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惠白癜风医院献礼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0/5778562.html
昭平黄姚古氏轶事
■广西昭平古冬凑
黄姚大街古氏宗祠
人都会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牵挂着那里的人和事。他们深深地眷恋着故乡的过去,憧憬着未来。这就是永恒的故乡情,这就是乡愁。
牢记历史,记住乡愁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传承着的传统美德。
寻祖问根时,我们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傻兮兮行路上广西(广东老家的人嘲笑远离故乡到广西发展的人),有圆有扁有高低(没有钱坐船,只得挑着圆圆扁扁的行李结伴徒步而行,坎坷的道路高低不平)。”从顺口溜中看出,黄姚人的祖先从广东到广西发展十分艰辛。
明末清初,在黄姚人的先民先后从广东各地迁来。他们继承祖先中原人勤俭持家的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在黄姚镇建设新家园。他们的后人一代代传承着中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淳朴的民风民俗。本篇介绍黄姚古镇古家的故事。
(古公培自费修码头碑古小彬摄影)
一、鼓励读书热心办学
民国23年《昭平县志》记载:“古元良,关区黄姚,清顺治十三年恩贡。”“古庠,关区黄姚,清雍正岁贡,博白县训导。”又见《平乐府志》载:“古一博,清朝同治九年庚午科岁贡生。”民国23年《昭平县志》记载:“古一博,清朝光绪岁进士,吏部即选训导,前柳州府教授,代理罗城县教谕,署理横州训导加三级。”“古一博,字约之,关区黄姚人,岁贡,博涉经史,目下数行,尤工书法,选授罗城县教谕,秩满,调横州教谕,廉以持己,和以待人,新进贫困者,减其束修,复能殷勤课士,咸得士林心,光绪丁丑廿,解组归里,设馆教授,栽培后进,循循善诱,后之腾达者多出其门。”
据《古氏族谱》载:“清同治年间,古国端由监生援例晋贡生。”“古岐生,字国桥,又名光庭,清朝光绪年间,庠生,功加(赏)六品顶戴监生。清朝宣统二年(年),古歧生借古家祠为场地始创黄姚街高等小学,任校长。”“民国初年,古善斋曾办过私塾。”
黄姚古镇的姓氏祠堂少则有百多亩,多则有两三百亩水田出租。那些租金(稻谷)除了祭祖活动、维修祠堂开支之外,还设立奖学基金(稻谷)。明清时期,奖励读县学(庠生)、读书院考科举的学生。民国时期,奖励读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祠堂祭祖时,一次性奖励当年符合条件的学生5--10担稻谷。古家有总祠和家祠两个,分别奖励本族书生。
此外,古家还习武健身。民国23年《昭平县志》载:“古知翰,关区黄姚,乾隆元年丙辰恩科武举。”
二、热心公益喜爱诗联
清朝顺治年间,黄姚西南角的小溪建起一座平石桥。它是由两条约5米长,约0.4米正方的石条并拢而成。捐资建成者是黄姚街古氏的几位寡妇。知县陈定国视察乡情来到此地,走在桥上,听说叫“寡妇桥”时,觉得不妥,主张要吉利点。于是,题书“枕漱桥”。人们将陈知县的题书刻到该桥的东北岸边的石壁上。此后,就有“枕漱桥”了。
民国23年《昭平县志》载:“带龙桥在宁化里黄姚街,副榜邓太和建桥西,复建石桥屡被水冲。乾隆二十三年,乡饮古知先等觅石块为巩,并修大桥。桥上建带龙楼一座,形胜甲一方,时人题咏甚多。”该县志还收录有乾隆年间古峻的《聚仙岩》、古知达的《和林先生廷干穿岩韵》、古知君的《天然桥》各一首诗歌。
“佐龙桥在黄姚街北,乾隆二年,乡饮古知先等倡建。”
“护龙桥在黄姚街东,乾隆十六年,邑庠古知权等倡建。”
古峻,关区黄姚,乾隆庠生。清乾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孟秋,他为新兴街门楼撰写《严禁真武山碑记》。
古绍先,字述堂,在文明阁、带龙桥等处留有对联。还留有诗作一批。他的书法颇有名气《重修文明阁新建魁星楼并建亭台碑记》留有“述堂,古绍光敬书,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立”字样。
