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全身泛发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又称为泛发性类天疱疮,好发于老年人。它是大疱性皮肤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比天疱疮多见。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表皮基底膜处及血清中有抗表皮基底膜的自身抗体存在。
两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本病在起病时常常先在肢体出现红斑、丘疹或荨麻疹样损害,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约数周后开始出现水疱,水疱多数在红斑基底上,亦可在正常皮肤上,呈半球形,直径为1—5厘米,疱壁较厚,紧张饱满,内含浆液,偶可呈血性,损害常在1—2周内发展至全身,主要分布在四肢屈侧、腹部、腰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有瘙痒和灼痛感。少许病例开始即可呈泛发。
1、寻常型天疱疮
口腔:较早出现病损。常先有口干、咽干或吞吐咽时感到刺痛,1—2个或广泛发生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薄而透明,水疱易破、呈不规则的糜烂面;留有残留的疱壁,并向四周退缩;患者咀嚼、吞咽,甚至说话均有困难,有非特异性口臭,淋巴结肿大,唾液增多并带有血迹。
皮肤:病损多发生于前胸、躯干以及头皮、颈、腋窝、腹股沟等易受摩擦处。早期仅在前胸或躯干处有1-2个水疱,常不被注意。在正常皮肤上往往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疱不融合,疱壁薄而松弛、易破,破后露出红湿的糜烂面,感染后可化脓形成脓血痂,有臭味,以后愈合并留下较深的色素。皮肤损害的自觉症状为轻度瘙痒,糜烂时则有疼痛,病程中可出现发热、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升高,并可不断地出现新的水疱。由于大量失水、电解质紊乱,患者出现恶病质,可因感染而死亡。
鼻腔、眼、外生殖器、肛门等处黏膜均可发生与口腔黏膜相同的病损,往往不易恢复正常。
2、增殖型天疱疮
口腔:与寻常型相同,只是在唇红线常有显著的增殖。
皮肤:大疱常见于腋窝、脐部和肛门周围等皱褶部位,尼氏征阳性,疱破后基部发生乳头状增殖,其上覆以黄色厚痂以及渗出物,有腥臭味,自觉疼痛。周围有狭窄的红晕。疱可融合,范围不定,继发感染则有高热。患者身体逐渐衰弱,常死于继发感染。
鼻腔、阴唇、龟头等处均可发生同样损害。
患者的全身情况一般较好。但病情呈慢性经过,水疱不断愈合及新生,经年累月可逐渐减轻或停止发展,经治疗缓解较快,重者皮疹广泛,也可因疼痛及感染而卧床不起。部分患者2—6年后能自然缓解。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合并胃癌、肺癌、直肠癌及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预后不佳。
金祖余
主任医师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医院皮肤科主任
北京市皮肤病会诊中心特邀专家
曾任卫生部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
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皮肤科学会老专家组主任委员
擅长治疗
荨麻疹,皮肤型红斑狼疮,大疱性皮肤病,皮炎,湿疹,老年性皮肤病,皮肤病疑难杂症。
会诊详情
会诊时间:周三、六全天、周一、四下午
会诊地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