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告诉你人为什么生病

罗宾·邓巴在《大局观从何而来》中告诉我们:大约在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还是一种小型的、普通的非洲中新世古猿。在最近的年间,人类成为唯一能够在地球上所有的陆地环境中定居的物种。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进程里,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运用语言,解放的双手学会了使用工具和生火;吃熟肉和淀粉类食物,让我们的大脑的容量增大了两倍。

今天,我们的科技从简单的石制工具演变成如今的数字奇观。我们发展超出高超的语言系统,创作大量的艺术作品,我们以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名义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了巨量的复杂系统。

我们的正常生活早已离不开现代文明的加持。如果幻想一个没有抽水马桶、没有电和网络、没有网购和外卖、没有发达的食物加工业或现代娱乐产业,甚至连卫生纸也不存在的世界,一定会让你觉得生无可恋。

我们的“身体”或许不这么想。

在《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里,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主任丹尼尔·利伯曼,综合了古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实验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个令人震惊的推论:许多被称为“人类健康杀手”的疾病,都是人类为了进化到今天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1

人类特征定义人类缺陷

丹尼尔·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里详细描述了人类的进化历程。当我们学会直立行走并使用工具,就过上了狩猎采集生活。

狩猎采集生活的四大特点:采集植物食物(主要是富含淀粉的地下根茎),猎取肉食,密切合作,食品加工(烹饪)。

比起其他大型灵长类的食物来源,淀粉和熟肉这类营养吸收率更高的食物,让人类有多余的营养来供养大脑。要知道大脑是我们身上能量消耗最大的器官,它的重量只有我们体重的2%,但是它的能耗是我们静息状态下总能耗的20%-25%。

人类大脑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大三倍左右,要供养这么奢侈的器官,必须要充足的营养。为了保持这么大的一个脑容量,人类甚至进化出了比其他动物更强的保存脂肪的能力。就算是一个瘦人的体脂率,还是明显高于其他灵长类动物。

古人类在食物丰富的时候会尽可能多吃,把热量都用脂肪储存起来,等到食物匮乏的时候才不至于被大脑给加速耗死。这种快速囤积脂肪的能力,以及控制不住多吃高热量食品的习惯,一直跟着我们来到了现代社会。

拥有了更大的大脑,人类种族的技能树也全面升级,在发展速度上一路绝尘的甩开其他高等哺乳动物。但也因为大脑容量增大,人类婴儿的头围比起其他哺乳动物来说也是异常“巨大”。

《人体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为了直立行走付出的代价,就是人类女性在生育的时候,因为盆骨变窄会面临巨大的痛苦和难产的风险,婴儿的头围更是让这种危险局面雪上加霜。因此人类也成为了唯一一种在生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难产而死的哺乳动物。

除了大脑,我们的身体机能也难以适应现代生活。

过去,人类群体周围的环境中危机四伏,搜集食物不仅费力,从食物中能获取的能量也不稳定。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自然选择就会为人类设计出一种“节俭基因”。所谓节俭基因,简单说就是让人的身体有一种勤俭持家的本能,也就是见到可口的食物就管不住嘴地猛吃,然后吃饱了能躺平就躺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祖先在食物相对匮乏的环境中最大限度保存能量,从而保证人类能够繁衍下去。

到了现代社会,这种节俭基因和暴饮暴食的习惯,会让我们患上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等多种慢性病。根据数据统计,年全球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人数占比达到73.4%,总人数为万人。预计年,全球慢性病患者死亡人数将会高达万人。

有人会产生疑问:难道人类健康状况在直立行走之后越变越差吗?

丹尼尔·利伯曼认为,一种身体特征到底算不算有适应性,完全取决于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在这年里的变化速度,超越了过去几万年积累的自然环境变化,而我们的身体特征并不能实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进化,它总有一个时间上的延迟。造成种种健康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这种时间延迟。

2

失配性疾病:困扰全世界的“现代病”

知乎上一直有网友不厌其烦地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人类还在进化吗?还是说人类已经停止进化了?其实本书的作者利伯曼对于这个大问题给出了一个非常简洁易懂的解释框架。

进化的核心逻辑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发生作用主要有三个模块:遗传、变异、生育率差异。遗传是父母会把基因复制给孩子。变异就是复制的过程并不是百分之百地完全照抄,因此地球上每个生命体都有所不同。因为某些基因遗传和变异更能适应特定环境,有些人生的孩子的数量就会比别的人更多一些,那么长此以往,只要这种生育率的差异长期存在,我们就说人类在进化。

回到原来的问题:人类还在进化吗?当然在进化,只要自然选择的算法一直在运行,只要人与人的生育率有差异,那么人类就在进化。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不到人类在进化,因为生物的自然进化节奏十分漫长,尤其是对于人类这种复杂生物而言,人体的功能发生可识别的变化至少都是以万年为时间单位的。另一方面,人类文化的进化速度越来越快,几千年足以让我们的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果让我们史前一万年的老祖先穿越到现代社会,他的身体状态跟现代人的差别很小,但文化上的震撼恐怕要让这位老祖宗吓晕过去。

所以说,我们依然是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原始人,时刻惦念着储备能量的狩猎采集者的身体,还不能匹配物质极大丰富、运动强度降低、长时间工作学习和熬夜刷社交网络等现代生活方式。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就叫做“失配性疾病”。

《人体的故事》这本书在第页列了一张49种失配性疾病的单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压、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冠状动脉硬化、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病、龋齿、近视眼、哮喘、失眠、抑郁症、便秘、胃溃疡……等等。但这49种疾病也不过是所有失配性疾病的一部分。

所有的失配性疾病,都是我们古老的身体和现代的环境失配造成的,不过针对具体的失配状况,作者把所有这些“失配性疾病”又分成了三大类:

1.代谢性疾病:也就是就是吃太多、动太少造成的,比如肥胖症、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

2.废用性疾病:由于生活在太卫生、太安逸的环境中造成的,比如骨质疏松、智齿疼痛、哮喘等自体免疫性疾病。

3.由于太过追求舒适而导致的疾病:比如由于追求舒适的鞋子而导致的扁平足、从小就缺乏户外运动而导致的近视、成天坐在沙发上导致的腰背痛,等等。

3

了解疾病就是了解“我”的历史

《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的特色在于“见微知著”:从我们熟悉的日常疾病入手,以人类进化的宏观视角,去剖析现代人的身体健康与文化进化之间的失配矛盾,结尾又落在了帮助现代人构建健康思维、提升生活质量这么一个切实的点上。

通过作者丹尼尔·利伯曼在进化、历史、文明和疾病这几个维度上的叙事穿越,读者会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将“疾病与生死”的思考提升到更高维度。

疾病的变化映射出个人与群体的历史,个人的基因里记录着我们祖先走过的每一段历程。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健康问题,也是将人类命运连接在一起的因果之网的一部分。

互动话题

你平时有哪些保持身体健康的小妙招?

欢迎在评论区与各位读友和湛庐君分享!

End

新媒体编辑/Tammy

RECOMMEND推荐阅读

//湛庐文化//

扫码即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hg/6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