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宝宝来说,正常的发育过程应该是先学会爬再学会走,但有的宝宝在家长的辅助下,没有学爬就直接学走了,这样其实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在不少家长眼里,孩子越早走路就是越聪明越厉害,但事实上,如果宝宝没有学爬就过早的学走路,反而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影响腿型和步态
宝宝过早地学站立、走路,下肢、脊柱骨质柔软脆弱而难以承受超负荷的体重,尤其较为肥胖的宝宝,不仅容易疲劳,还可使骨骼弯曲、变形,出现“O”形腿或“X”形腿。
宝宝的脑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都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之所以先让宝宝学爬是因为这时候他的骨头特别柔软,很难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爬可以让脊椎、骨骼和韧带逐渐受力,慢慢增强各部分的力量。
如果太早就让他站起来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弯腰,腿的负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着弯曲,脆弱的小腿骨还会变形,长大了就会变成X形或O形腿。
宝宝行走时,为了防止跌倒,两腿需扩大角度分得更开,影响了正常的步态,时间一长,便会形成“八字步”。
2、导致扁平足
在足弓尚未较好形成的情况下练习走路,宝宝的全身重量压在足部,很容易使足弓过重而逐渐导致扁平足。
3、宝宝过早学走路影响视力
几个月大的宝宝视力发育还不健全,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都是小“近视眼”,而爬可以让他看清有限范围内的东西,慢慢调整,让视力正常发育。
但走路的时候就需要看较远的地方,宝宝看不清,只能眯着眼睛努力调整屈光度和焦距,无疑会损伤眼睛和视力,严重的还会患上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上眼睑下垂和近视,对眼睛造成一生的伤害。
同时,宝宝都是在室内爬,可以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而学走大都在户外,尤其是阳光强烈的夏天,紫外线和红外线会伤害视网膜,让眼睛出现刺痛、流泪等病症。
4、宝宝过早走路影响平衡性
宝宝爬的时候仰着头,前庭会受到刺激来增强平衡性,要是跳过这个环节去学走,长大后不但平衡差,而且连脾气都会变得暴躁,没有耐性。
5、影响未来身高
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若没到相应的月龄,就学坐、学站、学走路,可能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影响其身高。
教宝宝学走路把握3大细节
妈妈应遵循宝宝的动作发育规律,待到宝宝能力达到时,宝宝自然就能学会走路了:
学会站立之后,多练练爬行
爬行能锻炼宝宝的手脚腰臀等肌肉,还能促进眼、手和脚协调能力的发展。妈妈应让宝宝尽情地爬,顺其自然,直到他的能力发展到可以站起来的时候,宝宝自然就会站会走了。
为宝宝选购舒适的鞋子
妈妈要根据宝宝的脚形来选鞋子,要选择有带扣或绑带的鞋子,鞋底要软硬适中。舒适的鞋子能帮助足部肌骨、关节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保持身体平衡,养成正确的走路姿势。
给宝宝一个安全的学步空间
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家具边角、把手等装上安全护套,危险物品放置在高处或移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