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拾遗跗骨联合的影像诊断

定义:跗骨联合,又称跗骨骨桥,是指发生于中后足的2个或2个以上跗骨间的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连接。

病因:分为先天性与获得性。先天性跗骨联合是由胎儿间叶细胞分化障碍或断裂失败,常染色体遗传,基因非特异性表达等引起,患者可能没有明显家族史,另外,也可由一些先天性疾病引起。获得性跗骨联合可以继发于足部创伤,感染,中足部骨性关节炎及肿瘤等。

分类:按联合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跟距联合,跟舟联合,距舟联合,跟骰联合。跟距联合的发生率约为48.1%,距舟联合的发生率约为43.6%,两者占跗骨联合的90%以上。按联合的性质可以分为骨性联合,软骨性联合,纤维性联合。按联合的程度:完全性联合,部分性联合。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跗骨联合的发生率约为1-2%,随着CT,M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文献报告的跗骨联合的发生率有所增高,约为8%左右。50-60%的跗骨联合都是双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临床特征:儿童或青少年跟舟联合的患者可能在:8-12岁,跟距联合的患者可能在12-16岁出现症状。症状出现的原因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骨化程度的程度增加,距下关节僵硬加重,后足灵活性减低,运动时容易扭伤后足,导致疼痛。成年人跗骨联合患者,往往无任何症状,一般是在外伤后或因足踝部其它疾病进行检查时才被发现。跗骨联合的患者往往自述足踝部反复扭伤。跟舟联合的患者疼痛位于跗骨窦,呈弥漫性。跟距联合的患者疼痛位于距下关节,内踝下方。通常在不平路面行走困难,足部灵活性差。

临床检查:应在非负重位于负重位进行查体。外观上呈现腓肠肌萎缩,后足外翻,前足外展距下关节活动受限,提踵试验及木块试验(+),跟距联合挤压胫后神经时可出现Tinelsign(+)

放射学检查:拍摄足负重正侧位,45°内斜位,跟骨轴位X线片。

分型:

一、跟舟联合:发生率为45%,由于过早的骨化形成,年龄多在8-12岁,表现为僵硬性扁平足,伴或不伴疼痛。X线表现为跟舟关节间隙狭窄伴关节面模糊,累及骨骼而非关节面,前内侧跟骨变宽或扁平,泽伟平跟骨前内侧延伸呈“食蚁兽鼻”征象,距骨头发育不良。CT表现为跟骨前背侧中间部,舟骨面增宽,两个骨间间隙变窄和微小的边缘骨硬化。

二、跟距融合:好发年龄为12-16岁,扁平足腓侧面痛性强直,休息后可缓解,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过距突中部的平面,X线表现为距骨颈或距骨头的背面凸起的距骨嘴损伤(66%),围绕距骨的侧面,跟距关节后方变窄,中间面缺乏分界,跟距关节前方不对称,严重者可出现“袜套球”踝关节,侧位片距骨中间顶呈C形改变,后下方距骨圆穹与支撑部形成骨桥。CT表现为跟距关节中间面骨性连接,变窄的中间面可见反应性小囊状变及肥大增生改变,支撑部呈向下或水平。

三、距舟骨融合

四、跟骰骨融合

五、骰舟骨融合

MRI表现:发生骨性融合时关节骨性结构融合,信号与正常骨质信号相仿;发生软骨性融合时可见液性或软骨样信号,T2或压脂序列呈高信号;发生纤维性融合时呈中等-低信号改变。融合的关节周围可见骨髓水肿,并可见反应性关节周围骨改变。

治疗主要为矫形、铸骨、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注射、理疗、手术等,该病主要与获得性跗骨间关节强直鉴别,如感染、外伤、关节炎或术后改变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bx/5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