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应用迷宫术(切开及缝合)治疗房颤,对于维持窦性心律有很高的疗效。然后,开胸手术附加的风险,技术上的复杂性,以及心肺复苏的时间较长都限制了这种疗法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如射频,冷冻,微波这些能量的应用,简化了心房内的线性消融。然而,阻滞线是否完全透壁损伤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本研究中,我们入组了8例房颤复发的患者,探究他们的电传导特性。
研究方法
1.电生理检查
所有患者在术前都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在持续输注安定和异丙酚药物下维持镇静,并进行电生理检查。什么体征参数持续监控。先放置两根普通导管到位:1根6F的his束导管,1根6F冠状窦导管。再放置3根SL1长鞘进入左心房(其中2根共用一个房间隔穿刺点,另1个通过第二个穿刺点进入左房)。使用肝素,使凝血时间维持在s到s之间。使用三维系统重建左房模型。通过造影确定肺静脉口部位置标记在模型上。2根环状导管分别放在同侧上下肺静脉内,找出上次手术后的电传导恢复部位(Gap)。局部双电位或者低电压也标记在模型上。用3.5mm头端的冷盐水导管消融,使阻滞圈完整。温度设置为43℃,功率-30W,冷盐水走速为17ml/分。如果发作房速,则通过三维系统进行标测,确定心动过速发作机制。当在冠状窦内消融时,功率设置为20w。
2.术后的治疗和随访
术后静脉肝素推注3天,法华林抗凝3个月。所有患者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第1,3,6个月后随访,做导联心电图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如果发作房速,不论其时间长短都认为是复发。
结果
1.患者情况
所有患者入都是在年5月至年5月从4个不同的中心转入我院。房颤史为9.1±6.3年(5例研究性房颤,3例持续性房颤)。19±12个月前做过改良迷宫术(环静脉隔离,切除左心耳,二尖瓣峡部阻滞线)。所有患者都使用新能量做迷宫手术(4例射频,3例冷冻,1例微波)。有6例患者同期做过心脏其他手术(4例二尖瓣,1例主动脉瓣,1例冠脉搭桥)。4例患者发作房颤,其余4例发作房扑(心动过速周期±62毫秒)。
2.电传导通路未阻断区域(GAP)
通过肺静脉造影,统计8例患者共29根肺静脉。8例患者中7例发现肺静脉传导恢复。通过环状电极及三维系统能清楚定位gap的位置(图1B,图2)。图3标出了gap的位置图示。只有1例患者迷宫术后没有发现肺静脉环上有gap。但是该患者左房峡部线是不完整的。
再次消融术后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5.5±4.8个月(中位数15.3,25.1-10),8位患者中7位都可以通过消融手术自愈临床房性心律失常。其中3例患者经过二次消融。(2例房扑,1例房颤)。另有1例患者因左房的打折返返速进行了第三次消融。1例患者房颤复发拒绝了再次消融,中途退出了本研究。所有患者术中都没有没有并发症。
Tips1:肺静脉电隔离
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肺静脉电位恢复传导常常是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完全的肺静脉隔离能显著提高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几率。这些观点也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迷宫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还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因此强烈建议手术终点应该是完全的环肺静脉隔离。
Tips2:局限性
样本量小及患者的高度选择性。随访时间不够。没有外科迷宫术(切开、缝合)的对照组。
结论
患者肺静脉恢复传导及房速的复发与非切缝术式造成不完全传导损伤是有关系的。三维系统指导下进行肺静脉电隔离及线性消融是有效的。患者在随访期间都能维持窦性心律。初次手术时,手术终点应该是消融线完全透壁损伤,以降低复发率。
表1
图1
图2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