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县的大骨节病怎么了

永寿县的大骨节病怎么了?

上初中时,知道了大骨节病,那是因为在初中的那个镇有个村的人,备受周围人歧视,外村的姑娘几乎不愿意嫁那里,就是因为那里人“拐子”多。拐子其实就是大骨节病的表现,贫穷致病,病导致更加贫穷。

后来我们县的县志--《永寿县志》,

县志中有大的篇幅来讲述我们永寿的地方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震惊了!

后来又在村卫生室看到专门登记地方病的本子,赫然列着数十人,就我的亲人、邻居。再后来学医,上病理课时讲述到克山病时,又回想起县志里的记载,永寿人民真是多苦多难。

再后来某教师上一门叫《预防医学》的课时,公然说北山(永寿、麟游)的“柳拐子病”,也就是大骨节病巴拉巴拉……等到了交大一附院学习,又见到当年为了防治地方病做出贡献的教授事迹,殷培璞教授、莫旭东教授等,艰苦奋斗精神,让人又是不禁感慨。

陕西省永寿县地属渭北,全境多为黄土残源及梁命,地形起伏,坡降较大,沟壑纵横,密如蛛网,春季多风干早,河水断流。夏季洪水泛滥,水土流失。

旱季严重缺水,窖水枯竭,坑、塘、池水用尽,群众远道寻水,尤为艰难。口粮主要以小麦为主,还有玉米等杂粮。

过去住的地方大都在原边沟旁的窑洞中。

自古以来,人民穷苦贫困,地方文化落后,贫穷落后恶性循环,却又遭受数种地方病折磨,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真是雪上加霜。

今天单说大骨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其原发病变是发育期关节软骨、骺板软骨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和早期化骨修复,并继发为变形性骨关节病。

临床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严重出现短指、短肢,甚至矮小、畸形。民间称之为“柳拐子病”、“拐子”、“拐脖子”等,也有流传的一个歧视链说“走上永寿坡,到处都是拐脖子”。这种病病情严重时对身体造成不可恢复的残疾,影响劳动,最直接就是娶媳妇,只能娶情况类似者,或者打光棍。

永寿是大骨节病高发区,在知网上可以搜索到大量关于永寿大骨节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多次成立专家组研究调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新发现,根据发现提出并付诸于整改措施,渐渐地,新出生的孩子基本上告别这个地方病。永寿县大骨节病在上世纪70年代统计患病人数约有1/4,严重的乡镇可达1/2,在某些自然村最高达3/4。大骨节病除在永寿,还有隔壁的麟游县、彬县,我国东北局部、甘肃陇南、西藏等地也有不同程度流行。

大骨节病至今病因不明。有认为会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有人为水土中缺少硒元素,有认为是粮食中硒缺乏,粮食被霉菌感染,人吃了之后得病。病因不明不能束手待毙吧,各种治疗措施逐渐实施。

在上世纪50、60年代,全国开始有防治经验介绍,比如草木灰浸出液治疗大骨节病的记载(取草木灰3斤,加水(或热水)10斤,充分搅拌后浸饱24小时,过滤,煎煮浓缩成2斤。每日服3次,每次30、40毫升,可连续服用半年。草木灰即根据当地山上野生的黄背草、背草、荆条、酸枣树枝、连翘树枝或庄稼地的玉米杆、谷杆、麦杆、高粱杆等人民群众用于生火做饭取暖时烧成的灰)。还有一种换粮防治的做法,是50年代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引进而来,就是把没有这种地方病地区的口粮,用当地群众生产的粮食换来食用。据文献记载,草木灰治疗有效率近87%,而换粮有效果,但疗效不是很突出。还有换水一说,永寿缺水,当时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饮用窖水,窖水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自家院子掏三丈深的酒瓶状的地窖,天下雨后,雨水在地表汇聚后流入此窖中,沉淀后使用。那换水就是改为井水,打井在永寿许多地方并不是容易的事,含水层深,有时需要几百米深才行。还有推出晒粮,就是通过曝晒杀灭真菌,减少粮食中毒素含量,也有粮食喷洒硒及膳食中加硒。这些防治措施都达到了一定效果。对于已经饱受严重大骨节病的人,劳动能力减少,当时国家也有免费医疗政策。

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出生的孩子中大骨节病逐渐减少、消失,或者说那种严重影响劳动力的重症的大骨节病几乎再没出现。感谢党和国家的







































白癜风医学基金会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hl/2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