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的艺术妈妈与我

尊敬的各位姐妹们好!

今天发的这篇文章是女儿真如在德女书院“春暖花开”女子营的视频文字稿,一共分三个部分,今天给大家分享第一部分,讲家庭对她的影响,如果说更具体一点,主要是我对她的影响吧。

《探索生命的艺术》---妈妈与我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周真如。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见面!虽然远隔千里,相信通讯技术能让我们天涯若比邻,而真诚能让我们心心相印。

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到目前为止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过程。

主体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家庭尤其是妈妈对我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社会对我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反思学习经历对我的影响。

这场分享将从我的中学时期开始,到我的当下状态结束。时间有限,挂一漏万,请大家谅解。

这次分享不是介绍我是如何学习的。它既不是备考或申请的升学指南,也不是劝人力争优秀的心灵鸡汤。而是我——作为一个长期在各种教育资源中熏陶的青年——想反思是什么真正促使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说到教育资源,最近我学习了几个网络新词儿:“鸡娃”,指给孩子打鸡血、督促孩子学习的家长;“人工牛”,指靠后天努力,“鸡”出来的很牛的孩子;“内卷”,指资源恒定不变情况下的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比如一个小朋友每周要参加四个课外兴趣班补习班,就因为班上其他同学都参加了三个。

家长们要是把它们串起来造句,大概可以造出:“我好不容易鸡出来的娃,刚有点儿要成为人工牛的意思,不料班上内卷了,还是没有脱颖而出,唉!”

我猜想这些词语反映了当下中产阶级家庭的一个普遍焦虑:即有限的教育资源,连带着下一代发展空间的瓶颈。如何打破这种焦虑?有人提议要开拓新资源,也有人提议要佛系地看淡功与名。

我也有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不要被成功束缚了手脚。

请让我以绘画为例,说明这个建议的意思。

我从小喜欢画画,从小鸡小鸭到美少女花仙子,后来又学画素描水彩建筑风景。我不是科班出身,而很多教绘画的老师都觉得我画的东西有些独到之处。

这是因为我在刚开始正式学画时,有位老师告诉我:“不要为画一张好画而画画。”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边画边琢磨,发现如果想要画一张好画,就会怕犯错,这里透视不对,那里人画丑了,心思乱了,创作的灵感也熄灭了。

而如果打消这个念头,只把它当习作草稿,心放松了,手也灵活起来,让自由的思想在笔尖飞舞。很多失败的习作之中,竟然也会自然地冒出来一些有意思的画。

我不是画家,但是真正推动艺术发展的画家或许也是这样做的。

比如说,在清代初年,文人山水画经过了宋元明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种画派,塑造了正统。

左边这幅王原祁的《仿黄公望山水》就是当时正统绘画的代表。正统画家仔细学习被之奉为祖师的元代画家的笔法和沟通,谨慎地模仿和演绎。

他们确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这个绘画传统,在绘画史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一页,然而他们仍然属于旧的篇章。

这个时代的新的篇章则是由不拘泥于“画好画”的一些非正统画家书写的。

右边这幅石涛的《万点恶墨图》便是代表作之一。这幅泼墨山水长卷里,画家没有用到画山木树石的传统技法,而是选择了探索笔墨的艺术表现力。

墨点有浓有淡有干有湿,分布有疏有密有松有紧,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丰富极了。题目虽说是“恶墨”,但绝非是作者胡乱恶搞,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

而是放下了“要做个成功画家”的心理负担,天真又专注地让笔墨来自然演绎。

石涛绘画的媒材和主题都没有脱离传统,对墨的微妙运用也是基于扎实的文人画的基本功,然而他能成为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而不是屈从于当时画坛的“内卷”现象,或许就是因为他没有被“要画一张好画”的妄想束缚了想象力吧。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继续说明我是如何放下思想包袱、从有围墙的“小学校”走入无处不在的“大学校”。

请允许我先简单介绍个人的成长与学习经历。

年,出生于甘肃武威,长于兰州。

年,举家迁至广州,不久后父母离异。

年,父亲周亚军与继母张雪组建家庭。自此可以说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年,初中,就读于育才中学。

--年,高中,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年,建筑学学士及硕士,清华大学。

--年,建筑学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年至今,博士项目,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

我目前将近三十一岁,从小学开始已经上了二十五年学。

学的内容嘛,高中时我是学物理的理科生,大学和硕士阶段学了建筑学——就是学如何设计出好房子,博士在学的是艺术史——也就是研究过去的有艺术价值的房子是怎么产生的,而具体对象是我老家甘肃的佛塔佛寺石窟寺。

