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年

品头论足

作者简介刘永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现为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

  快过年了,老胡决定去城里躲躲,可想起自己有家不能呆,不觉心头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胡文华不会做人。

  二十年前,老胡的儿子胡文华和同村的郭道明,一同考进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又都以优异的成绩留在省城。后来,胡文华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了刑侦支队的支队长,郭道明则以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八面玲珑的处世本领给厅领导当了秘书。

  在中国的老百姓心中,公安局是个最大的衙门。所以,他们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乃至当地的父母官遇到个难事儿或“诉求”,总喜欢进省城“活动活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进城的目标有了变化,准确地说都奔郭道明而去,因为他们知道,郭道明会办事儿、能办事儿、能办成事儿。

  从省城回来的人都对郭道明赞不绝口,说什么人还没到,警车已到车站接了,送到宾馆好吃好喝不说,回来还给你带上好烟好酒。至于胡文华,大家多是过其家门而不入。这样讲并不是说胡文华对家乡人不热情,他同样也是一大早去接,不过他骑的是自行车,用他的话说,家离车站近,也就十几分钟的车程。胡文华把人接到家里,亲自下厨,几个热菜几瓶酒,最后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

  席间,来的人开始表达自己的诉求,能办的,胡文华当场应承,不能办的他断然拒绝。准确地说,能办的少,不能办的多,你想呀,要是好办的事儿,谁还大老远的跑省城呢?比如说李家的孩子犯了强奸幼女罪,想让他“活动”成一般的强奸罪;比如说张家的孩子“平足”,想让他“活动活动”送去当兵,再比如家乡的父母官是个副职,想让他“活动活动”变成正职,等等,这些他一概拒绝,毫无余地。

  如此一来,他们在家乡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高低,他们说:“进省城找道明,好吃好喝事办成;进省城找文华,面条一碗送回家。”

  这些讥讽传到了老胡的耳朵里,他感到无地自容。但最难堪的还是过节日,现在只要逢年过节,郭道明家的门前车水马龙,不仅左邻右舍来“表达心意”,就连乡里、县里的头头脑脑也来,他们每次都是大包小包的往郭家的院子里搬。而胡文华家的大门口从来都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面对如此,老胡唯一的办法就是躲,逢这些日子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眼不见心不烦。可有些东西终究是躲不过的,比如郭家人的趾高气昂,比如村人对郭家的阿谀逢迎。这一幕幕和村人对自家的轻视交织在一起,令老胡郁郁寡欢,你说说人家的是个儿,自家的也是个儿,这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这不,年关又近了,老胡决定进城里躲躲,再就是,他决定跟儿子“好好唠唠”。老子进城,儿子、媳妇前后忙碌,他们叮叮当当半天,一大桌丰盛的菜肴上来了,儿子还给他开了一瓶好酒。老胡端着香气四溢的酒杯,脸却是冷的。老胡说,你这些给我吃有啥用?儿子知道父亲话里有话,他抿了一口酒说,我这是孝敬您。老胡对这样的回答很不满意,他说,以后家里来人,别再给人家吃面条了,丢人!

  儿子猛地喝了满满的一杯酒说,面条咋啦,我就是喜欢吃面条,人家请我吃饭,我只点面条,过两天我回请人家还是面条,不怕您笑话,现在单位的人背后都叫我“面条胡”。儿子的话说得有些硬,急得媳妇直踩丈夫的脚。良久,儿子才又叹口气说,爹,我知道您过得憋屈,其实儿子也给您一样,但请相信儿子,有面条吃的日子才是最踏实的!

  老父亲似乎明白了儿子的话,似乎又不明白,他闷闷地喝酒,酒是好酒,却吃不出个滋味儿。

  老胡是黄昏时回到的村子。走进村子,他发现街上站满了人,他正想躲进一条小胡同,却被人发现,他们呼啦一下子把他围得水泄不通,个个争先恐后地问他到底咋回事,老胡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问他们啥是咋回事,他们说你刚从省城回来,难道郭道明被查的事儿你不知道?

