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前,冬天代表着各种美好——
路灯下安静飘落的白雪;
咖啡厅玻璃上氤氲的热气;
脖子上那条软软的围巾;
还有,牵住你的那只温暖的手
……
有了娃以后,关于冬天就剩下两个字——麻!烦!
要多久给娃洗一次澡呀?
天气那么干要抹润肤露吗?
衣服到底穿多少合适呀?
……
关于这些,咱们一并看看知名教授怎么说的吧……
先说洗澡
至于多久洗一次,小编感觉这个问题因人而异。
决定因素是什么呢?大致来讲有两点:
一是孩子的日常习惯,小编的娃就属于一天不洗睡不着觉的,天天在店里开超级VIP哈,不给她在水里折腾够,晚上睡不爽。
二是家里的条件,比如浴室比较小,洗澡就挺麻烦,加上室温不是特别高,所以现在差不多每两三天才会洗一次。
今天,想花点时间说说洗澡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保证室内温度恒定,北方家里普遍有暖气,室温一般能达到要求,如果在我们南方家庭,最好提前半小时打开空调,让室温保持在26℃-28℃。
注意浴霸使用安全,在浴室温度不足时,浴霸是个好帮手,不过如果你使用的是“灯暖型”的,要注意避免强光刺伤孩子眼睛。另外,使用浴霸时最好提前预热,然后再让孩子进入浴室。
擦干身体避免着凉,冬季洗澡的最大隐患,就是没有擦干孩子身上的水就让他离开浴室,这种情况下,孩子从比较温暖的浴室进到温度较低的房间,水分蒸发会引起体温一过性降低,导致着凉。因此,一定在浴室把孩子身体完全擦干,穿上衣服吹干头发后再回到房间。
减少沐浴露的使用,皮肤本身会分泌一层油脂,就是摸起来滑滑的物质,那是一层天然的皮肤保护膜。如果经常用沐浴露,这层油脂就会被洗掉,导致皮肤裸露在空气中,被空气中的各种刺激物刺激。那么,多久使用一次合适呢?通常来讲,1~2周一次足够了。
●●●
再说抹润肤霜或者润肤露
这件事情,也是见仁见智,单纯地说“必须用”和“一定不能用”都有些片面,因为每个孩子的肤质不同、洗澡的频率不同、生活环境的气候湿度等也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么,咱们就来聊聊一些使用时的基本原则吧。
尽量选择成分天然的产品,具体哪些品牌好呢?多和身边擅长“买买买”的家长交流一下呗。当然,适合别人家孩子的未必适合自家娃,比如含天然燕麦成分的,如果你家宝贝对谷物过敏,那就不适合,因此还是得结合自家情况酌情筛选。
确定孩子的皮肤是否完整,因为皮肤破溃时,护肤品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能会进入血液,引起血液对护肤品成分的对抗。比如孩子有湿疹时,粗糙的皮肤上有些小裂口,这种情况下,就绝对不能用护肤品。
观察孩子是否对产品过敏,特别是使用新的品牌时,家长要观察孩子用过后局部皮肤是否有异常反应,例如红、肿、痒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要马上停掉,并且接下来至少三个月内都不要再使用。
对了,啰嗦一句,
如果你给孩子用润肤霜,或者润肤露,别太“小气”,多抹点儿!不然几乎不起作用。
要抹多少呢?
据说,在国外有个量词,叫“一捧”。
小编理解了一下,大概就是盖满掌心那么大的一滩吧。
果然和我们用手指头挑一点儿有天差地别呢,啧啧啧……
●●●
最后,来说说穿多少
这简直是个世纪难题,因为身边有太多人觉得孩子冷,比如孩子奶奶、孩子姥姥、以及隔壁老王阿姨……
全听她们的?做梦!凭什么!不可能!
一味地拒绝?万一矫枉过正,冻着孩子了可怎么办~
而且我们南方的小伙伴家里没暖气,好像真的是很冷……
其实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判断冷热,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然而并不能,那么就只能靠你来确认了。
具体怎么做呢?方法就三个字:摸脖子!
只要脖子温热,就说明孩子并不冷。
许多家长习惯抹孩子的手脚,一旦发现小手小脚发凉,就会赶紧给孩子加衣服,直到把孩子手脚捂热了为止。
错!错!错!
孩子的心脏还小,每收缩一次泵出来的血液到达四肢末端都会比较少,所以正常情况下,孩子们手脚就是应该偏凉的!如果秋冬孩子手脚都热了,那一定是衣服穿多了。
下面,再来说说究竟应该穿多少,其实这需要“动态判断”——
在北方,室外温度较低,而室内因为有暖气,温度较高。
因此从户外进到室内后,要特别注意给孩子适时脱掉外衣,以免因为穿得太多而捂出汗,被风吹到后着凉。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厚一些的外套和相对薄一些的毛衣长裤等,这样的服装搭配方式,不仅在户外能够御寒,在室内脱掉外套后也不会过热。
而在南方,由于没有暖气,从户外进到室内,温度变化并不大。
并且天气时常处于一种潮湿、阴冷的状态,那么北方孩子那种“外厚内薄”的服装搭配方式就不太适合了。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穿一两件薄厚相近的毛衣,再加上一件外套,这样回到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室内温度逐渐减少衣物,避免因为突然减掉厚外套而着凉。
还有一个比较好遵循的原则,就是“比家长少穿一件”,或者“和家长劳动的时候穿得一样多”,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孩子好动(当然,还没啥活动能力的新生儿不在此列哈),所以更容易出汗,因此比大人少一件,通常是最适宜的厚度。
●
●
●
每年天一热,老人们就开始盯紧宝宝的脚丫子,嘱咐“寒从脚底生”,“小孩儿没6月”,“一定要穿袜子,不然容易受凉生病。”
可是为什么小婴儿即便只能躺在床上也要努力把袜子蹬掉了才安心?
