务员,小华还能做什么呢?

从性格方面来分析,小华喜欢与人沟通,在咨询中较为善谈、思维逻辑清晰,她在生活中很喜欢把一些好吃好玩的分享给朋友,朋友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她也乐意帮忙......

如果小华没有考上公务员,那么教育方向也是有较高匹配度的——但是小华非师范学习毕业,完全没有机会考编;除非考个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回炉重造一番。

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小华眼睛突然间亮了起来:“王老师,你真的启发了我。其实我之前也有考虑过要不要到当老师的,但是觉得自己专业不匹配,就没敢再想了。现在想想,比起考公,我觉得考研对我的难度要小很多,而且如果考师范类型学校,毕业后进入中小学做一名老师的可能性是较高的。”

通过这次咨询,小华突然间醒悟——以往她都是被家里人推着走,因此总是很担心自己会失败,所以早期缺少主动探索,在一份不喜欢的岗位上拧巴了很多年;等如今幡然醒悟的时候,自己才发现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咨询后的小华最终决定三步走——

先看内部是否有转岗机会;如果没有的话,她想尝试一次跨专业考研,拼尽全力的那种;如果考不上的话,那就再努力备考公务员。

其实,不论未来结果如何,在我看来,小华至少拼劲尝试过,她对自己有个交代的;我相信她一定会为自己的人生谱曲新篇章的。

讲真,在咨询到一半的时候,我很担心小华只想要一个结果,但是又不肯付出行动——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就真的应了晓璃老师那句“胸怀鸿鹄之志,却手无缚鸡之力了”。

然而令我欣喜的是,通过一步步的澄清与分析,我看着小华从最开始的丧气到抗拒到最后的积极转变,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其实,不论是“破茧成蝶”还是“凤凰涅槃”,不都是得剥掉一次皮重新来过吗?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注定会被淘汰。

以上。

点个在看呀。

作者简介:王胜男,职业规划师,性格行为分析顾问,认知行为治疗师,“璃语职美人”长期合作职业咨询师(累计咨询时长+小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js/6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