古士扬,黄姚街人,庠生,三星楼旁《鼎建三星桥碑记》是他在清朝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仲冬撰写。
《古氏族谱》载:古谋,关区黄姚街人,清朝光绪年间,庠生。他爱读诗书,才思敏捷,擅长吟联,书法也颇有名气。据说,钟山街、英家街、同古墟等地的庙宇和亭台楼阁有他题写的对联。
古歧生,字光庭,关区黄姚街人,在诗联方面颇有造诣。在黄姚各姓的族谱中,在文明阁等处的石刻都看到他的对联、赞诗、贺诗。现在佐龙祠凉亭留有他的一副对联:“此地有碧流黄石,其间皆翠绕珠围。”
古炽昌,黄姚街人,清朝末年庠生,“云礽积荫熾而昌”得名。他喜爱诗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民俗中喜闻乐见的习俗。节日、红白喜事,门宅店铺建成开业都喜欢张贴。对联是诗歌的精华,片言只语,着墨不多,但往往出手不凡,落笔不俗,给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清朝末年,有一年冬季的一天,黄姚街上某家曾祖母主孙婚,古炽昌应邀执笔题写楹联。但见:“膝绕兰芝,室有三翁皆善士;眉齐夫妇,天留二老看文孙。”此联一贴出,获得一致好评。有一年秋季的一天,街上有家继母主持嗣子结婚,邀请古炽昌题写对联。于是,又写下:“命汝当承祧,此日宜家,须知继母犹生母;元宗应务本,今朝有室,惟望成人做好人。”此联语重心长,劝说晚辈安守本分。今天读来还颇有教育意义。街上某姓某家先一日为父祝寿大摆宴席,次日,不幸父殁。可谓喜去悲来,情况特殊。古炽昌知道后,觉得遗憾惋惜。于是,写下哀痛、感慨夹杂且有几分诙谐的挽联:“百年之岁月几何,痛这番上寿难期,九十严君成永诀;寸草之春晖莫报,哀此日终天抢恨,三千佳客愧重来。”此联写于挽帐(幡)上,看到者,叹息不已。
从现存的石碑看到历代古氏为修建寺庙和架桥修路、建立亭台楼阁都慷慨解囊,留下的芳名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乡修桥修路、重修亭台楼阁,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接到募捐
书,都慷慨解囊,至今仍继承着这一光荣传统。
三、坚持正义惩恶除暴
民国23年《昭平县志》载:“古绍先,字述堂,关区黄姚人,恩贡生,性聪敏,读书日以千言,善属文,尤工音韵。咸丰四年,贼匪猖獗,蹂躏乡村,绍先与团绅贝德义、汤新乾、李秉绅等设立公局于客塘墟,以维持地方。匪徒伏路捉人,见绍先来,即避去。咸丰八年,发逆陈金刚以数万人据贺县,派伪司马陈金亮驻扎黄姚,擅作威福,任意杀戮地方之人,得绍先救活者不少,非其德足感人,曷克臻此。”
古绍先是黄姚街著名中医,妻莫氏,恩赠正八品太孺人。他既继承父业,又从事行政(凝化里公局局长,该局相当于大黄姚区区长)工作。他能医且能文能武,一生威望极高。他开有两间中医铺(其中一间是承嗣父的遗产)他传授中医医术给在身边长大的外甥莫自以(又名莫以兴)。
古绍先不仅为人正直,讲义气,做事敢作敢为,深得乡亲爱戴,而且诗联方面也颇有造诣。在各姓族谱中,留下一批赞诗、贺诗,在古墓碑上,看到古绍先留下的一批赞诗。诗歌《七律?文阁风光》写得较美。在文明阁、带龙楼等处有他的一些精美的对联。古绍先的《古述堂诗文集》与本街庠生莫怀宝的《半个斋诗稿》收藏于桂林图书馆。
民国23年《昭平县志》载:“古传扬,关区黄姚,邑庠生,有胆气,尤精武艺,善用铁钯,咸丰六年六月,率团练,前往珠投岩捕贼,与劳绍凌、吴亚秋先行,中途遇匪,众寡不敌,遇害。”
黄姚古氏与其他姓氏一起积极习武健身的同时,负责保护街民人身安全、保卫庄稼。历代黄姚人都注重练武,习得一身武艺,但从不仗势到邻村滋事挑衅。
四、尊老爱幼坚守贞节
民国23年《昭平县志》载:“郭氏,关区黄姚古传琮之妻,年三十一夫故,子岳生、崑生、岐生均幼,氏矢志抚孤,所有女嫁男婚,货财出纳皆综理,靡遗致诸子皆成立,冰操四十余年如一日。”为此,其因品性高尚,得官府报朝廷,故得恩授“正九品太孺人”名誉。
“劳氏,岁贡古庠之母,年二十八,矢志冰操,鳏翁因广,艰步履,氏妇代子职曲,尽孝道教子,慈而严,人皆敬之。”
“刘氏、邓氏,黄姚邑庠古廉妻妾也。刘氏,年二十八,邓氏,年二十一,夫亡。刘氏遗腹子知言,邓氏子知翰,二氏苦志守节,事姑尽孝,延师克敬,后,子知翰中武科,又故。二氏抚孙古琛,教以义,方游泮水。刘氏年七十余卒,邓氏今将七十岁。”