为什么大宝宝就是喜欢光着脚走来走去,大人屡禁不止?
你可知道让宝宝在在干净、舒适、安全的环境里光脚行走,不仅不会着凉生病,还有不少意想不到好处?
关于光脚,你误会了多少?
01.光脚可以增强体质。
是的,夏天让孩子光脚不仅不容易生病,反而有利于足部血液的循环,提高抵抗力和耐寒能力,预防感冒或受凉腹泻等疾病。
在国外的幼儿园里,经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宝宝在老师的带领下,赤着脚,绕着操场或沿着走廊有组织地进行慢跑。这就是著名的“赤足教育”。
实践证明,宝宝赤足训练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体质增强了,身高、体重增加了,连伤风感冒也很少发生。
02.光脚刺激触觉感官发育。
感觉统合失调不是病,但是小时候不干预,长大无法改变。0-3岁是感觉统合的形成期,3-6岁是最佳矫正期,6-13岁是弥补期(也许此阶段花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是矫正效果仍然不一定好),13岁感觉统合基本定型,难以矫正。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给宝宝光脚正是进行触觉训练的好方法。
这个季节还可以让宝宝光脚在户外玩耍,感受沙子、草地、水……
宝宝通过接触不同质地、不同温度、不同软硬的物体,来刺激脚部丰富的触觉神经,促进感官和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03.光脚更有利于学走路。
对于初学走路的宝宝,光脚能让脚趾更好地抓住地面,不仅不易滑倒,还有助于宝宝学习掌握平衡,让他学得更快、走得更稳。
光脚可以让脚部神经直接感受到来自地面的压力,更好地感知地面高低变化。如果学步期穿鞋,这些感觉就会收到鞋的阻隔,宝宝就需要通过低头看地面来判断,时间久了就会低头走路。
光脚时,小脚不用受到鞋子的束缚,脚形可以自然生成,光脚更能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促进足弓的形成,有利于缓冲走跳时引起的震荡,预防宝宝扁平足和脚内翻、外翻等。
所以,学步期的孩子,光脚学走路最好。
很多家长在宝宝学走路初期,就迫不及待的给孩子穿上学步鞋。可是大部分人都误会了学步鞋,学步鞋并不能帮助学走路,只是保护宝宝的脚在外不受伤害。
这个季节,正是孩子光脚学走路的好季节。
04.增食欲,促生长。
脚底有很多穴位,光着脚走路,等于直接的穴位按摩,能健脾益肾,镇静安神,对小儿遗尿、消化不良,小儿便秘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光脚还能促进脚部以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孩子食欲大增,促进生长。
05.穿不穿袜子因人而异。
袜子这件事的争议,起因于孩子脚丫的温度。
很多家长一摸脚丫子温凉,就觉得孩子冷,忍不住给他套双袜子。
但是手脚凉就代表宝宝冷么?
不见得。
宝宝的血液循环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手脚位于血液循环末端,距离心脏较远,再加上婴幼儿末稍部位血循环较差、供血量少,以及皮肤较薄,所以根据手脚温度判断冷热是不准确的。
正确判断宝宝冷热的依据是摸颈后,最合适的温度是颈部温热,手脚温凉。
正常健康的宝宝,夏季一般是没必要穿袜子的,即便是在空调房,只要不是温度过低,或是空调口直吹宝宝,光脚是不会导致着凉的。
当然新生儿和早产宝宝除外,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自身产热不足,体表散热面积又大,需要格外注意保暖,这时候的小袜子还是很必要的。
对于部分体弱或是身体不适(腹泻或是感冒)的宝宝,也可以穿上薄棉袜。
老一辈的观念是希望孩子捂着,现代科学却证明,孩子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人要快,更容易出汗,捂出的汗,如果再遇上冷风,反而更容易感冒生病。所以,孩子应该比大人少穿一件,也不需要穿袜子。
但是老观念根深蒂固,即便是新时代父母也不敢盲目质疑。
可以试试,今天比昨天少穿一件,今天比昨天的袜子薄一点,今天比昨天光脚的时间长半个小时……
一点一点的试,如果宝宝没有任何不适,那为何不随了他们不爱束缚的天性。
真是让那些成天追求光脚却屡屡被爸妈阻止的宝宝挺直了腰杆。还不快把文章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告诉他们与其整天追着小祖宗喊他穿鞋,还不如多擦两遍地,还孩子自由,也让床和沙发少遭受一点祸害。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