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李阿姨,65岁,总觉得双腿特别紧,走一会儿路就疼,怀疑自己腿筋变短了,这疼痛阿姨已经忍了11年了,而双脚从十几岁开始,一落地就疼,这几年越来越严重,导致她行走能力大大下降,平时走路不到米就必须停下来休息。阿姨说这几年因为脚疼,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只能休息,缺少了身体活动所以体重逐渐增加,让脚感觉更疼了,于是更难以活动了。看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效果,经朋友介绍来到我们工作室。
给李阿姨做完H.O.T整体评估发现双脚足弓塌陷,前足L:0.R:+8,后足:L:-2/+5R:0/+9。双脚拇外翻2度,双侧膝关节内翻位、后位,髋关节活动度L:30/50.R:25/55,LLD:L-5
我们从跟骨到小腿的中心点(也就是下肢的力线)做出标记,正常人体足后侧的3点应该在一条线上,这表示下肢的力线是正常的,身体活动是最省力的。而李阿姨在放松站立时她的双足并没有在一条直线上,李阿姨的足内侧完全压在地面上,而外侧小脚趾已经离开地面,她说自己从小就是扁平足。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正常的足
1、无痛
2、有正常的肌肉平衡
3、没有挛缩和畸形
4、有正常的三角负重结构和步态
5、关节活动好且没有不稳定
6、好的神经支配和血运
大部分人可能觉得自己的脚很正常,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图片。
正常的足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如图。足弓的作用: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撑的稳固性。行走和跳跃时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
我们为李阿姨进行H.O.T整体评估后,发现她因足弓塌陷引起双足旋前过多,在站立和行走过程中足底的受力变得不均衡,受力点变小,身体重量会集中压向脚的内侧,这时候压强是成几何级上升的,关节和肌肉承受了更大的压缩力,脚踝也变的不稳定,于是需要腿上发更多的力来稳定自己的身体,造成了双腿外侧筋膜持续性紧张,即便筋膜松解后,因下肢结构不够稳定在站立行走后很快又回到筋膜紧张的状态,大家可以看到她的双脚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而发紫。
评估髋关节活动度:
我们在评估时提到‘足旋前’这个专业用语,那么什么叫足旋前?
正常的足部旋前运动应该有4°到5°的旋前起到减震的作用,帮助减轻行走或跑动中的冲击力。正常旋前解锁足弓,在行走及跑动中,辅助关节及背、髋、膝、腿及足部的骨骼实现有效运动。
距下关节的运动不仅影响足部骨骼的相对位置,还会影响踝、腿、膝、髋及背部骨骼的相对位置。我们已经知道4°到5°旋前是必须的,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过度旋前?
为什么会足旋前?
过度旋前则并非正常,这是距下关节负荷过度的结果,导致其旋前值多于正常减震所需的量。这一情况的发生是因为足部所接触的地面不能适应足部形状。
它的活动在足部的三平面上同时发生。我们称之为三平面运动。它允许足部在步态周期根据需要旋前、旋后,因其相对于足部其它部分及小腿,距下关节的实际运动在足部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步态周期中距下关节错位可导致足部和小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错位。
大家对足部的运动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那足旋前会怎样?
足过度旋前除了会产生拇外翻、足底筋膜炎、莫顿氏神经瘤等足部疼痛问题,还会导致胫骨过度内旋,这对膝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和组织增加了压力和紧张。因此会出现以下相应的症状。
1、膝内侧疼痛
2、骨筋膜室综合征
3、髌骨肌腱炎
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导致韧带松弛和关节不稳
因胫骨旋转,连带的肌肉、筋膜及肌腱同时被牵引。这导致代偿运动进一步影响运动链。
也就是说,李阿姨的脚疼和腿疼看似是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大家可以看到,脚和腿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那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这两个问题共同解决。
双脚是身体的根基,双脚的不稳定会影响到足踝、膝、髋、腰脊柱以及全身的关节和筋膜不平衡的状态。生物力学矫形结合功能训练可以让身体达到更平衡的状态。
根据李阿姨的情况,我们给出相应的康复方案:
1、功能训练:
(1)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调整骨盆、腿和脚的承重点和发力点,平衡肌力。
(2)放松紧张的筋膜,稳定关节。
(3)改善发力模式,让之前一直受压的位置得到休息和恢复。
2、生物力学矫形:
(1)制作生物力学足垫,帮助足部结构的正确建立。
(2)改变足踝和膝关节位置,稳定关节,延长关节使用寿命。
(3)平衡筋膜张力。
半个月后我们在电话里了解到,阿姨从工作室离开后去了西安参加亲戚的婚礼,并且游览了西安的名胜古迹,走了很多路,感受到双腿很轻松,脚也已经不疼了,回到家里准备坚持练习,愿阿姨能够越走越好!
燕郊体态康复工作室云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白癜风早期怎么治疗