“林氏,教谕林之梧女,邑庠古之庠妻也。子祖宪祖定,庠死,氏方二十七岁,子未十龄,昏昏然,欲绝良久,醒曰:儿在,吾夫庶不死乎,未几祖宪死,祖定又亡,氏抚膺。长恸闻者,皆为唏嘘泣下。亲串遗,以甘旨未尝下咽也。今已六十一矣。”
“钟氏,黄姚古锡兆妻,年二十八,夫亡,无嗣。家徒壁立,日夜纺织,青年矢志,白首完操。”
“劳氏,黄姚古知效妻,年二十三夫亡,无嗣。苦志守节,奉翁姑尽孝,内外无间言。抚嫡侄,教养如己出。”
“吴氏,古昌五妻,生一子甫二岁,夫故。氏年二十有二,矢志柏舟,抚孤奉宗祀,尽孝。事翁姑,翁弃世,代子执杖,丧葬礼,今姑八十有八,妇道弥笃,氏现六十矣。”
“古氏,关区黄姚,邑庠生,劳锡庞之曾祖母,年二十四岁,夫亡。矢志守节,侍奉老翁,携带幼叔,殷勤不懈,学宪杨齐以‘彤管千秋’四字旌其门。”
县志中记录的这些女士都是文明道德模范。千百年来,黄姚古氏有保持贞节的家风和传统美德。
五、恪尽职守勤恳工作
年以来,外地大批难民疏散来黄姚。黄姚镇政府和群众十分同情他们。要租房的热情地提供,没钱租房的就安排到祠堂庙宇去,真正做到以诚待人。
年8月29日凌晨,美国第14航空大队一大型轰炸机在界塘乡白山村珠投岩前的田垌迫降而坠毁,10名飞行员其中7人跳伞生还,3人在机舱内遇难。
黄姚镇副镇长古柏津及时派自卫队员去保护现场,同时,派人营救跳伞到石山上的飞行员。在营救活动中,古柏臻依靠桂东行署特派员驻黄姚办事处的莫承增、昭平县政府驻黄姚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广西大学读书返乡避难而在黄姚中心小学任教的郭继尧,千方百计地热情地接待幸免于难的飞虎队的飞行员,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尤其是食品。
镇长古上权回西坪乡老家探亲。镇政府的日常事务交由古柏津负责。古柏津不负众望,积极与县政府和疏散到黄姚设在黄姚镇的有关单位联系,请郭继尧作翻译。第二日,安排被救的美国飞虎队飞行员与黄姚街青年打篮球友谊赛。
古柏津不辞劳苦请来石匠刻墓碑,购买棺木。请莫承增写碑联,请郭继尧书写英文。第三日,根据县府要求,组织黄姚各界人士在大冈坪的三蔸树旁举行庄重的礼葬仪式,给三位为中国抗战而牺牲的美国飞虎队飞行员送葬。同时,为烈士竖立起一尊高大的石碑,还派自卫队护送飞行员到昭平县城。
六、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黄姚古镇地处贺县、昭平、钟山三县边陲,此地偏僻,交通闭塞。为此,各朝各代,各姓氏都有人研究中医,都涌现出名医。
据《古氏谱族》载:古传琮,绍先之子,黄姚名医,妻郭氏,赠恩授正九品太孺人,生于道光辛卯岁即年,卒于光绪壬寅岁二十八年(年),生三子:长子岳生,次子崑生,第三子岐生,三子均为邑庠。”黄姚安乐街有两间药铺,门头分别悬挂有:“国手回春”、“细心功深”牌匾。
民国23年《昭平县志》载:“古崑生,字翕斋,世居黄姚,性纯厚弱,冠从梁公济普游,习闻论语,问仁章旨不一而足读,至如有博施济众,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等语。因恍然,曰: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济,虽不能希圣,亦可希仁,遂辍治举业专研究岐黄术。越数年,设药店于姚,悬壶问世,屡奏奇效,由是邑中咸知姚有扁鹊,凡邑侯及其僚属遇有奇难杂症,必派弁欢迎来署诊视,无不药到春回。民五(民国五年),任全县(中医)副所长,更以‘愿人寿’名义,设药肆于华居坊,为实行慈善。张本值防军与县警冲突,几动枪械获君调解,商民异常感激。同时,地方偶染时疫,军民死亡甚多,君深为叹悼,即慨然以赠医施药为己任。苦无地点,商于城绅黎君屏、黎律平、梁劲持等,俱表同情,医院于玉枢宫,兼任冯旅部医官,由是活人甚夥,若古君者其殆,乐善好施之仁人欤。”古崑生学识渊博,技术精湛。崑生带着一个在身边长大的外甥莫自以即莫以兴,传授学中医知识。
年版《昭平县志》载:“古振五,医术高明均能著手回春且医德可嘉,不论贫富贵贱,对来求医者一视同仁,精心诊治,如遇贫者,常赠医药。真是“仁心仁术”,救死扶伤,一副济世的好心肠。他常备有人参和参须,方便来诊者救危扶倾之用。他是昭平县颇有影响的一代著名中医。”