  啥!老胡此时的表情只能用吃惊来形容,就在此刻,他的手机突然响了一下,是短信的声音,他打开一看,上面只有八个字:

  “一碗面条,两袖清风!”

创作谈

村人有了困难,喜欢找从村里出去的在外当官的人帮忙,但几趟找下来,他们在村人的口碑中立见高下,有的人因能办成事,成为“能人”,而有的人因不肯为家乡人出力,则被村人“耻笑”,至于谁对谁错,就是当事人也未必能掰扯得清楚,人们常说,百姓心里有杆秤,其实这秤也有倾斜的时候,尤其是当秤的一端放的是自己的“利益”的时候!

谭光华:在许多地方,利用“两节”看望领导的名义搞腐败是一种普遍现象。《躲年》中的老胡其实是在腐败环境中,表现的一种无奈。永飞老师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同是司法系统的两位老乡老同学胡文华与郭道明,在对待“办事”的不同态度和原则立场上,谁能守住底线和破底线,结果是一个双规,一个两袖清风,很值得读者反思。

李明新:一边皆大欢喜,一边郁郁寡寡。眼下谁不喜欢找能人办事?谁不喜欢光宗耀祖?而差距在哪里呢?有了比较,对比,老胡心里承受不住了,出去躲年。

似乎都往天平的另一边倾斜。然而,作者笔锋一转,道出了事由因果,郭道明贪腐被查……由此深谙,(运用人物对比,刻画出两种人物,以取得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刘海涛。)刘老师的《躲年》弘扬主旋律,虽然结尾一句话略显突兀,但仍不失为一篇好作品!

费平:《躲年》主题弘扬了主角胡文华的一身正气,鞭挞了郭道明徇私舞弊的腐败行径并最终看到了其下场……小说正常思维叙述,稍显平实,细节如“强奸减罪”“平足当兵”“官员提升”等会去找刑侦支队长?来人骑自行车车去接?有待商榷。总之该小说还是一篇值得回味的作品!

周云海:我们上海微型小说学会出版第一本《沪上微客厅》小小说合集值得庆贺!《沪上微客厅》的第一篇小小说《躲年》非常亮眼!

刘永飞老师的小小说我一直喜欢看,他的这篇《躲年》写得好,满满的正能量。官场“活动活动”的内幕很多,但自己身在其中,一定要正心正身不湿鞋,这才是日日阳光灿烂的踏实日子!

梁刚:《躲年》是篇“警示类”小小说,主题是反腐。作者是写小小说的高手,驾驭这类题材,轻车熟路。叙事节奏明快,人物拿捏精准;铺垫、转折都非常到位。但写这类小说的最大挑战是容易“一般化”,容易“似曾相识”。这篇小小说也未能幸免。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由人情文化所派生出来的“特权文化”很有社会市场。《躲年》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百姓一方面憎恶“特权文化”所滋生的腐败,一方面又希望自己享有这种“特权”。所以光靠“躲”,是走不出这种困境的。这个主题其实是可以深挖一下的。

李佳:刘老师这篇小说,我好像在哪里拜读过,是《啄木鸟》还是《沪上微客厅》?当时就颇有感触,故印象深刻。

刘老师的笔法,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绝不拖沓;而且他的小说现实感非常强,说明作家平时非常注重生活积累,文中胡、郭两位主人公的行事做法和受到的“待遇”都表现得相当传神,小说的结局又颇具戏剧性,现实性和戏剧性相得益彰,深得微小说“微言大义”之妙。

戴涛:永飞的《躲年》,初一看题目,我想到的是杨白劳躲债,看一遍小说,是讲了一个比较精彩的反腐故事,再一想,故事蛮有哲学的味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说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结尾是否还可以这样安排:啥?!老胡此时的表情只能用吃惊来形容,他楞了半晌,拿起手机给儿子发了一条短信:儿,还是吃面好。

赵荣发:反腐倡廉的文艺作品比较难写,小刘却迎难而上,通过两个“发小”的对比,合情合理地写出了事物的因果关系,令人信服也令人深思。现在的问题,好像多在结尾。确实有点交代不清,也缺少新意。不如在结尾处,把老胡打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hl/8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