毕业后回国也会继续在建筑艺术方面做些研究和教育的工作。由此大家可以看出,我好像除了上学的经历外,也没有别的可以与大家分享了。这就错了,今天我要讲的基本都是学校之外的经历。

首先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第一课堂:家庭。

妈妈给我的言传身教要说几天也说不完,而其中有一件让我受益终生的事不论怎样也不能省略。

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妈妈辛勤奔波,早出晚归,努力养家,为将来供我读书存款。妈妈当时做的是保险营销,可以说是很普通的职业,不过她偶尔也会写些抒情诗念给我和爸爸听。

我很惊讶她的文学天赋,并且得知她十几岁时写的诗上过《诗刊》的副刊,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许多诗文,是贵州省最年轻最有光明前途的女诗人之一,当年和她一同在鲁迅文学院进修过的作家现在也有不少人成名。

当我向她表示惋惜,感叹她因种种现实困难没能实现文学理想时。妈妈告诉我,虽然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但现在回头去看,生活上的困难并不一定要通过牺牲理想来解决,更重要的是,她告诫我:“人生匆匆,光阴难追,如果有梦想,就该全力以赴,去追寻,去探索。不要畏手畏脚,患得患失。”

妈妈和我,年6月在美国威斯康新

是啊!向约定俗成的成功妥协,不仅仅是放弃一个梦想,也是看轻了人最宝贵的、探索生命维度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做,不管赢来了多少资源和社会认同,心中总有一块填不上的空缺。

正是妈妈的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在懵懂的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这颗种子的名字叫做“无畏”——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孤独,不要害怕有梦想,不要害怕为梦想付出一生。而在日后的种种选择上,每当有犹豫困惑,我就会回想起妈妈当时的话,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

而每当听闻或见识到有人不畏人言不畏艰险、在最初选择的道路上前进时,我心中的这颗种子就获得养分、茁壮成长。即使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理由把理想和现实分开,把兴趣和职业分开,把生活和工作分开时,正是因为有妈妈的劝诫,我能够坚信只做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好的意义。

在很多人看来,妈妈的成功是在世俗规矩中游刃有余,无论是作为职业女性赚钱养家,还是作为家庭主妇培养子女,抑或作为传统文化的倡导者。

而在我看来,妈妈的成功是在超脱了世俗顾虑后、对自己社会价值的探索。她野心勃勃,不光养育哥哥和我,她愿言传身教,温暖每一个有缘人。然而她又很单纯,不惜身体、不求效益、不取课时费,不知道她累得满头白发图个啥?

比如说,因为疫情影响,冬令营学员不多,书院会亏损。我建议她录制课程,有偿提供给他人,也可略微弥补亏损。并提醒她,如果不保护版权,以后就没有人买课程录像了。

她回答说,没关系,大家愿意学习,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多一个母亲开启智慧;多一个孩子成才;多一个家庭幸福,不就是为此而做吗?

正是有这样的妈妈,让我有了信心,不计得失,全心全意探索人生的广度和深度。

正因为有妈妈奠定的良好基础,爸爸妈妈和我之间一直保持着正向反馈、相互促进的关系,无论是关于人生方向的宏观把握,还是生活学业的具体选择。

不瞒大家说,在大事小事上,我并没有什么主见,也没有过人的天赋,全靠听妈妈的话,侥幸没有误入歧途。

虽然有时妈妈说的,开始我也不能完全接受,但照做之后,发现自己确实受益,兴致渐渐提升,就自愿自觉、坚持去做了。

反过来,我的进步也带给爸爸妈妈更多信心和兴趣,有时还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于是我们一家人就一起成长了。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体育锻炼,另一个是选专业。

我从小体育就不好,还有扁平足,没有爆发力,短跑总是不及格。爸爸妈妈感受到我的自卑,看我不敢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就边鼓励边带动我克服困难。他们智慧地想到,让我从不需要爆发力的项目练起,比如长跑,逐渐培养我的信心。

初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就带我去附近的大学操场里跑步,美其名曰“陪他锻炼身体”。

开始我觉得是任务,不想去也不得不去,不过至少还有爸爸陪着,没那么丢人。没想到坚持了几个月,我开始享受在操场奔跑,感受均匀的呼吸,感受跑完后的大汗淋漓,回家后吃妈妈做的晚饭也更有胃口了。