古振五,又名祖发,原籍黄姚街,世居县城,生于清朝光绪末年(年)。他天资聪慧,为人诚实,是第五代中医传人。读私塾后,年,随父学习中医典籍。十七岁,在黄姚的药铺开始诊病开处方。他常感叹说:“中医学到老,中医学浩如烟海,学无止境,学到老也学不完,看病开处方要会灵活掌握,善于运用,加减得当。”二十七岁那年,他对“望闻问切”四诊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及“理法方药”“辩证施治”等的中医原理颇有研究且有见地。此后,由于父亲年迈,开始接手管理药铺。年,振五的父亲去世后,他仍在县城经营“愿人寿”中药铺和诊所。他与人为善和精心治病的医德,深得各界人士的赞赏。年,他因病与一起在县城住了七年的妻子搬回黄姚老家。在黄姚期间,曾出任昭平民团总局黄姚公局的局长。翌年,重返县城开药铺。是时,贺县人吴冠凡任昭平县长,古振五出任财政局长兼县金库主任。他廉洁奉公,工作勤勤恳恳,得到地方绅士的好评。为此,他被选上昭平县第一、第二届临时参议会常住议员。从政以来,他不仅为昭平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过贡献,还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辛勤为病人服务。年,古振五辞职从医。年秋,昭平县开办国民中学,振五应邀兼任校医。
振五擅长内科和奇难杂症。他的治病手法惯用经方对症加大剂量的方法,在处理复杂病症时,有独到的见解和成功的经验。他探脉精细,拿得准,同行们都十分佩服他。多少年来,登门求医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从远路慕名前来的病人经常没带够钱来,往往买药钱都不够,甚为可怜。有些久治不愈的病人转来就医,又缺钱。他看在眼里,同情在心上。他十分体谅病人的不幸,经常鼓励病人“先治好病,不顾虑那么多,治好病了比什么都强。身体好了,钱会找回来的。”心理调节是治病的重要医疗手段之一。在他诊所看病的人,病就是好得快。对那些家庭穷得买药都缺钱的病人,他经常不收药钱。抗日战争时期,疏散到来的难民越来越多。不少难民得过振五的救济。因此,他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他精益求精的医病技术,赢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年,因诊病业务繁忙,药铺因缺人手到梧州采购药材而一度停业。期间,为了精益求精,他苦读《南雅堂医书全集》。年上半年,古振五没有随国立中学和简易师范一起疏散到北陀乡,留在县城,兼任昭平县司法处看守所门诊医师。
年秋,桂林紧急大疏散,昭平县城来了两三万难民。古振五与昭平街同行同仁一道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日夜为难民服务。经他医治好的病人数不胜数。
他不但捐钱捐物,还与同仁们为自卫队筹备医治刀枪伤的中草药。抗战胜利后,他一直在县城开诊所。
年12月,昭平县城解放后,广西省卫生厅发给他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的中医师开业执照。年以来,他连续当选为第一、第二届、第三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秋,黄姚街有位古庆生突然得了怪病,医院留医多日,仍不见好转。医院同意,转请古振五医治。半月后,古庆生痊愈了。
年,昭平县卫生科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古振五被推选为副主任。年和年,年老的古振五还当选为昭平县第二、第三两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两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年8月,昭平县政府任命古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他还兼县卫生协会主任。年和年,县举办两期中医进修班,共92人。学员选自全县各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他主讲《伤寒论》、《金匮》等课程。为了培养人才,他不顾年事已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往往编写讲稿,工作到深夜1点。年下半年,昭平县卫生学校开设中医班,他负责多门课程的主讲。他说,“在有生之年多作贡献。”白天,坚持上班,夜间工作至深夜,由于年迈又积劳成疾,病十二天,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2岁。
