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关于胫骨应力综合征的文章中,给大家介绍了胫骨应力综合征的定义,自我判断以及分类,那么在这期中,会继续给大家介绍日常运动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毕竟知己知彼,有备无患嘛!
胫骨应力综合征的发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日常运动中的不在意,然后表现于小腿的不适或疼痛,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的话,慢慢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这也是很多跑者反复小腿痛,总不好的原因之一。
跑者日常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1.跑鞋和场地因素
一般跑鞋的选择鞋底高于前部10mm以上比较适合,可以有效减少踝关节前部的撞击,鞋底选减震性能较好的,能使足踝能够很好进行缓冲。
对于场地,不要经常在过硬的地面进行跑步,这对于足部的减震缓冲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2.异常的下肢结构
异常的下肢结构是很重要的自身机体因素,下肢结构的异常必然带来的是下肢力线的改变,那么我们下肢的受力方式就变成了对于自我的一种伤害。
例如:
①扁平足/高足弓
②膝内翻/膝外翻(也成为O型腿/X型腿)
3.异常的下肢功能
我们下肢是由髋、膝、踝共同组成,日常行走和跑步中,它们共同协作一起完成我们下肢的运动,当我们某一关节的功能或者这种下肢运动中的协同能力下降时,那么其余部位将承受更多的工作,在胫骨应力综合征中,明显的是踝关节的工作更多一些,然后才是膝关节和髋关节,这样超量的工作势必会带来损伤的发生。我们正常的受力模式是下肢整体的,下肢弹簧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点。
4.运动量/强度的控制
关于跑步运动,运动过量/强度过大是造成胫骨应力综合征最为明显的因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很多新晋跑者过多追求运动量和强度,往往带来了更多的损伤从而只能选择休息。运动量/强度的选择控制,上限是有一些疲劳和酸痛感,但是第二天过后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
5.跑前的动态拉伸和跑后的静态拉伸
动态拉伸的作用可以有效在运动前激活我们的目标肌肉,减少损伤的风险,而跑后的静态拉伸有助于我们肌肉的放松和更好地恢复。以下是动态拉伸和静态拉伸的一些区别。
看了上面的分析,是不是找到了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呢?关于胫骨应力综合征预防远比治疗来得更重要和早一些。关于胫骨应力综合征的解决方法,这里说一下主要思路:
1.放松小腿紧张肌群
2.加强小腿的肌肉力量
3.加强下肢动作模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