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这么大了不会有扁平足?
扁平足不算病吧?
扁平足不用那么在意~
是真的这样吗?扁平足真的不重要?
医院骨科中心主任医师徐江波怎么说吧。
平足症才需治疗
徐江波强调,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称为足弓塌陷,平足症指的是因为这种缺失引起的足部疼痛、步态异常等各种不适症。长久站立、穿鞋长期不合适等都有可能使正常足变成扁平足,所以有些人的扁平足不是天生的。
如果平足者出现疼痛等症状时,就称为平足症,才需要治疗。很多平足者特别是儿童平足没有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只有少部分儿童平足可能会逐渐引起整个身体体态的变化,有一部分平足出现足部骨结构异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
有些人少儿时期没有平足症,成年后仍然可能因为后天因素发展成平足症。在成人平足症中,50岁以上的女性较多。
正常足跟与足背骨凭借韧带与关节形成足弓,使足底有较好的弹性,能够缓冲外力的冲击、震荡,还能对行走时足底的血管神经起到保护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自如地飞跑、跳跃、长途跋涉甚至做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如舞蹈、体操、田径运动等。
而扁平足在长途行走、奔跑时易疲劳,其速度、耐力及爆发力都不及正常足,足跟长久着地也可能会压迫血管神经,容易产生足麻、脚痛等症状,不易减少外力对脊柱及大脑、内脏的冲击,造成脏器损伤,影响正常的发育和健康。
走路疼痛可能患了平足症
“平足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久站或行走时足部疼痛或不适,站立时脚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展,休息适当减轻症状。晚期发展为痉挛性平足,并会引起骨性关节炎并发症。”徐江波说,姿势性平足症是初发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但行走和劳累后会感觉疲劳和疼痛,小腿外侧踝部也会时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脚背有肿胀,舟骨结节处肿胀及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发红,足活动内翻轻度受限。站立时,足扁平,足外翻。经休息后,症状、体征可消失。
痉挛性平足症好发于青壮年,部分由姿势性平足处理不当发展而来。主要为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严重,可呈八字脚步态。足跟变宽,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完全塌陷,向内突出。严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动明显受限。即使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也难改善。部分病人可继发腰背痛及髋、膝关节疼痛。
“如果疼痛太明显,医院进行治疗。”徐江波说。
缓解平足症穿鞋要合脚
大部分后天形成的平足症是因为体育锻炼少,足部肌肉力量不足、久站、负重行走多、穿鞋不合适等原因造成。”徐江波说,不少老年人鞋子不合适,也缺乏锻炼,所以出现后天性平足症。
此外,还有因病长期卧床的病患,足肌肉萎缩,也会造成扁平足。要有效治疗扁平足,首先要设法消除各种易使足部韧带劳损、肌肉过度疲劳的生活环境因素。例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中间应适当休息或变换体位;没有经过适当锻炼者,不要骤然参加长途步行,尤其要避免长时间在硬水泥地和柏油路上行走;已经有扁平足症状的群体,每天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浸泡后立即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足弓的疲劳恢复。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加强足部肌肉锻炼,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例如,在沙滩或草地等柔软地面赤足步行,行走时尽量让足底外缘着地,并使足趾屈曲;也可以赤足在斜板上做步行练习;尽量以足尖或弓起足背的方式站立;用足底滚动木板;利用足背抬动小铅球,或者足趾练习抓取圆弹子等,以锻炼足部肌肉。
此外,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尤其要加强高抬腿及跳跃运动,使足弓的肌肉和韧带充分锻炼。还应尽量练习踮足尖走的舞蹈动作,以加强足弓韧带韧度及足部肌肉的紧张性收缩,帮助恢复已塌陷的足弓。
穿合适的鞋对预防扁平足有重要意义。鞋的大小要合适:鞋头要宽松,使足尖有充裕的活动余地;鞋腰(指靠近脚踝处)要硬,以保护内弓,使跟骨不向外翻;鞋底要厚,后跟最好有1.5-2.0厘米的高度,使体重负荷尽量向足弓各支点分散些,减轻足弓的承受压力。
(文/晨报记者古丽尼尕尔·艾则孜编辑/Ari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