古振五在昭平乃至邻县深受敬重和爱戴。对于他的去世,人们无限惋惜。其棺入殓和出殡时,县直机关单位的干部及街道的群众自发参加吊唁送行。人数成千上万,场面实为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黄姚古镇的古家,有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多人,行政人员和教授、副教授、工程师有一批。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广西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古明华,美国南密西西比州大学博士毕业的古俊峰,处级干部有古庚才、古琼汉、古杏全等人。
“高高见西山,乡愁冀倾写。”这是明朝常伦诗歌《望山有怀故人》中的诗句。我们为古氏前人的事迹所感动,为他们的精神品质所震撼。我们欣喜地看到故乡人一代一代形成的传统美德正在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为古氏的一员,今天,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团结宗亲传承文化跨越发展光耀古氏公众平台:古氏文化播报总策划:古焕坤本期编辑:古小彬本期助理:古兆豪古战林古立古武-·-·-·-·-古氏平台推广-·-·-·-·-
古家老窖酒精度:60度
:
古氏宗亲的升学宴、生日宴、婚宴、祠堂庆典、大型聚会等宴席所用古家酒(古家老窖、古家窖酒、古府宴酒、古家宴酒、迎宾酒),均可申请特惠价供应。
1、有代理区域的,由代理人统一申请;
2、没有代理点、但有宗亲组织的,由宗亲组织申请;3、当地没有代理点、也未成立宗亲组织的,直接向古家酒业公司申请;4、诚招代理,服务更多的宗亲。
5、联系:
为古氏恳亲大会献礼:古家祝酒歌
《中华古氏一家亲》——为古氏恳亲大会献歌
中华传统文化之“古氏家训”
中华传统文化之“古氏族规”
陕西岐山县:周太王陵
河南武陟:古氏宗祠
江西寻乌:古氏司马第(古柏烈士故居)
广东梅县:崇庆第围龙屋
为肇庆广宁县古氏宗亲找到根源
为自广东五华迁至四川绵阳的古氏宗亲对接上族谱
为珠海迁到湖北的古氏宗亲寻到根、找到族谱
广西古氏快讯‖雪中送炭系亲情重建唐朝南迁江西始祖古氏家庙记
唐朝南迁古氏六世祖妣郭太夫人墓重修碑记广东五华县古氏宗祠(凤仪公祠)重修记祠堂管理范本‖古氏应(缙)公祠管理委员会章程东江红旗不倒苏区精神永存——在纪念古大存同志诞辰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耕读传家遵祖训勤政爱民好家风——梅州古氏四代五进士事略古焕坤:古水桂自传《润味人生》序
古耕虞:祖籍梅州的红色资本家
古承平:怀念父亲古克斌古国枫:树高千尺问其根水淌万里寻其源古远亮:劝善醒世春联对古志永:新编良言警句古占香:理财要诀古展祥:二十四节气养生歌古姓逸事‖寻乌县古氏一门三世七科第古姓逸事‖台湾苗栗县西湖下埔古家祠堂轶事古姓逸事‖古柏烈士诗的发现经过古姓族谱‖《蜀南古氏族谱》前言古姓寻亲‖山东古氏赴江苏寻亲历程古姓寻亲‖山西古氏赴河北寻亲记古氏传奇‖年近八旬四川宗亲来广东“挂牌”寻亲古氏人物‖红十一军军需处长古公鲁古氏人物‖南京国民政府政务委员会常委:古泳今古氏人物‖老八路古杰二三事古氏人物‖治家严谨、公益热心的典范:古瑞云古氏人物‖古婷婷:连续10个春节坚守在高速路上古氏人物‖古华:忠与孝的抉择古氏人物‖记古风教授一家古氏人物‖抗美援朝老兵古荣古氏人物‖第五届“感动惠州”人物:古有周古氏活动‖古氏奉靖新理事会慰问五保户宗亲古氏活动‖热烈庆祝深圳古氏义工队成立七周年古氏文献‖医博古府君墓志铭古氏文献‖古挚墓铭古氏文学‖古英桂正能量顺口溜
古氏文学‖古伟中诗选
古氏文学‖古世学诗选
古氏文学‖古长银诗选
古氏文学‖古锦标诗选
古氏文学‖古志华诗选
古氏艺术‖古志英书法作品欣赏
古氏艺术‖古亚东木刻作品欣赏
古氏艺术‖古建雄书法作品欣赏
《国庆画刊——古树芳专刊》隆重出版
晋北《古家坡轶事》隆重出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