后来,爸爸不陪我的时候我也自己去跑步,甚至还敢在初中校园的操场上独自跑步,看到认识的同学也不害羞了。

高中住校后,仍然坚持每天跑步,甚至带动宿舍的室友们也跟我一起跑。直到现在,我仍保持每天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不管是跑步、游泳、打球、做瑜伽。

虽然开始培养这个习惯仅仅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坚持,但后来我才认识到它的乐趣和它带来巨大好处。

年7月爸爸妈妈和我在美国纽约博物馆

大学时,因为有长跑锻炼出来的体力,我被选入系游泳队接受了准专业的训练,在一些游泳项目上成绩甚至达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水平,可以说是洗刷了体育不及格的前耻。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做一件简单却累人的事,培养了我超过同龄人的意志力和耐力,让我在生活和学习的“马拉松”上跑得更久。

在大学期间参加学校游泳队比赛

这个锻炼身体的习惯,后来甚至成为我家不成文的“家规”,爸爸妈妈工作再忙,也要每天抽时间做运动做瑜伽。

那么关于选专业,妈妈一直是指引我方向的灯塔。十四年前,高考报考建筑系是妈妈的主意。

六、七年前,我决定继续深造学习佛教建筑史更是深受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妈妈没有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却能给我指导呢?

如网上流行的段子说,家长在小学时可以对孩子指手画脚,因为作业他们都能指导;初中时平起平坐,因为作业变难了,家长辅导起来已经有些吃力了;而在高中时只能端茶倒水,因为他们已经不会辅导高中作业了。

而在我看来,做任何选择归根结底是对其意义的考察。而对意义的考察,与其说需要专业知识,不如说需要人生的经验体悟和中正的价值观,这正是妈妈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在十四年前,妈妈凭着对房地产市场的观察,感受到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并怀着对建筑设计工作中的艺术性的期许,给我选了专业的建议。

虽然那时候我懵懂地想做动植物学家,以后去森林里当“野人”,但妈妈有理有据,我被说服,把建筑放在了第一志愿,生物放在了第二志愿。

阴差阳错进了建筑系以后,我才开始认真地问:“建筑是什么?建筑师该干什么?”

以前,我以为建筑设计就是把住宅立面上的空调室外机排布得更好看,遮掩得更巧妙。

开始学建筑后,我发现,原来建筑师能做的远远比造型设计要多。他们应当考虑人们的需求,空间的感受,文化的表现和环境的和谐。

我才意识到妈妈多有远见,帮我选了一个这么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专业。

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对建筑文化传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之后会详谈。这个过程中,妈妈是关键的引导者。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妈妈有感于儒释道经典的当下意义,开始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

在我暑假回家的短暂时间里,妈妈不让我陪她,反而让我坐三小时公交车去花都郊区上传统文化课程。

在那里,我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起读《弟子规》,听孝子故事,饭前念感恩词,饭后争相义务洗碗。

也许一、两次课程不算什么,但妈妈在家里也营造了同样的氛围。经过了两、三次假期回家,我发现我一个从来没读完过四大名著的理科生居然开始读懂古圣先贤的话了。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足以让我琢磨很久建筑师该做什么。

比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说到我的心坎,点明了这个职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又比如佛经中描绘净土世界的七宝楼阁、莲华池水,又激发我无穷的想象,设想能够拓展使用者的精神维度和人居环境。

不止是我,在过去的上千年,从印度、西域到中土、东瀛的无名建筑师们,怀着这样的理想,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建立了种种佛寺塔庙石窟寺,将净土引入人间。

彼时的信仰圣殿,今天仍然通过建筑艺术的形式,激发着当代人对美与崇高的感知,对时空广度和深度的认识,而这些经句对我的影响不只是运用到对建筑的思考,更运用到对生命的思考。

正如妈妈在践行和弘扬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女四书》的文学、历史和当下的意义,我在古代佛教建筑中也体会到了同样重要的意义。

年7月爸爸妈妈和我在日本奈良东大寺

年9月爸爸妈妈哥哥陪我参访广东东华禅寺

爸爸妈妈和我心心相印,陪我走访古寺名山,也送我远赴他方求学。他们对于我从建筑实践转向历史研究的选择给与了无限的鼓励与支持,也在我无法在身边孝敬长辈这件事上给与了无限的包容。

父母恩重如山,哪怕我付出一切都无法回报他们的恩情。然而他们并不介意,只希望我以所学回报社会,做个对世界有所贡献的人。

大家或许知道,“学位授予仪式”的英文单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mw.com/bzhg/7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